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第二交响曲》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解析

2015-12-28 01:21褚会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鲍元恺《第二交响曲》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解析

褚会文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音乐创作的本质在于审美感觉的精神凝练,鲍元恺《第二交响曲》在音乐本体与音乐思想的契合中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形成具有特色民族精神的交响乐.分析该作品中音乐本体的民族精神表达,对于现当代研究鲍元恺音乐创作以及民族风的创作现象具有一定的实体意义.

关键词:鲍元恺;《第二交响曲》;音乐本体;民族精神

收稿日期:2015-02-17

作者简介:褚会文(1986—),男,山东日照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音乐鉴赏与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045文献标志码:A

“交响曲”这一体裁在中国仅近百年历史,却为中国人民表现精神情操、生活信仰、政治观念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无以言表的艺术魅力折服中国人的耳朵,在中国听众心目中地位颇高.

中国作曲家采用这一深邃的精神体裁表现民族精神和人生态度引起国人共鸣,并创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表现形式,交响曲逐渐民族化.只有民族化才能有中国交响曲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在交响曲民族化进程中难免出现让观众不知所以然的另类作品,歪曲民族情感正确表达的方式,一味追求“创新”,违背了大众的正常审美观.而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将会引起大众的共鸣并流传久远,如贺绿汀的《晚会》、《森吉德玛》;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等.[1]鲍元恺先生的创作继承先辈的优秀传统,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我国民族交响乐道路上大放异彩.

1鲍元恺的音乐思想

鲍元恺本着“中西融汇、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2]扎根于本土音乐文化土壤中开始了他的“现代民族化”的世界进程.

他学习先进的西方音乐创作理论,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涵养,试图在创作中找到二者之间完美的契合点.他的大量作品融入了中国音乐素材,如《京剧交响曲》,京剧乃中国文化之精华,作曲家采用京剧中的元素在交响曲体裁中找到了完美的契合,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满足了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庞大气魄,把中国的本土音乐形式同西方的交响曲体裁合二为一,实乃当代音乐创作的一大壮举.

在鲍元恺眼中,创新就是客体与主体、表现与再现一致的跨学科融合的结果.同时鲍元恺也注重创作技巧的创新,试图追求新的音响效果.音乐的情感需要作曲家在各种形式的融入、编配与运用中才能有所体现,基于这种理念,鲍元恺在创作中大胆尝试,保留中国传统音乐原来面貌,用西洋管弦乐的形式表达,可谓魅力独特.

2《第二交响曲》中的民族语言

鲍元恺先生的作品几乎都选用民族题材,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选用了中国民间二十四首民歌,这二十四首民歌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挑选的,分别选自河北、云南、陕西、四川、山西和江苏六省流传久远的民歌做旋律基础.[3]《第二交响曲—烽火》,以抗战为题材,选自河北四个地方的抗战历史故事,叙述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同时歌颂在抗战中做出民族牺牲的抗日英雄和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2005年春,鲍元恺为了创作《烽火》,做了十足的实际考察.他多次实地采风,身入其中感受历史留下的痕迹.同时,还收集河北民间音乐作为作品的音乐材料,使作品充满民族特色,第一乐章《山村怒火》中的第一主题具有典型的民族旋律特点(见谱例1),旋律由起、承、转、合关系的四句组成,在七声性徵调式上完成,音调具有民间音乐河北梆子的特点.[4]简单大气的节奏在小提琴上呈现,深情地倾诉了战争时期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谱例1

第二乐章是活泼激动的快板,以快速轻盈的节奏和变幻莫测的音响,表现了冉庄地道战动机灵活的战术.乐章按三部性结构排列,A段以同一主题变奏组成的三段式,音乐开始就在轻快的5/8拍子上由小提琴奏响第一主题,紧接着在短笛和长笛上做“鱼咬尾”式的移调重复,然后回到弦乐上做同一主题上的发展.

