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继军 胡文婷 赵 辉 雷春霜 吴靖萱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联合会 陕西西安 710003;3.西安市莲湖区长安心理辅导中心 陕西西安 710003)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 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 万人[1]。残疾人由于生理等方面的缺陷,生活方面的不便,以及某些社会刻板印象和公众偏见的影响,往往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困惑和障碍,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非常高[2]。许多研究表明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张晓丽等人对163 名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后指出:残疾人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项目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大学生[3]。林笑微对上海市1085 名肢体残疾人调查显示,躯体残疾人躯体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均较正常人群评分高,有显著差异[4]。李文涛通过对健全人与残疾人对比研究发现,与健全人群相比,残疾人心理生活质量整体较差[5]。
同时国外也有研究发现,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Honey 指出残疾人生活贫困的可能性更大,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导致残疾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就业困难,甚至出现犯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理疾病[6]。Kariuki 等人关于澳大利亚136 名青年残疾人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残疾人存在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7]。残疾人经常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常感觉不如别人,有强烈的自卑感,严重者甚至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带来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8]。
可见,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也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但以往的研究多以问卷法为主,受残疾人个体差异和文化水平的制约,难以深入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包括健全人和残疾人)等的访谈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存在的消极心理特点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通过访谈法深度挖掘残疾人的消极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所谓质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9]这种方法能促进研究者更详细深入地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状态。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对残疾人的了解以及部分残疾人工作者的建议编制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对2 名残疾人(不属于正式被试)进行访谈之后确立正式的访谈提纲。
本访谈提纲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影响”作为主要维度,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进行访谈:
(1)生活中的哪些事情会影响您的心情?
(2)在这些事情中,您最苦恼的是什么?他们如何影响了你的生活?
(3)当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怎么做?您觉得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您的心情?
对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健全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访谈:
(1)您认为什么情况下残疾人会产生心理问题?
(2)您接触过的这些残疾人里面,如自卑等心理问题都是怎么引起的?
(3)在您跟残疾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有没有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
残疾人工作者是残联工作活动的主体,访谈被试中的残疾人工作者既包括残疾人,也包括为残疾人提供心理服务工作的健全人,这有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表1 可知,本研究共9 名研究对象,3 名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健全人,4 名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残疾人,2 名为从事一般工作的残疾人;其中男4 人、女6 人。
表1 被试信息
访谈全部结束后,研究者将所有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并对照录音文件对整理好的文字资料进行校对,以保证转录的还原性和转录信度。
本研究对9 位被试访谈所搜集的音频资料时长256 分钟,转录文本资料共计32212 字。将转录的文字资料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 辅助管理分析,主要采用Braun 和Clarke 的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它是分析意义单元、确定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报告的一种基础的质性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主题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研究人员对录音的文字稿反复阅读,熟悉访谈的内容。
2.归纳基本的代码即开放编码,该编码是质性研究中最小的意义单元。对每个代码用数字按顺序标注,获得基本的编码,共计685 个。例如,对1 号被试的访谈资料进行开放编码,得到了85 个编码,其中某被试陈述:“那还有一个问题,很多残疾人也去就业了,就业单位对他们也很好。但是这种态度好和客气反而让他觉得自己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说明他们很“敏感”,“敏感”就是最基本的意义单元。
3.形成主题,将开放代码分到不同的主题下,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例,被试除了表达自卑方面的原因外,也报告说“对于残疾人来说,正因为我们把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看待,他们会对这种被特殊化很敏感。”因此两个词条被整理成同一个主题——“敏感”。
