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瑜杰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追求,这里分析了数学教学“有效性”对策,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行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情感认识,能够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是每一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通过实践分析,提出几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现的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保障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新课改之后,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知识层次,这样,才能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保障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深入解读教材,首先需要吃透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和学生的角色都需要发生变化,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角色已经被确立,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精神,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思想,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获得发展。其次,教师要领会教材意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领会教材意图,要能够在对教材编写理念的做深入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行为保障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自己的“教”的行为,对学生的“学”的行为关注的不够,导致教学行为效果不理想,其实,作为教师急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的行为,也需要研究学生“学”的行为,二者合一,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师教的行为的设置上,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要能够通过有效行动,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精心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是教师行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等等引领下,不断深入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有效问题情境,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问题情境设置的现实性要求,要能够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第二,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第三,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要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第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经过思考,认真研究才能解决问题。第五,问题的趣味性要强。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算出这些物品的表面积,并要求学生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这样,学生就需要找出物品,动手操作,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就是有效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且问题设置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密,趣味性很强,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意义重大。
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设计,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的精神面貌,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和尚未掌握的内容,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了解,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式的指导,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情况,等等,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引导,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运用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很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学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设置的生活化的问题:放假了,亮亮和妈妈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玩具(单价32元),买了一件衣服(单价68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身边带了340元钱。她会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这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很高,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生命的美,学生都在积极帮助亮亮他们解答问题,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