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果山
【摘要】《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扛鼎之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博爱、仁慈、宽恕和道德感化”是其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家庭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欧洲的文化传承及其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
雨果是法国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劳工》《悲惨世界》《九三年》是雨果贡献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话来说,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雨果之所以备受民众欢迎,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始终能体现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的人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道主义精神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一)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下层人民悲惨屈辱的生活和命运,显现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雨果认为善良可以拯救一切,企图用“仁慈”,“博爱”来消除社会弊病。作者对三个问题的深情描写,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冷酷无情的社会也不会放过对儿童的压榨。暂且不说大批儿童流浪街头无家可归,芳汀的孤女小珂赛特不幸落在代表丑恶势力的德纳第夫妇手中,平时做的都是力所不能及的体力活,大冬天还要到河里取水,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备受摧残。
(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如穷苦工人冉·阿让本性不坏,只是为了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年之久。那叫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又如女工芳汀,在社会上孤立无援,被骗失身后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惨死:她的女儿珂赛特成为孤儿后,不断遭到德纳第夫妇的折磨……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另一方面,它扼杀了人类善良的天性,这不仅通过冉·阿让前期的盗窃、报复生活表现出来,而且尤为突出地从沙威这个奴性十足、冷酷残忍、不讲人道的走狗警察形象表现出来。作为雨果评价生活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三)乐观向上的信念
雨果继承了启蒙主义者放眼未来的传统,满怀乐观信念,相信人类有个美好的明天,这是雨果人道主义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品格。
冉·阿让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仅仅因为饥饿为姐姐家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而偷了一块面包,便在监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他恨社会,是米里哀主教的行为感化了冉·阿让,让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找到了生的勇气与希望。一个被社会当作垃圾恶狠狠扔掉的人,终于回到了人间。他从米里哀主教的尊重中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良知和尊严,一盏明灯在他的心中点燃,从此他主动发扬其仁爱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更多的人,帮助更多活在“悲惨世界”里的人,照亮一方土地。最终甚至连沙威这个铁石心肠、几乎一辈子都在与他作对的走狗警察也良心发现,悔恨以往的所作所为。
纵观雨果的创作,我们更加相信他是一个坚定的拥护共和、积极宣扬人道、恳切相信未来、热忱追求理想的民主主义者。
(四)支持正义的战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他对待革命起义的态度上。雨果饱含激情地讴歌了1832年的人民起义和街垒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共和主义战士,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同情。在他心里,革命和起义的终极目的还是不离人道主义,是为了实现它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也就是“为了实现未来所必须交纳的通行税”。那所谓的“未来”,正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而用诗意笔调描绘出来的宁静小城。在这小城里,没有罪恶、没有饥荒、没有残酷的法律和不公平,人民都生活在太平盛世里,彼此之间永远保持着一种纯洁仁爱的关系。
二、雨果人道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家庭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欧洲的文化传承及其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尚松,他的父亲鲁都斯原来是一个平民,后追随拿破仑在欧洲战场驰骋,成为拿破仑军队的一名将军。他的母亲是个船主的女儿,是波旁王朝的忠实拥护者和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伏尔奉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由于父亲常年征战在外,雨果是在母亲的教养下长大的,因此母亲的政治观点和虔诚善良的性格对少年雨果的影响颇深。他深切地同情保皇党,赞美天主教和君主政体。在中学时代,他酷爱文学,崇拜贵族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父亲的平民出身、母亲的虔诚向教以及夏多布里昂的贵族浪漫气息逐渐把雨果熏染成了一个同情下层劳苦人民、广施仁善、有着强烈主观主义色彩、充满着纯洁浪漫情怀的青年。这一切在无形中默默地埋下了他心中人道主义的种子,为其以后日渐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打下了最原始的根基。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熏染
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他们以各种方式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残酷统治,唤起广大人民对其统治的反抗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积极的设想和天才的猜测,幻想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内建立一个没有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行按劳分配,人人平等的完美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无形中影响和熏陶着年轻而又积极向上的雨果。
(三)基督教的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
19世纪欧洲处于一个宗教信仰回归的时期,人道主义作家的虔诚在于他们的信仰超越了繁琐、庸俗的宗教仪式而致力于对宗教精神、对基督精神孜孜以求的探索、鼓吹。借文学揭示和批判现实,勾勒完美的生存方式、理想的人际关系,寻找疗救日益堕落的社会的药方,向人类揭示摆脱苦难的道路。基督教中宣扬的爱具有广泛意义的精神之爱,它以上帝为中心,从人类对上帝的共同之爱推广为人类之间的同类之爱。正如基督教教义所说:“你应当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你周围的人,犹如爱自己。”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博爱精神,这种博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督教“爱理念”的世俗化。
(四)凄苦的流亡生活的内在驱动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雨果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1841年,雨果经过多次努力之后,被选人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雨果成为贵族院议员。他为受压迫的波兰大声疾呼,为人民的贫困鸣不平,反对死刑,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思想。1848年的革命再一次使雨果顿悟。在他亲眼看见了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之后,雨果看到了蕴藏在人民心底的伟大力量和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毅然决定站在人民的队伍里伸张正义,为保卫共和政体而呐喊。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道主义者。
总之,《悲惨世界》是一部充满着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核心就是用人性来唤醒一切。作者认为这样的制度下,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却可以通过人性来消除偏见、差别,使社会更加和谐。尽管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并非完美无瑕,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对美和善的描述和追求。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