4.检查主题,将一些零散的主题合并、拆分或删减。
5.给每个主题定义,确定主题包含的内容,界定主题。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除了具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心理特征之外,由于自身的残疾状况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宓淑芳、曹华等人研究发现残疾人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心理状态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多疑、自尊心强,具有一定的抱怨心理、情绪不稳定、富有同情心等[10]。
本研究也从残疾人工作者及残疾人身上发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消极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有:1. 敏感。例如A1 提到了一个案例,“一位残疾朋友,他总认为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因而不愿意拿残疾证去乘公交车,也不愿意外出,害怕别人看到他是残疾人。”A8 也提到,“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会多想,明知道有的事不是针对我的,可我总是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他还强调,“有一点你得记住,残疾人都特别敏感,你所接触到的所有残疾人都很敏感。”2.自卑。自卑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由于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会有种种不便,甚至有时还会遭到厌弃或歧视,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地疏导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体验。A6 提到“在找工作时,他们要么不相信自己能找到,要么就是对工作挑三拣四,很自大,这背后就是自卑在作祟。”A2 还提到“一些残疾人不愿意和正常人说话,眼睛不敢看人,也不愿意交朋友。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很自卑。”3. 易挫。一些残疾人在工作中或者社会交往中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常常容易感觉受挫。A1说,“用人单位聘用他们时,有时会产生一些正常的矛盾纠纷,他们会经受不住批评,感受到挫败感,觉得自己不如人,不能正确去面对,他们很在意别人怎么看他,同时也会用一种偏激的方式去应对。”A7 提到他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发现,“有的人心理很脆弱,在训练时,我只是说你的某个动作需要调整一下,有的人就会感觉自己受到批评,一脸不悦,很有挫败感。”
1.就业困难引起的焦虑
残疾人就业是目前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比较单一,这造成了残疾人就业困难。如果不能成功就业,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A2 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就业才能使残疾人正常融入社会,如果不能正常融入社会,将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A9 提到“生活中最苦恼的还是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面比较窄,所以就业很困难;如果不能就业,心里觉得就总堵得慌。”并且他认为主要是工作导致了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2.婚恋情感困惑
由于生理缺陷,婚姻与恋爱成为困扰残疾人的又一重要问题。研究指出:未婚残疾人的社交回避、社交焦虑以及孤独感都显著高于已婚残疾者,未婚残疾人感受到的歧视要显著高于已婚残疾人,这说明婚姻与恋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11]。未婚的A8 提到,“婚姻也是一个让人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都比较现实,而在我们残疾人里就更突出一些,这导致了很多人没有结婚对象,婚姻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年纪较长,婚姻曾经有过危机的A4 说,“好多人都面临着婚姻的困惑,残疾人后期离婚率很高,因为很多残疾人结婚前都没有什么情感基础,结婚后会有种种不适与落差。”
3.家庭环境的压力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父母给予孩子理解和关心,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就高,总体幸福感就强;反之,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或过于严苛,孩子的幸福感就低[1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给孩子积极的引导和情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疾人适应社会造成了压力。一些家庭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有个残疾孩子,对外采取隐瞒的态度和方式。A8 提到“在早些年,父母总不带我出去,怕让别人知道我有这样一个残疾的孩子。”还有一些家庭对残疾亲属的态度比较恶劣,A9 指出,“像我们这种情况,家里人会歧视你。我们这有一个残疾朋友,他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两条腿都不能动,他最开始的时候是开摩的,后来他想考律师,可他家里的人却并不支持,说‘你要是能考上律师,狗都不吃屎了’,最后他什么都不想干了。”
4.出行不便造成的孤独感
残疾人出行不便是访谈中屡次被提到的一个问题。A9 提到自己由于出行不便,会尽量避免出行。缺乏正常的社交,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如果我不是脚不好的话,那我交的朋友肯定会更多,不会像现在这样。现在我朋友喊我出去,我都不愿意去,何必麻烦人家呢。我是那种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所以干脆就不去了。”另外,A3 提到自己接触过的残疾人有着很多出行困扰,“残疾最大的不便就是任何事情都受到限制,各方面都不便,外出、吃饭、上厕所等都不便。”
5.由自我认知缺乏导致的自我否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不确定的自我认识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对自己的清晰认识会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帮助个体协调人际关系。在与残障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许多人反映残疾人无法正视自身残疾。残联工作人员提到:“残疾人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不能面对自己的残疾,不能正确面对‘我是残疾人而别人是正常人’这个落差,总是怨天尤人,觉得不公平。”某残疾人艺术团团长提到“最根本的就是他们无法冲破自我,觉得自己很丑,觉得自己有缺陷,于是不愿意展示自我。”A7 曾听到一个残疾人这样抱怨:“像我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活在世上,我应该早早离开,我为什么要活在世上,给别人造成不方便,给自己造成不方便。”A6 还提到,“残疾人这个词其实也是给他们贴了一个特殊的标签,说明他们是有残缺的人,和别人不一样。”
