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训练并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龄老年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陆琦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人体科学实验室,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目的观察功能训练与生物反馈疗法对高龄老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55例高龄老年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Ⅰ(功能康复治疗组)、对照组Ⅱ(生物反馈治疗组)和研究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8例,研究组19例。对照组Ⅰ仅做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Ⅱ仅以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基础上与功能康复训练进行联合治疗。于入选时及治疗6 w后,对三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和患肢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Ⅰ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Ⅱ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改善不明显(P>0.05);研究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针对高龄老年患者,单一功能康复训练具有明显疗效,而单一生物反馈疗法效果不理想,但联合疗法治疗的效果更显著,远优于对照组单一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训练;生物反馈;高龄人群;下肢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规划项目(2012BTY015)
第一作者:陆琦(1980-),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
脑血管疾病后遗症造成的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运动功能丧失或减弱并引起后继功能障碍的患者重新在最大程度上恢复身体的运动功能〔1〕。而针对偏瘫侧下肢进行适量的肌力、协调能力等康复训练,能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起到良好治疗效果,是康复期病人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手段。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治疗方法〔2〕。本研究针对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身心特征,设计了一套适合偏瘫康复治疗期患者下肢功能训练的措施,并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发现联合疗效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参照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经MRI或CT检查证实的偏瘫康复期患者55例,病程1~4个月,年龄70~85岁,男34例,女21例。病例入选标准:偏瘫康复治疗期存在单侧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意识清晰,无认知障碍,病情稳定;具有控制站立和步行能力;偏瘫侧下肢肌力在Ⅱ级以上可以接受功能训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和研究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对照组Ⅰ:仅做功能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以加强肌力、肢体伸展和协调能力练习为主。训练内容:①双腿伸屈训练,取坐位或仰卧位,做双腿伸屈动作,屈腿时双手抱膝尽量屈膝,双脚也尽量勾屈,伸腿时尽量双腿伸直,双脚也尽量绷直,以锻炼患肢的伸展能力及肌肉的韧性,持续训练5min左右;②健侧方侧走训练,行走过程中健侧腿先向健侧方向侧向迈步开立,然后患肢再收腿跟上,依次向健侧方向行进,以锻炼患肢的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等,持续训练10min左右;③双腿交叉训练,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做双脚左右交叉行走练习,主要锻炼患者的协调能力,同时对肌肉力量和行走能力的提高也有较大益处,持续训练5min左右;④下蹲起训练,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骨盆放松,做下蹲起动作,着重加强腿部肌力训练,持续训练3min左右;⑤患肢负重训练,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进行原地健肢前后迈步,有意让患肢承担体重,锻炼患侧下肢的支撑能力,持续训练5min左右。如上内容每天依次训练1次,每次训练30min左右,共计训练6w。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对照组Ⅱ:仅做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丹麦Danmeter公司生产的AM800型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时患者取卧位,把治疗仪电极贴在患肢近端股四头肌、远端胫前肌起止点表面皮肤上,采用自动模式,患者集中精力按照治疗仪电脑语音提示活动患肢。刺激频率35~50Hz,波宽200μs,刺激时间5~6s,间隔时间10~15s,打开视觉、听觉开关,让患者根据电脑语音提示、肌电信号的图像显示,调节刺激强度,诱导患者进行自身相关肌肉的运动。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25min左右,共计治疗6w。
研究组:把功能康复训练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相结合,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治疗过程:①以对照组Ⅱ方式,首先对患者进行25min左右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后,让患者调整休息15min左右;③待调整休息后,再以对照组Ⅰ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方式进行训练治疗,训练治疗内容、过程及训练量等,均同对照组Ⅰ。每天联合治疗1次,共治疗6w。
1.3疗效评价于治疗前及治疗6w后进行评价。①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分法〔4〕,对患者患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下肢运动能力总分为34分,分值越高说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②采取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5〕,对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是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的标准化量表,包含6个领域的18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1~7分,故总分值为18~126分,其分值越高提示功能独立性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
2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量表评分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Ⅰ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改善明显(P<0.05);但对照组Ⅱ改善不明显(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P<0.01,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各组对象患侧下肢 Fugl- Meyer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Ⅰ治疗后比较:2)P<0.01,3)P<0.05
3讨论
下肢肌力对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偏瘫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往往由于运动不足更容易造成肌力下降及肌肉萎缩等退行性病变,故而会进一步加重障碍病情。李华等〔6〕指出,肌力训练不仅能增强肌力,还与平衡能力的增强有显著关系,步态训练中,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提高,对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平衡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正是行走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针对下肢运动障碍患者进行必要的肌力训练很有必要。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过程亦是一个运动再学习的过程,在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来说,下肢运动能力、下肢肌力的恢复并不能保证下肢步行能力的自然恢复,提示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不但重视肌力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对患者进行肢体伸展功能及协调能力等内容训练〔7,8〕。本研究与上述已有成果相符。
生物反馈是从20世纪20年代通过监测到的肌电活动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开始的,由肌电反馈到现在,已发展出皮肤温度反馈、脑电反馈、心电反馈、血压反馈等多种生物反馈技术,可通过直观的视、听把患者肢体运动状况反馈给患者,使患者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进行训练,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何怀等〔9〕指出,运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自信心,充分调动治疗积极性,促进患者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的建立和完善;也另有报道指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促进脑梗死后脑内侧支循环建立,加快全身血液循环,调节脑缺血区神经递质水平,利于患者的康复,对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亦有很好的效果〔10,11〕。
高龄老年人各项身体功能衰退明显,尤其患肢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以致肌肉萎缩且肌力更大程度上进一步丧失,而高龄患者丧失殆尽的肌力已较难支撑自身体重所带来的负担,即已严重缺乏维持身体平衡所必要的力量保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肌力训练的必要性;同时也提示针对老年患者尤其高龄老年人患者这以特殊群体,身体功能衰退较严重,如果没有必要的肌力做保障,单一的生物反馈疗法较难取得明显效果,进一步表明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4参考文献
1柳小卉,王玲,袁玉霞,等.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路径化健康教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47-8.
2原黎君.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1):850-2.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4):379-80.
4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5.
5原天香,周志红.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36-7.
6李华,姚红华,刘利辉.肌力训练对偏瘫步态的影响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间的相关性〔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34-6.
7宋清华.水中康复操训练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2):147-8.
8张亚东,丁俊华,铁英.等速运动对老年人下肢肌肉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2148-9.
9何怀,戴桂英,刘跃,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0):762-5.
10王刚,田洋,李卓明,等.生物反馈疗法配合作业治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13-4.
11杨迎民,蒋松鹤,张芳,等.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95-7.
〔2014-03-07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