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5-12-29 05:28马国全杨建文张虎祥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评量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马国全,杨建文,张虎祥,田 宇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马国全,杨建文,张虎祥,田 宇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应用SLC-90症状自评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特征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结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运动干预;SCL-90;16PF;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1]。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家庭期望值高的特殊群体,面临的精神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他们的人生经历简单,生活阅历较浅,当他们在高校中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问题时,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僻、忧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2-3]。本课题对50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对他们实施不同的运动干预,分析体育锻炼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兰州理工大学2012级500名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年龄18~21岁,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0名。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1)选用国内外通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为调查测试问卷,对被试者集体实施心理测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其中男生238人,女生230人),有效问卷回收率93.6%。

表1 168名心理阳性症状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均分统计(±s,分)

表1 168名心理阳性症状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均分统计(±s,分)

特征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2 . 3 5 ± 0 . 4 5 2 . 2 8 ± 0 . 6 0 2 . 4 2 ± 0 . 5 8 2 . 4 6 ± 0 . 5 5 2 . 0 5 ± 0 . 5 6 2 . 1 1 ± 0 . 6 1 1 . 9 1 ± 0 . 4 8 1 . 6 3 ± 0 . 4 2 1 . 8 2 ± 0 . 5 4

(2)先将具有心理阳性症状的168名大学生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84名。再将实验组84人随机分成2个体育锻炼组,每组由一名体育教师带队负责,进行为期15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60分钟的运动干预训练。对照组除正常学习外,只进行日常体力活动,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运动干预方案按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原则制订。具体内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变速跑等。运动强度:最大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40次/分。

(3)在实验组为期15周的运动干预结束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次进行心理测试,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分析

通过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测试,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阳性症状人数比率为35.9%,且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6个因子得分相对较高(得分>2.00分),说明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失败、挫折,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感、距离感及其他消极情绪,这些持续的心理消极情绪必将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4]。

在对168名心理阳性症状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照组实验前后两次测得的各项心理健康因子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而实验组在运动干预实施后测得的各项心理健康因子均值比运动干预实施前低(P<0.05),见表3。16PF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运动干预前后各因子得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见表4,这说明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对照组本次实验前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统计(±s,分)

表2 对照组本次实验前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统计(±s,分)

特征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实验前2 . 3 5 ± 0 . 4 5 2 . 2 8 ± 0 . 6 0 2 . 4 2 ± 0 . 5 8 2 . 4 6 ± 0 . 5 5 2 . 0 5 ± 0 . 5 6 2 . 1 1 ± 0 . 6 1 1 . 9 1 ± 0 . 4 8 1 . 6 3 ± 0 . 4 2 1 . 8 2 ± 0 . 5 4实验后t P 2 . 3 1 ± 0 . 4 9 2 . 2 6 ± 0 . 5 8 2 . 4 0 ± 0 . 5 7 2 . 4 7 ± 0 . 6 0 2 . 0 2 ± 0 . 5 5 2 . 0 9 ± 0 . 6 2 1 . 8 9 ± 0 . 5 0 1 . 6 5 ± 0 . 4 0 1 . 8 5 ± 0 . 4 8 2 0 . 1 1 2 . 5 1 4 . 6 1 5 . 8 1 1 . 7 9 . 8 4 . 9 1 7 . 4 5 . 2>0 . 0 5>0 . 0 5>0 . 0 5>0 . 0 5>0 . 0 5>0 . 0 5>0 . 0 5>0 . 0 5>0 . 0 5

表3 实验组运动干预前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统计(±s,分)

表3 实验组运动干预前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统计(±s,分)

特征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运动干预前2 . 3 5 ± 0 . 4 5 2 . 2 8 ± 0 . 6 0 2 . 4 2 ± 0 . 5 8 2 . 4 6 ± 0 . 5 5 2 . 0 5 ± 0 . 5 6 2 . 1 1 ± 0 . 6 1 1 . 9 1 ± 0 . 4 8 1 . 6 3 ± 0 . 4 2 1 . 8 2 ± 0 . 5 4运动干预后t P 1 . 4 1 ± 0 . 4 6 1 . 7 5 ± 0 . 5 2 1 . 8 9 ± 0 . 6 0 1 . 6 8 ± 0 . 4 3 1 . 5 5 ± 0 . 5 9 1 . 8 1 ± 0 . 6 3 1 . 2 2 ± 0 . 3 8 1 . 0 4 ± 0 . 4 0 1 . 1 6 ± 0 . 4 9 1 9 . 6 1 2 . 6 1 4 . 3 1 5 . 6 1 1 . 9 9 . 8 5 . 1 1 7 . 1 5 . 4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0 . 0 0 0 0

