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四穴在改善围绝经期郁病(肝郁证)生存质量中的应用
王聪徐书君原嘉民陈志霞符文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观察奇经四穴对改善围绝经期郁病(肝郁证)生存质量的作用及不同时点运用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肝郁证”的围绝经期郁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奇经针刺组(列缺、照海和内关、公孙)、药物对照组(乌灵胶囊)和浅针刺组(列缺、照海和内关、公孙浅刺2.5~5 mm,进针即出,不留针),采用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分别在治疗期间第4周和治疗结束第8、12周时进行有效率评定,并采用Binary Logistics回顾分析各组在不同时点的起效效率。结果治疗后第4、8周,奇经针刺组有效率高于其余两组;治疗后第12周,奇经针刺组与药物对照组有效率相当,且两组有效率均高于浅针刺组;在控制年龄和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后,分组是影响有效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治疗后第8周,相对药物对照组,奇经针刺组3.15倍概率产生疗效。治疗后第12周,药物对照组与奇经针刺组对疗效的影响相当)。结论奇经四穴虽无肝经穴位,却能调摄肝经气血,在改善围绝经期郁病(肝郁证)患者的生存质量中有可靠的作用。
关键词〔〕针刺;围绝经期;郁病;奇经;肝郁证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31213)
通讯作者:符文彬(1963-),男,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治疗痛症及抑郁相关病症研究。
第一作者:王聪(1981-),女,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针灸治疗抑郁、失眠、妇科相关疾病研究。
祖国医学中“郁病”也称“六郁证”、“五脏郁证”、“癫证”、“脏躁”、“百合病”等。妇女围绝经期是“郁病”的高发年龄,由于生殖功能的衰退导致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器官功能改变,出现潮热、失眠、躯体疼痛、抑郁、疲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9例患者归属于“肝郁证”(包括“肝气郁结”和“气郁化火”)的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态的患者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统疗法科或妇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实施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针刺治疗组共完成21例,无脱落;药物对照组27例,1例脱离(因异地就诊);浅针刺组21例,1例脱离(病情加重,无法坚持治疗)。三组患者年龄、辨证分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里的“郁病”范畴(表现为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并属于“肝气郁结证”(表现为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嗳气频作,善太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或者“气郁化火证”(表现为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1〕。(2)符合美国生殖学会(2001)绝经过渡前期或者绝经过渡后期诊断标准〔2〕。(3)符合CCMD-3〔3〕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并有持续2 w以上抑郁症状者;(4)SDS量表标准分53~62分。具备以上4项者。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n(%)〕
1.3纳入标准(1)女性,年龄40~60岁;(2)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3)接受干预措施前2 w内未使用任何激素类、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抗抑郁、抗焦虑药物;(4)病人意识清醒,无失语、智能障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治疗;(5)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患有重大疾病及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患者;近 3个月内使用过性激素类药物或曾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原因不明阴道出血者;未能坚持治疗者。
1.5治疗方法〔4〕(1)奇经针刺组:取列缺、照海、内关、公孙穴,皮肤常规消毒,针刺左列缺、右照海、右内关、左公孙,毫针直刺,细细捻转,至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为度。采用平补平泻法捻针各1 min,留针30 min。第二次选用对侧穴位。双侧穴位交替使用,每周3次,连续治疗8 w。(2)药物对照组:服用乌灵胶囊(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1999004),3粒/次,3次/d,温开水送服,共服用8 w。(3)浅针刺组:轻微针刺:针具及选穴与试验组相同,浅刺2.5~5 mm,进针即出,不待针感。疗程同治疗组。