第三乐章《水上雁翎》,引子后的第一主题优美的旋律用双簧管高雅的声音呈现出白洋淀安静平和的水乡风景.旋律也是经典的四句起承转合,民族调式特征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内涵(见谱例2).

谱例2

第四乐章《太行旭日》是快板形式,歌颂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光辉战绩和永锤不朽的英雄事迹.作曲家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音响气势,用快节奏的旋律演绎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气魄.

鲍元恺先生创作的《第二交响曲》,不仅在旋律创作上充分利用了河北当地民间音乐素材,同时也在西洋和声的基础上努力发挥民族和声的特点,三度叠置、四度五度的重叠,在音乐中大量出现,摆脱了传统西洋和声的进行.

《第二交响曲》中的调性变化稳定,在自然大小调基础上发挥民族调式的特点,旋律利用西洋复调手法进行深层次的对比,使音乐音响更具内涵和思考性.

在节奏上,鲍元恺先生把河北梆子中“眼起板落”、“跺板”节奏特点运用到创作中去,同时作曲家在节奏上运用了复节奏及节奏对位,使音乐更加富于对比性和张力.

在速度上,《第二交响曲》呈现的是:慢—快—慢—快,打破了传统交响曲的快—慢—快—快的结构形式与题材呼应,也相应体现了民族特色.

用西洋管弦乐注释民族情怀,运用复调和配器西洋创作手法,中西元素同时融入到作品中,体现了“中西融合”的创作风格,这种融合,不是割断和否定传统,而是发展和丰富传统.[5]

3《第二交响曲》中的民族精神

作曲家鲍元恺在学习期间就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努力改编创作,希望能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他的创作开始涉猎交响音乐作品,力图通过西洋音乐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结合从而能使中国人能够“听懂”交响乐的同时,把中国民族音乐立于世界之林.鲍元恺先生的交响乐作品大都以民族音乐为背景,运用西方创作技巧使之融合于一体.如他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共鸣,第三交响曲《京剧》,用管弦乐表现京剧的“风味”别具匠心、韵味十足.

而鲍元恺的《第二交响曲—烽火》也是具有民族内涵和民族风貌的佳作,只是容量稍逊于其他作品,却“五脏俱全”.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鲍元恺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烽火》,以此纪念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战英雄缅怀历史.这部作品在当下能够对现代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勿忘国耻、艰苦奋斗,具有现代意义.

作曲家之所以伟大在于运用朴实的音乐素材传达高尚的精神内涵,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从音乐音响中体验到历史的存在和民族精神的继承.鲍元恺的民族化音乐创作思想在《第二交响曲》中彰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国民众的共同意识,刻画了历史和时代精神.

4结语

作曲家都遵循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规律,也不乏有“嘴尖皮厚腹中空”之伪作,而真正体现民族性的作品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且遵循“大乐必易”而不失内涵元素.鲍元恺的《第二交响曲》恰是中国现代交响曲作品中具有民族性的典范,中国民族交响曲的发展需要此等作品的积淀才有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元恺.“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79.

[2] 鲍元恺.中国风——我的交响系列创作工程[J].音乐研究,1994(2):64.

[3] 张鑫,鲍元恺.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创作手法探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5.

[4] 周思静.抗日的峰火燃烧在太行山上——鲍元恺《第二交响曲》评析[J].大众文艺,2011(2):30.

[5] 鲍元恺.艺术的出路在于中西融合[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3):16.

[责任编辑范藻]

The Nationality in "Symphony No. 2" by Bao Yuankai

CHU Huiwen

(Music and Performing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music creation lies in the spirit refinement of aesthetical experience. "Symphony No. 2" by Bao Yuankai perfectly achiev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usic noumenon and the music thinking and individually expresses a nationality. The study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work has a reality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Bao Yuankai's cre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style.

Key words:Bao Yuankai' "Symphony No. 2"; music noumenon; national spirit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
不屈的长城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赣傩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