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瑞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荆瑞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高职课程衔接已经成为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传统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厘定不清、社会配合度欠缺等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制定递进能力、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统一课程标准,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等多种措施来推进职业教育质量,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随后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三大文件。自此,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阶段。
在国家推出相关政策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来,江苏省建立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中职与开放本科的衔接,真正打通了职业教育的通道,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共立项509项,计划招生23750人。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类衔接模式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项目总数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的比重最大,占到历年来总项目数的一半左右。2015年立项272项,计划招生12745人,分别占总数为53.44%和53.66%,成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重中之重。
虽然中高职衔接项目一直稳步推进,但是也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课程标准拟定、教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诉求,也是我国从重视中高职形式上衔接到重视实质上衔接的发展的结果。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本文针对近年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中高职课程体系真正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根基。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虽然有所发展,仍然存在着课程标准划分不清、课程内容重复严重、课程结构传统、课程教材因循守旧等问题。
1.1 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强调知识够用为主,以岗位能力设置培养目标,围绕岗位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设置课程内容。而目前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受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没有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人才培养方案还是采用学科框架体系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调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职业特征不明显。目前大多数高职还是采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模式,这种模式强调课程分科设置,容易造成知识整合性不足,知识严重“浪费”,所学知识不能真正用于实践中,而在实践中又不能联系所学知识。
1.2 中高职各自为阵,课程标准厘定不清
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大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置教学计划,而中职院校受到政府统一的职教课程管理体制影响,因此,出现中高职各自为阵、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文化课脱节、课程标准厘定不清等现象。
首先,中高职招生对象不同,高职院校在课程衔接上缺乏衔接性思维,而中职院校受到政府统一的职教课程管理体制影响,课程设置按照应试教育来做,造成课程设置缺乏远见,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需要,学生进入高职后,基础不扎实。
其次,课程标准厘定不清,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中高职衔接时,中职和高职虽然专业一致,但是培养层次不同。中职培养目标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高职培养目标为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在设置培养方案时,由于中高职专业一致性,导致部分课程标准厘定不清,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甚至有的专业重复率达到60%以上。实际上,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够成熟,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培养未能明显体现出高职高技能的特征,出现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甚至还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
1.3 社会配合度欠缺
首先,企业配合度不高。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但现阶段,政府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激励性措施,而企业又觉得教育投入大,对职业教育的配合度不够。
其次是行业参与度不高。在中高职发展过程中,学生识岗实习、适岗实习需要学生在企业实习,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课程需求,需要相关地区行业组织配合完成。如果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职业教育发展会更进一步。
基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要加强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保证中高职课程的顺利贯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
2.1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统一制定“能力递进、模块化设置”的课程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为世界所赞誉,被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最具特色并成为核心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深入了解德国职业教育模式,适当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中高职发展必有益处。
图1 德国双元制大中专院校培训对比
所谓能力递进,即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层次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应该呈现能力递进的状态。“能力递进”是指学生在中职或高职都能获得的能力,即专业的基本能力(如对专业的认知能力),高职阶段学生应该获得高于中职的专业能力。如果中职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应在中职基础上强调学生设计能力;中职强调学生单一专业能力,高职应该训练学生综合专业能力。
所谓模块化,即中高职课程体系具有模块性,类别性。例如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模块,应该包含有三个小模块。第一个小模块是在中职阶段开设,高职阶段不必开设的课程。第二个小模块是中高职都开设的,但在高职阶段应该深入拓展的课程,比如机械制图、PLC课程;第三个小模块应该是只在高职阶段开设,中职阶段不必开设的课程。如机械设计、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等课程。那么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重点研究的是第二个小模块。
图2 借鉴德国职教模式,能力递进、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2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有效保障课程重复设置
中高职课程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中职和高职课程必须有较明确的目的与界线,二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具备这两点才能避免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首先,国家或者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该组织理论与相关行业实践专家从岗位角度制定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划分岗位能力与岗位知识,再根据岗位要求制定课程体系,明确中职、高职中每门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内容。
其次,中高职衔接的院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团队依据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共同商讨课程的详细内容与学习载体,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复、避免知识点重复。从源头上形成了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
再次,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换互认机制。中高职课程重复设置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已学课程的认同机制。如果中高职双方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在高职阶段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等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2.3 中高职的教材应根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尤其是具有对接特点课程教材的编写。
有的中职学校不顾学生自身特点,竟然选用本科院校的教材,这类教材理论性较强,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因此,中高职教材应该根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由中高职衔接学校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进行编写,重视知识点的融合,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2014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牵头编写了一大批中高职教材是中高职教材编写的突破。国家应该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的遴选工作。
2.4 加大行业协会的影响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在德国,这两类人才历来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并且是其核心。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现在德国主要有工商业行会(IHK)、手工业行会(HWK)、农业行会(LWK)、律师行会(RAK)、税务顾问行会(StBK)、医师行会(?K)等,每个行会并设有众多的地区级机构,负责管理自己领域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如图3所示。
在中国,如果能提高行业协会的影响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中高职衔接课程在实施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轮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职业教育切实达到培养技术工人的目的。在德国,机电一体化工、工业机械工培养属于工商业行会(IHK)负责管理,在中国,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AHK)同样担负着德资企业的学徒培养。如果更多的职业学院参与到这个双元制项目中,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带动中国的行业协会也参与到职业教育来,中高职教育也将是一次腾飞。
图3 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属领域与行会的关系
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要实现中高职教育腾飞,需要借鉴德国先进职业教育模式,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技术工人和工程人员。中高职课程衔接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也需要相关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的支持,更需要专业骨干和一线教师的全力以赴,只有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有质的保证。
[1]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职教论坛.2012(1):43-47.
[2]肖凤翔,肖艳婷,雷姗姗.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职教论坛. 2013(31):55-59.
[3]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7):56-60.
[4]荆瑞红,陶泽荣.德国VDE0100标准在电类实训教学中的运用——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维修电工综合实训》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5 (11):78-80.
[5]陈章,潘久政,谢丽娜.从建构走向运用: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职教论坛.2012(13):53-36.
(编辑 赵欣宇)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nection
JINGRuihong
(Suzhou Chien-ShiungInstitute ofTechnology,Taicang21541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 courses’conne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perfe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According t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unclear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lack of social degree of adaptability in the secondary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nnection,put forward that it needs to bring in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of dual system,to develop progressive capability and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unify curriculum content,and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the secondary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econdary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connection;German educational model ofdual system
G710
B
1672-0601(2015)10-0013-04
2015-09-15
本文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研究(主持人:荆瑞红)。
荆瑞红(198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应用及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