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合浦536100)
甘薯是合浦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及饲用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47万hm2左右,产量4.5万t,但由于原有品种种性退化、病虫害日益严重等原因,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甘薯单产有下降趋势。因此,为了确保合浦县甘薯种植业的稳定发展,引进了近年来区内外育成的10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旨在为当地甘薯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供试品种11个:桂薯131、桂粉3号、富硒11选、桂粉2号、桂薯96-8、桂紫薯1号、桂薯6号等7个甘薯新品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广薯87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运红宝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外婆藤为广西平南县当地种;以合浦县引进种植多年的紫罗兰(日本紫薯)为对照,由合浦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晋甘薯3号原名运红宝。
1.2.1 试验设计。试验设在合浦县珠光农场的试验地,砂质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一致,前作甘蔗。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25 m2,四周设保护行,每小区垄数5垄,采用单垄单行区种植,垄距1 m,垄高33 cm,株距20 cm,每小区种植125株,折合密度为50 025株/hm2。
1.2.2 田间种植与管理。试验于2014年8月7日进行种植,12月30日收获验测产,全生育期144 d。种植方式按当地习惯种植,种茎入土节数为2~4节,种植前用拖拉机深耕,耕作层达到深、松、碎,然后用耕牛进行开沟施入基肥,施用扫虫光30 kg/hm2、浓缩金正复合肥(N-P-K:5-10-15)225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作为基肥,施入基肥后用牛起垄覆盖好基肥,起好垄后再进行种植。8月12日进行查苗、补苗。8月25日结合中耕、除草、施肥、培土,施用黄腐酸钾450 kg/hm2、尿素75 kg/hm2。9月25日及10月15日喷施苦皮藤素杀虫药+乙蒜素杀菌药。
由表1可知,鲜薯产量比对照(8 170.8 kg/hm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品种有:广薯87,产量为41 437.35 kg/hm2;桂粉 3 号,产量为 34 850.70 kg/hm2;外婆藤,产量为34 350.45 kg/hm2;桂薯131,产量为32 099.40 kg/hm2;桂薯 6 号,产量为 30 431.85 kg/hm2;桂薯 96-8,产量为29 764.95 kg/hm2。桂粉2号、桂紫薯1号、富硒11选鲜薯产量比对照增产显著。
由表1可知,参试的几个甘薯品种中,干薯产量除运红宝及富硒11选增产未达极显著水平外,其余品种比对照增产极显著。
表1 参试品种甘薯产量及干物率比较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的干物率为30.40%~38.53%,干物率均在30%以上,除外婆藤、桂薯6号、富硒11选3个品种干物率比对照品种紫罗兰稍低外,其余品种的干物率均比对照高,其中干物率达35%以上的有桂粉2号、桂紫薯1号、桂粉3号和广薯87这4个品种。
由表2可知,短蔓形品种有桂薯6号、广薯87;中蔓形品种有桂薯131、桂粉3号、富硒11选、桂粉2号、桂紫薯1号、紫罗兰(CK)、外婆藤;长蔓形品种有桂薯96-8及运红宝。各品种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鲜重及大中薯率均优于对照。
表2 参试甘薯品种收获期主要性状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鲜薯产量达30 000 kg/hm2以上品种有广薯87、桂粉3号、外婆藤、桂薯131及桂薯6号;干薯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品种有广薯87、桂粉3号、桂薯131、外婆藤、桂薯96-8、桂薯6号、桂粉2号及桂紫薯1号,综合鲜干薯产量及烘干率等各性状来看,广薯87、桂粉3号、外婆藤、桂薯131及桂薯6号鲜干薯产量均比对照增产显著,且各甘薯品种收获期主要性状中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鲜重、大中薯率均优于对照。综合分析,适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当地种植的甘薯品种有广薯87、桂粉3号、桂薯131、外婆藤及桂薯6号5个品种。
[1]陈英,陈碧梅.甘薯新品种筛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214-3215.
[2]韦本辉,韦威旭,甘秀芹,等.能源与食用兼用型高淀粉红薯新品种夏种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7(6):625-627.
[3]陆晓凤,陈爱平,伍存晟,等.红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广西农学报,2011(4):21-24.
[4]王志发,付纪勇,汪丹会.贵州省甘薯(红薯)品种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92,96.
[5] 伊莉萍.甘薯品比试验小结[J].福建农业科技,2009(5):5-7.
[6]李周虎,刘利利.陕西渭北旱塬红薯品种品比试验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16-17,39.
[7]黄怡斌,周建华,龙斌,等.红薯新品种引种栽培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3):44-45.
[8]朱金庆,徐明时,褚田芬,等.甘薯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的增产增值效应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4(3):111-113.
[9] 王云林.甘薯种植技术初探[J].吉林农业,2011(4):158.
10]薛友林,孟宪军,孙艳丽,等.四种甘薯蛋白粉品质比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51-53,73.
[11]郑建利,刘桂玲,刘中良,等.甘薯不同品种田间产量与淀粉糊化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9):192-197.
[12]钱秋平,程林润,陆国权,等.紫色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9(6):2437-2438.
[13]龚卫勇,卞晓波,程林润.几个甘薯品种比较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5(2):94.
[14]金秀华,钱非凡,李丹,等.优质特色鲜食甘薯新品种的比较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学报,2012(2):143-145.
[15]孙传春.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13(8):14-15,17.
[16]杨新宏,梁增虎.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及评价[J].种子世界,2013(1):33-34.
[17] 陈庆生.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杂粮作物,2005(4):263-265.
[18]姜水桃,姜向勇,吴河元,等.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杭州农业科技,1999(2):8-10.
[19]陈智君.旱地秋甘薯品种比较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199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