表4 实验组运动干预前后16PF量表统计结果(±s,分)

表4 实验组运动干预前后16PF量表统计结果(±s,分)

因素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 1)独立性(Q 2)自律性(Q 3)紧张性(Q 4)运动干预前1 2 . 8 3 ± 3 . 1 2 9 . 0 1 ± 3 . 6 6 1 2 . 9 3 ± 4 . 8 9 1 5 . 2 2 ± 3 . 8 2 1 3 . 3 1 ± 3 . 3 3 1 4 . 3 8 ± 4 . 1 3 1 1 . 2 2 ± 4 . 1 2 1 0 . 2 5 ± 2 . 4 1 9 . 9 9 ± 1 . 9 3 1 1 . 8 2 ± 3 . 6 9 1 2 . 1 1 ± 3 . 4 5 1 3 . 7 8 ± 3 . 9 7 1 0 . 5 8 ± 3 . 4 4 1 1 . 9 8 ± 3 . 2 3 1 2 . 2 8 ± 3 . 4 5 1 2 . 5 5 ± 2 . 9 8运动干预后1 3 . 2 8 ± 3 . 2 5 1 1 . 2 2 ± 3 . 8 9 1 4 . 3 8 ± 4 . 0 1 1 4 . 9 9 ± 4 . 1 2 1 2 . 8 5 ± 3 . 6 8 1 4 . 9 6 ± 3 . 8 7 1 3 . 7 8 ± 4 . 3 5 9 . 8 8 ± 2 . 8 6 8 . 5 2 ± 3 . 5 6 1 1 . 2 4 ± 3 . 4 5 1 0 . 8 8 ± 4 . 1 2 1 1 . 2 2 ± 2 . 8 8 1 2 . 5 5 ± 3 . 6 8 1 2 . 8 9 ± 2 . 7 8 1 3 . 2 1 ± 3 . 6 5 1 1 . 4 5 ± 3 . 0 8 t P 3 . 1 2 3 . 8 8 2 . 6 6 1 . 0 1 3 . 6 0 1 . 4 4 4 . 6 2 3 . 8 8 1 . 7 5 0 . 5 6 1 . 3 8 6 . 2 2 0 . 4 3 2 . 3 2 1 . 5 5 2 . 7 8<0 . 0 1<0 . 0 1<0 . 0 1<0 . 0 1<0 . 0 1<0 . 0 1<0 . 0 1<0 . 0 5<0 . 0 1<0 . 0 1<0 . 0 5<0 . 0 5<0 . 0 1<0 . 0 1<0 . 0 5<0 . 0 1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敌对、偏执因子外,女生的其他各因子均值均高于男生,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几项与男生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一般胆小、多虑、情绪不稳定、孤独感强,所以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P<0.05)。男生则多自信、暴躁、对抗和攻击性强,所以敌对、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P<0.05)。这一点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针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辅导十分有必要,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得到重视和关注[5]。

2.2 运动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机理分析

从运动干预实施前后两次心理测试结果能够看出,对照组前后两次的心理测试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运动干预后各因子得分均低于运动干预前(P<0.05),多数受试者的头痛、疲劳、胃口不好等躯体症状以及焦虑、失眠、紧张等精神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失眠程度严重的受试者经过运动干预后,失眠时间明显缩短,失眠频率降低。这些都说明体育锻炼,尤其是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彼此间增进交流、释放精神压力、获得认同和成就感等情感需要,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应[6]。

实验结果还显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实验组在实施运动干预后,16种人格因素中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因素的得分较运动干预前均有所提高(P<0.01或P<0.05);而恃强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因素的得分有所降低(P<0.05或P<0.01)。这说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磨炼人的精神意志,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强机体和精神的耐受能力。另外,参加体育锻炼还有利于人们合理调控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从而增进身心健康[6]。

3 结语

(1)大学生心理健康阳性症状检出率较高,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对大学生实施运动干预后,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得到提高,说明实施运动干预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形势必然会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尤其对学生中的亚健康人群进行重点监控,并有针对性地对该人群进行合理的运动干预,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安玉芳.新时期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3.

[3]罗梦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余玲,夏君玫,张伟伟.运动干预对弱体质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73-76.

[5]张晓玲,赵霞,朱庆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4):525-527.

[6]殷海涛,郭滨.运动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87-90.

G526.5

B

1671-1246(2015)06-0100-02

兰州理工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省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动态研究”

猜你喜欢
评量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