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拔牙焦虑患者临床疗效探讨
于光磊,马清杰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血站,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拔牙焦虑患者影响的研究。方法:由102名患拔牙焦虑症的患者组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对49名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除了进行常规拔牙护理的同时再给予综合干预,包括穴位按压止痛法、深吸静息放松训练、信息疗法和音乐疗法;对照组,将53名患者只给予常规拔牙护理。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脉搏,调查两组患者术中焦虑程度及术后满意率、VA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脉搏、焦虑程度及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可减轻拔牙病人焦虑、恐惧心理,减轻疼痛、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拔牙;干预;焦虑
文章编号:1006-6233(2015)11-1903-03
文献标识码:B
拔牙手术是最常见的一种口腔外科手术疗法,但是病人对拔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统计数据此类病人大约在75%左右。约5~14%的人甚至放弃或者逃避治疗,因此使本来简单的治疗过程变成复杂的过程,医学范畴上对牙科焦虑症(DA)[1]的定义为:由于牙科治疗所引起的紧张和害怕心理。牙科焦虑症可以使手术危险系数明显增高,降低诊治质量,严重时会造成心血管病人血压增高、心跳加速,恶化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严重的外延效应[2],DA的不利影响已逐渐被口腔科医生所关注[3],所以说适合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拔牙焦虑症病人显得尤为重要。对DA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穴位按压止痛法。②深吸静息放松训练。③信息疗法和音乐疗法。几种疗法的干预在拔牙手术中起到了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实验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拔除下颌磨牙的病人,通过记录改良的焦虑量表(MDAS)[4]最终筛选确定DA病人共计102例做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听觉和精神均无障碍。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男23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36.9±10.2岁,手术前焦虑评分13.38±2.88分;对照组57例,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38.1±9.8岁,手术前焦虑评分13.52±2.65分。两组病人的焦虑评分、年龄、性别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拔牙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包括穴位按压止痛方法、深吸静息放松训练方法、信息干预方法和音乐干预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拔牙护理。
1.2.1拔牙前准备
1.2.1.1音乐干预方法:根据病人需求,选择病人所喜爱的曲目,可以播放古典音乐,也可以适当播放歌曲或者是安神音乐,应该将拔牙的全过程时间设定为音乐所播放的时间。
1.2.1.2信息干预方法:护士对病人进行术前宣讲,使病人充分了解拔牙的真正原因,在拔牙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感受,同时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1.2.2注射时准备:护士可以在注射麻醉药物前,以由轻到重方式,用大拇指按压病人的阳溪穴或者是合谷穴,以减轻人的疼痛程度,适宜的感觉为病人手腕部感到酸胀,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手部感觉随时调整力度,持续到麻醉药物注射完毕。
1.2.3拔牙中准备:在注射完麻醉药物后进行拔牙手术前,护士教病人做深吸静息放松呼吸训练,动作要领是做深而慢的鼻吸口呼动作,一直到拔牙手术完毕为止,护士也可以在拔牙过程中持续对病人进行指导。
1.3观察指标
1.3.1脉搏:密切注意观察手术前和手术中病人的脉搏。
1.3.2病人自身对疼痛的评价:手术后采用视觉模拟比例尺法(VAS)评价病人的疼痛程度。
1.3.3病人满意率:术后询问病人对拔牙过程的满意程度,并计算两组病人的满意率,满意率=(表示满意的病人例数/本组病人例数)×100%。
1.3.4术中焦虑评估:以牙科焦虑症的量化标准为参考,依据拔牙手术中询问病人感觉情况和观察评出等级,共为四个档次。优秀档:手术过程中病人感觉良好、舒适,呼吸均匀平稳、指征正常。良好档:病人呼吸比较均匀平稳,双手偶尔握拳,手术部位略有轻微酸胀感。一般档:病人呼吸较急促,双手常握拳,手术部位有明显酸胀感。差档:病人由于疼痛感和不适感严重,因此导致手术不能进行。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的脉搏: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拔牙前脉搏无明显区别(P>0.05);实验组病人拔牙中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见表1。
2.2病人自身对疼痛的评价:实验组的病人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病人满意率:实验组病人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4两组病人术中焦虑评估:实验组病人术中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两组病人的脉搏 ,单位:次/min)
表2 两组病人VAS比较
t=4.37,P<0.05
表3 两组病人的满意率
χ2=36.02,P<0.01
表4 护士对手术过程中病人焦虑的评估
注:Uc=44.93,P<0.05
3讨论
