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常态课的思考与研究

2015-12-30 19:42缪蓓华
关键词:小学品德习惯资源

缪蓓华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推进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教材理解的偏差和过度追求教学效果,品德课堂上有好多教材以外的、看似精彩的内容堆砌其中。过多的活动,过滥的媒体占据了课堂大量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导致小学品德课堂诸多问题的产生。基于此困惑,笔者进行剖析,并结合教学案例,从常态课堂的习惯训练、内容安排、活动设计、资源利用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品德;常态课堂;习惯;内容;活动;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56-2

常态课堂即一种自然、真实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双边教学过程。它是自然、真实的课堂,自然地带有几分朴实,真实得没有粉饰;它是和谐、欢乐的课堂,因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内心真切的体验而幸福快乐。如何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彰显品德课堂的本色,笔者试着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常态的课堂——扎实训练,习惯筑自主。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背景下常态课应有的形态。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品德学科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善于思考的习惯、主动参与的习惯、大声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以及其他基本常规等。

1.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善于思考。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有可能产生和形成各自的想法、见解和创意,生生和师生之间才有交流、有碰撞、有生成、有发现。如上课时,老师可以改变以往公开课学生不看一页书本的现象,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在老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静静地对书本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解疑。把“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的有个性的学习,为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条件。

2.认真倾听是小组合作或全班交流讨论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是生生、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得以推进的基础。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余学生应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和发现,随时准备提出补充或不同意见,但不能随便中间插话。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是自己有修养的具体表现,还能欣赏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的不足,从而使自己的发言不重复,同时自己的发言才会有所提升。

3.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表现自己。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讨论交流时学生要学会表达的方法,比如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站立发言,并做到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用“老师,我认为……”“老师,我的看法是……”“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句式表述;集体进行表达有时不一定要用语言,可以用手势或点头等方式来示意,此时无声胜有声。

4.课堂上老师安排动手操作练习时,学生要安静有序,做到动静分明。学生可以在老师巡查指导时提出有不懂的问题并虚心听取老师的指导。

5.小組活动中可以组建“学习共同体”,分工明确,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学会合作,相互启迪,共同提高。通过相互协商,相互配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们要积极构建课堂教学常规,聚焦常态,关注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常态的课堂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汲取。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态的课堂——真实巧用,内容求“活水”。

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也是品德教学真实的教科书。品德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及时捕捉到生活中的“源头活水”,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案例1: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交通工具知多少”活动中老师细化了教材中“你所知道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这一问题,逐一提出以下三个小问题“上学时你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时你又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平时你还见过、听过哪些交通工具?”三个问题条理清晰,层层推进,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大门,拉近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了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电瓶车、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大客车,再到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磁浮列车……交流了数不胜数的交通工具。

虽然交通工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学生并不遥远。但是由于地区不同、家庭差异和学生个人知识面高低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学生们对各自了解的交通工具情况差异很大,这一环节让学生全面地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带着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走向教材,切实感受交通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这环节中教师没有刻意雕琢之感,也没有刻意组织学生调查。从内容的设计到施教,都源于生活资源,尊重孩子的现实生活,回归孩子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课堂,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正是我们努力探寻的生活常态课堂。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

常态的课堂——紧扣目标,活动显成效。

教学目标,是常态课堂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一面镜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指导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常态课的设计必须了解学生真正的价值取向,设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目标的终点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设计活动环节。

案例2: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中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来制定准确定位以下的教学目标:

1.从名字、外貌、爱好等外在方面向个性、品质等内在方面提升自我认识,了解一个独特的自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各不相同。

2.克服自卑,在游戏中大胆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从而悦纳自己。

3.能根据他人的评价正确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激发自信心和进取心。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活动板块为:

活动一:课前调查表导入,了解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程度。

从学生的调查表中我拿到了最正确的一手资料,一个个具体的数据使得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我知道我的学生想什么?他们最大的困惑是自卑不自信。孩子们思想上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我们品德老师最该教的内容。正是他们真实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使我的教学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照镜子”游戏,引导学生从手、脸等自己最好的外形上认识到我是我独一无二的,手指有长短,意味着人也有优缺点,能够悦纳自己。