6.来自群体和社会的压力
来自群体和社会的压力主要是指身边人异样的眼光以及社会太过正面的宣传给他们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目前很多人对待残疾人,要么是同情,要么是看不起,往往他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将残疾人置于边缘的地带。A2 提到,“我觉得我们跟健全人一样,可很多人却总是把我们当成一个怪物去看待,认为我们有缺陷就同情可怜我们,我不喜欢这种特殊化。”但是,如果过于希望残疾人自强不息,这往往会给部分残疾人造成一定的压力。A3 指出:“社会对残疾人正能量宣传得太多了,以至于他们有时候非得做出这样积极的事情,来掩饰自己消极的一面,这样的不平衡有时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通过访谈发现,影响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认知。同时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和婚姻是目前残疾人最关注的问题。以下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维护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残疾人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就无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会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残疾人心理服务工作中,要调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自身功能障碍,摆脱心理阴影,接纳自己的现状,积极地走进社会,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在政府及社会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无障碍设施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在交通运输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心理志愿者普及心理学知识,让社会其他群体认识到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残疾人的重要性,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
许多家庭在对待残疾家人时,要么过度关怀,使他们处于一种被保护、被同情、被施舍的劣势处境里;要么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使他们处于一种被遗弃,或成为家庭累赘与负担的危险境地;这些都不利于残疾人拥有积极正向的情感情绪体验。同时,还有一些残疾人的家庭,无法正视自己有残疾家人的现实,不让他们外出,害怕丢脸,使他们加剧对自我的否定,从而无法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因此,在针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时,还要将家人的心理干预纳入心理服务体系,采用道德大讲堂或者是家庭治疗的方式,让残疾人亲属加强自我提升,转换错误态度,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社会支持对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然而很多残疾人都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危机[13]。为了提高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帮助残疾人以积极的视角重新整合自己的社会资源,挖掘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他们组建一个属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亲人、朋友、工作伙伴等,还包括残联等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从而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同时,倡导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多媒体时代的信息工具为他们组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为他们提供各种生活技能培训。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 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 http://www. cdpf. org. 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2012-06-26.
[2]东方蔚龙.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D]. 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1-2.
[3]张晓丽,李新征,王壮生等.残疾大学生163 名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5):608-609.
[4]林笑微,陈优,宋兵福.躯体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6):311-312.
[5]李文涛,谢文澜,张林.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7):993-995.
[6]Honey A,Emerson E,Llewellyn G.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Impact of social conditions[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1(1):1-10.
[7]Kariuki M,Honey A,Emerson E,et.al.Mental health trajectories of young people after disability onset[J].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11(2):91-101.
[8]Foster,M.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onses to personal discrimination:Does coping make a difference?[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1):93-106.
[9]质性研究[EB/OL]. http://wapbaike. baidu. com/view/htm?bk_share=shollbai,2015-12-04.
[10]宓淑芳,曹华. 残疾人心理问题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2009(6):116-117.
[11]李文涛,谢文澜,张林. 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7):993-995.
[12]林春湖,刘满芬,赖怀远等. 中学生盐酸曲马多滥用者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2-14.
[13]刘晓,黄希庭. 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