拔牙术是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最常见的小手术,但它属于一种创伤性治疗,对患者可产生明显的心理影响,更普遍的是患者会对拔牙恐惧、产生精神紧张,从而诱发DA[5],病人DA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环境、他人言行也可间接影响诊疗效果,本研究针对这些因素采用综合干预措施配合常规治疗,即节省时间,又取得良好效果。
3.1就诊环境:诊室器械摆放整齐有序,操作台面干净、清洁,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营造家的氛围,可以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对于拔除复杂牙的诊区,设置屏风遮挡,在视觉方面减少造成患者恐惧的因素。另外,候诊室和诊室光线应明亮并且播放病人喜欢的音乐和歌曲。有调查表明,到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中,56.93%的患者认为引发恐惧、紧张的主要因素是听到敲榔头声、患者的叫喊声、牙钻声等听觉因素,音乐既可以掩盖这些嘈杂的声音,又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对治疗的担心、对拔牙的恐惧,从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松驰血管壁的紧张度,并且有利于使机体的内分泌趋于正常,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减少,使病人的脉搏、血压恢复正常[6]。
3.2心理干预:DA患者的紧张心理与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的关联,与个人本身疼痛耐受能力和牙科经历有关。田明飞[7]等认为造成术前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有三种:①恐惧心理主要是害怕在拔牙术过程中及术后出现不适感觉或疼痛;②怀疑主要是对医生的医疗水平等产生怀疑,对自己患牙是否需要拔除产生一定的怀疑,害怕医生在拔牙过程中拔错牙或损伤其它组织,怀疑拔牙器械消毒不严而感染其它疾病;怀疑手术使其产生疼痛,③焦虑心理就是对拔牙手术能否顺利开展,手术过程中是否会疼痛产生焦虑,还有担心拔牙后产生咀嚼功能受阻。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①解释指导Jlevik B[8]指出对病人进行连续不断的解说,首先使患者了解拔牙的原因,说明病牙残留的危害性,并让其了解当前的修复技术完全可以修复各种缺牙,可以较好的恢复咀嚼功能;并且告知其拔牙术是在麻醉下进行的,且配有穴位按压止痛法,可以向其保证手术安全、无痛。②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主动和患者交谈,找其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③护士指导病人通过深吸慢呼方式呼吸,已达到调整放松身心,降低骨骼肌紧张状态和缓解焦虑的目的,从而消除紧张心理。④介绍本院的医疗水平及无菌制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树立信心。另外,护士周到的服务,和蔼的态度会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其以愉快、轻松的心态对待治疗,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DA是一种获得性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医源性创伤。随着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更好、更舒适的服务,不仅要求治好牙病,还要求在舒适、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治疗。畏惧焦虑是任何人遇到威胁时都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往往会降低早期就诊率,造成不良的外延反应,给口腔医学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牙科焦虑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从事口腔治疗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干预,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使牙科焦虑症降到最低限度。轻松面对诊疗过程,使全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这是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曹建文.牙科畏惧症患者的心理学评价[J].劳动医学,2001,18(5):315,317.
[2]崔涛,薜振恂,侯锐,等.牙科焦虑症对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心率及血压增幅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2):229~231.
[3]张雪晶,刘利君,杨少清.拔牙病人牙科焦虑心理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1,9(4):254~255.
[4]林菊英,巩玉秀.整体护理概论与模式病房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23.
[5]邱蔚六,主编.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9.
[6]李艳秋,赵静辉,欧阳喈,等.口腔诊室中背景音乐的心理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5):424~425.
[7]田明飞.拔牙患者术前心理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3(16):2231~2232.
[8]Jlevik B, Klingberg GA. Dental treatment, dental fear and behaviour management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enamel hypomineralization of their permanent first moLars[J].Int Paediatr Dent, 2002, 12(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