活动三:“个性图”创作,让学生借助画一种植物,说说它身上的品质来展现自我的个性,把抽象的个性转为具体真实的事物。学生用仙人球来体现自己面对困难的不放弃的精神;用小草来展示自己平凡、默默无闻的特点;用向日葵来表达自己的乐观和自信……我想:这样活动的设计最好的达到了我由外在方面向内在方面提升自我认识的目标,效果非常好。

活动四:“刮大风”游戏,鼓励学生会抓住特点区分不同特质的同伴。

这几个活动深入浅出,生动直观,正是教学目标明确,才使课堂有了厚度,才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充分展示自我,悦纳自我。

找到品德教学的“归宿”,品德教学才能回归清新自然的常态课。在教学时,要注意每个教学活动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切实达成教学目标,不能仅仅为活动而活动。如果这些资源不能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哪怕再精彩,也要舍得放弃。只有在保证目标到位的前提下,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上得更洒脱、飘逸,凸显原味。

四、润物细无声

常态的课堂——灵活预设,资源促生成。

常态课追寻的是清新自然的教学,形式不刻意追求纷繁多样,但实效必须显著。常态课,也许不是精雕细刻的宫廷贡瓷,但它却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得到收获,比起烟花般绚烂的“作秀课”来,常态课更显得简约有效。

前面已经讲到,好多老师都把多媒体俨然当成自己课堂出彩的依赖点。我想没了课件也未必是世界末日。没有课件的日子里,教师同样可以引领学生在原生态的课堂中,用感官去认识世界,用智慧去碰撞思维,用心灵去体会真情。

案例3: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中一位老师这样设计。

片段一:谈话导入认识好习惯。

师:上课铃声响了,我发现好多小朋友都回到了座位上,坐得可神气啦!眼睛睁得大大看着老师呢。

师:只是今天你们才这么做的吗?

生:不是的,我每天都是这样的。

师:为什么不用老师提醒你就坐到位置上了呢?

生:老师说的铃声响了,就表示上课了,所以我才坐好的。

师:如果老师还没有来,你会怎么做呢?

生:耐心等老师来。

生:还可以在课代表的带领下先认真的读书,请班长去请老师。

师:你们真棒!老师告诉大家,没有别人提醒,能够自觉养成的,反复做到的这就是习惯。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已经养成了做好了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反思: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不是过多地依赖课件的使用,通过动画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习惯,而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关注教材本身挖掘——我的好习惯,引导学生自身的反省,引导学生先从自我出发,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内化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觉行为,从而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片段二:检测好习惯。

1.学生针对书本上好习惯画上哭脸或笑脸进行自我检测,。

2.老师随机拍摄了学生不同写字姿势的照片,巧妙地当场进行学生的写字习惯的检测。

3.照片展示全班讨论、练习正确的“一拳一尺一寸”的写字姿势。

4.交流活动感受小结: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反复练习。

反思:在本片段教学中,没有了音乐的渲染,没有了枯燥的说教,没有了情境的模拟,没有了课件的助阵,有的只是静静地聆听,热烈地交流、思想的碰撞。教师不走寻常路,立足学生这一片肥沃的土壤,巧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巧妙地把两个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但检测了学生的习惯,而且练习了好习惯,更让学生明白好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反复练习。教师化繁为简,大胆地“创造性使用”资源,灵活地利用重组教材,想出巧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观察、猜测、讨论、练习、小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师生情感的和谐交流。我想这就是一堂切实的根据学生需要与发展的原生态课堂。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体现在对待教材的态度和處理教材的方式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充分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挥洒教学智慧,抓住学生生活的焦点和热点,带领学生去探究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只有这样品德教育才能充满生命力。

常态课是质朴自然的,常态课是关注学生需要和发展的,这样的课堂是建立在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剖析的基础上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教学活动的独到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序把握。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习惯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上课好习惯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