1.6统计学分析运用PASW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Binary Logistics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三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第4、8周,奇经针刺组有效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高于浅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12周,奇经针刺组与药物对照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有效率均高于浅针刺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疗效比较〔 n(%)〕
与药物对照组比较:1)P<0.05;与浅针刺组相比:2)P<0.05
2.2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扣除年龄和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的影响后,分组是影响有效率的主要因素(P<0.05),其中治疗后第8周,奇经针刺组对本病产生临床效应的概率约是药物组的3.15倍;治疗后第12周,药物对照组与奇经针刺组对疗效的影响相当(P>0.05)。见表3,表4。
表3 影响第8周短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表4 影响第12周短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3讨论
本研究提示,气郁证在郁病中的比例最高,包括“肝郁气结证”及“气郁化火证”。《古今医统》认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气结,即郁日久,变生多端”。明代张景岳提出“因郁致病”、“因病致郁”,揭示了肝郁与情志的关系。《医碥》中提到:“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在《伤寒论》中有类似于抑郁症状的描述:“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心下悸,……”。指出病位在肝,病机为肝失疏泄。因此,更年期女性郁病多因忧思郁虚、愤懑恼怒、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郁气结证”,这是郁症首要的基本病机。气郁日久而体质旁偏热则易化火而成“气郁化火证”。
运用奇经四穴(内关、公孙、列缺、照海)治疗围绝经期郁病,已取得理想疗效〔4〕。内关是手厥阴经之络穴,通阴维脉;公孙是足太阴经之络穴,通冲脉。而手厥阴经之络脉从内关穴处分出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 ,可见内关穴与,“心”有密切的联系。而足太阴之络脉,从公孙出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另一支“入络肠胃”。说明公孙与肠胃有特殊联系,其功效能调肠胃降气逆。从内关、公孙所属的经脉及络脉的循行来看,都与心胸、脾胃有联系。两穴配合应用,具有相辅想成的作用。列缺是手太阴经的络穴,通任脉;照海是足少阴经穴,通阴跷脉。临床上列缺主要治疗肺系病症,如咳嗽、气喘、胸闷、咽喉痛等,具有宣通肺气之功效。另外因列缺是络穴,其络脉别走手阳明经,又用于治疗头面颈项部病症。如《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临床上照海具有滋补肾阴,调补肾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肾气不足,虚火上炎所致咽喉痛、咳嗽、失眠、恐惧不宁以及因肾气不足固摄无力所致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病症。从治疗上分析,列缺所主治肺脏自身的病变,而照海所主治的病症是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犯肺脏的病症。两穴配用可治疗肺、大肠、肾与膀胱的问题。表面上看,此四穴治疗心脾肺肾四脏之病,而《标幽赋》中为何提到“阴乔、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呢?首先从五行相生相克中分析,因木生火,木克土,“内关”属心属火,“公孙”属脾属土,因此,针刺此对穴可抑火扶土而舒达肝木;因水生木,金克木,“照海”属肾俞水,“列缺”属肺属金,因此,针刺此对穴可滋水伐金而涵养肝木。其次,《拦江赋》:胸中之疾内关担;《四总穴歌》:心胸内关应;《标幽赋》胸腹满痛刺内关。说明了内关主治病症以心胸部疾病为主,并兼治腹部疾病。《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而愈。说明了公孙主治病症以胸胁上腹部疾病为主。列缺、照海分属肺肾两经,但两穴所属经脉循行,均与肺、咽喉、胸膈发生联系。因此,四穴均可治疗胸膈胁肋之病,而起到疏肝解郁之效。因此,列缺配照海“主治胸、咽喉、肺、膈、肝、肾疾患”;内关配公孙“主治胸、心、肝、脾、胃疾患”,在此两对八脉交会穴中的主治范围中均有“肝”〔5〕。再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十二经脉气血盛时,则溢于奇经而蓄之;当十二经脉气血衰时,则奇经之气血可流入于十二经脉而补之。八脉交会穴主治范围广,主要机理就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有着特殊的沟通关系。毋庸置疑,选择此奇经四穴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郁病的“五脏里疾”,其中包括病位在肝的“肝郁证”。
4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7-9.
2BaumelouA,LiuB,WangXY,et al.Perspectivesinclinicalresearchofacupunctureonmenopausalsymptoms〔J〕.ChinJIntegrMed,2011;17(12):893-7.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1.
4王聪,白艳甫,符文彬,等.针刺奇经四穴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6(34):2963-4.
5张吉.针灸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8.
〔2015-01-03修回〕
(编辑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