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妍
【摘要】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影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但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难以实现,本文对此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推进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的开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实效性
德育活动课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德育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的课程。因此,德育活动课要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实现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但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难以实现,作用难以发挥,其原因如下:
一、掌校德育活动课定位偏移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软”任务,因此德育活动课处于次要位置,重形式轻效果:况且德育活动课的实施比学科课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很多职业院校的德育活动课等同于照本宣科地学习材料,或停留在流于形式的吹、拉、弹、唱等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单调性,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使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难以实现。
二、教师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很多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没有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与指导,一般情况由班主任承担此项任务,但部分班主任缺乏正确的德育观念和知识,在开展德育活动课过程中知难而退,认为活动课仅仅是搞形式而已,不能超越单纯的活动层面成为课程,对德育活动课的意义认识不足:另外由于有些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不计教学工作量和课时费,导致班主任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掌生主体性难以发挥
德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得学生学会在道德冲突面前能够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和创新,而在德育活动课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怀疑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活动处处干涉和限制,甚至剥夺多数学生参与的机会,违背了活动课的本质,没有遵循学生主体地位原则,因此德育效果不理想。
德育活动课的设置就是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地实践操作、调查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丰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与观念,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缺乏探究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甚至只是旁观:只有少部分学生主动实践,设计活动方案和收集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德育活动课实效性较差。
四、德育活动课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需要依靠强大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但是职业院校承担德育活动课教学工作的通常是班主任,而非专业教师。德育活动课教师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武装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还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及边缘学科知识,以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但大多数班主任难以达到以上要求,因此影响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
另外高职院校德育活动课教师进修与培训机制还没有健全,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机会较少,难以吸纳和借鉴他人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素质无法提升。
五、德育活动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存在弊端
(一)德育活动课目标缺乏层次性
德育活动课目标不仅有明确的指向性,还要有清晰的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具体目标,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因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要靠长期养成和积累,才能产生实效。但部分职业院校一年级到三年级德育活动课目标缺乏层次性、连续性、完整性,因此影响其实效性。
(二)德育活动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德育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德育任务,还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实社会的需要。但是目前有些职业院校的德育活动课内容常常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不能“与时俱进”,导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另外由于学生专业不同,成长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兴趣多元化,个别德育活动课内容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课的兴趣,学生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陷入麻木不仁、例行公事的状态。
(三)德育活动课实施缺乏条件
实施德育活动课是职业院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道德教育的主动性课程,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德育活动课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德育活动课的主要形式。学生需要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获得新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以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境界。德育活动课应以自然和社会为课堂,采取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必能提高其实效性。
但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为学生设置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情境,学生不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生活,缺少实践活动机会,从而导致不能通过亲身感受和具体操作等方法获得新信息,道德情感体验不深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难以形成。
另外德育活动课是实施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做好活动的具体安排,并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全体同学的全程参与。但是因为职业院校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较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实施德育活动课。
(四)德育活动课评价不合理
合理的课程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德育活动课评价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注重评价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结果,轻视评价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发生变化的过程:注重评价个别、突出的少数学生个体,轻视评价全体学生整体:评价方法、标准比较单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分离,没有遵循多元化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抽象不具体,难以实现可操作化:评价环节出现形式主义和简单化倾向,不能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习惯进行全面评价,忽视学生自我评价,不符合科学的基本要求。
不合理的课程评价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也常常导致教师缺乏对自身教学问题的反思及改进,从而导致德育活动课目标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