刘先德 曾诗琴
(1.竹山县人民医院 湖北竹山 442200;2.竹山县妇幼保健院 湖北竹山 442200)
痔病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多数表现为内痔。痔疮的治疗方式有多种,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微波治疗及红外性治疗,另外,近年来兴起的自动痔疮套扎术(RPH)也是治疗痔疮的常用方法,且操作简单,适用于各期内痔,尤其是较大内痔或注射治疗无效以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临床应用率逐年上升。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内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的临床疗效,详情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内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21~59岁,平均年龄(42.9±3.6)岁;其中Ⅰ度16例,Ⅱ度19例,Ⅲ度17例。单纯治疗组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20~62岁,平均年龄(42.8±3.3)岁;其中Ⅰ度16例,Ⅱ度16例,Ⅲ度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痔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③患者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④无手术禁忌症患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等重大疾病者;②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合并肛周疾病、直肠疾病、肠道感染或其他急性感染者;④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⑤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⑥过敏体质及多种药物过敏或药物滥用史者。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单纯治疗组采取自动痔疮套扎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痔块基底部套扎法”或“痔上黏膜套扎法”。一般轻度内痔,脱垂不严重的患者一般采取痔块基底部套扎法,在痔块基底部直接套扎,套扎点一般位于齿状线上方约1.5~2.0CM。对于脱垂严重的患者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联合进行治疗,联合治疗法又可根据联合方式不同分为串联式或三角套扎法。
联合治疗组在单纯采取自动痔疮套扎术外,在每次套扎好一个部位后,行消痔灵注射术,注射分两次进行,首先在套扎组织的中心注射,每个点注射0.5~1.5mil,进针的深度在齿状线上黏膜下层,使套扎组织充分膨大并卡住套扎的橡胶环,预防提前脱落引起的继发性出血。第二步注射的部位为组织基底部周围,每个点注射约为1.0ml,处理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同。术后肛门塞入凡士林纱条,塔形纱布压迫固定。
1.4 疗效评价标准[2]:疗效评价标准参考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患者的全部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②好转:患者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3]: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方式进行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治疗组,6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单纯治疗组,组间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消痔灵是现阶段最理想的血管和组织粘连硬化剂,注入内痔后通过产生无菌性炎症栓塞,可起到抑菌、止血、使痔核硬化萎缩的目的。一般浅层注射易导致复发,深层则会引起组织坏死和出血,不以单独应用[4]。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是目前常用的治疗痔疮的有效手段,多组临床研究表明[5]:二者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佳。
本组研究发现,联合治疗法的临床效果好于单一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治疗组的1个月内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6个月后的复发率均较好,两组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联合用药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内痔的有效手段,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 周启昌,叶辉,龚治林,等.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Ⅱ~Ⅳ度内痔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4):352-353.
[2] 董佳容,毛旭明,李琰.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治疗痔病12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2):62-64.
[3] 雷用钊.自动痔疮套扎器套扎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内脱垂28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5):718-720.
[4] 杨斌,赖象权,董聿锟.自动痔疮套扎器联合应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的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7):113-113.
[5] 耿道国.自动痔疮套扎术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52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