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性作业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68-02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语文课堂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前,小学语文作业中书面作业多,动手操作的作业较少,存在机械、重复等诸多问题,且缺乏实践性,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制约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设计,理应体现实践性并注重设计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教师应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呢?
一、设置分层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由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布置简单、笼统的作业,就很难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共同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来完成,再设置自选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学习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春联》一课后,教师可设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作业设计(自选一至二项):1.用写春联的形式向你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介绍自己今天在学校中的收获。2.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经展览后评出“对联小能人”。3.练笔。要求学生根据春联的特点,自己创作一副春联。这一作业设计体现说、写、探究等多形式、多层次性,学生共同完成作业时,基本达到了学段的学习要求,“学困生”也不至于掉队。自选式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其语文探究能力。
二、读写结合,拓宽知识领域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入和提高,写作反映了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在课内,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寻找读写结合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如设计小练笔,让学生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激起其创作的潜能。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植物进行仿写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教师要把课外阅读作业设置得更加细致、实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学习了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尾巴的功能》;学了《惊弓之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了《景阳冈》,可以引导学生看《水浒传》等,教师再给学生布置摘抄文章精彩内容,或是写一写读后感等实践性作业,学生从中沟通课内、课外知识,通过广泛阅读提高了阅读能力,通过摘抄文章、搜集名句、对比赏析写成读后感,学会积累素材,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阅读、培养写作的意识。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写作训练,进一步拓宽了学习渠道。
三、结合语文活动课,设计活动实践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规律,结合教材实际,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语文课和开放的课文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才干。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课文第二节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姿态,笔者要求学生用舞蹈造型来表现这段文字,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创编课本剧活动,通过自编自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学生在创编活动中情绪高涨,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在作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参观公园、河流、湖泊等,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语文,提高写作水平,如筆者带领学生到本地的“硕项湖”“盐河”“二郎神主题公园”等实地观察、采访,让学生在活动中写作。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感受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增强了环保意识,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四、布置观察实践作业,培养动脑能力
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细致观察的习惯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原点和写作的起点。教师应设计观察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首先,观察要有序,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在学习写景状物文章时,笔者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要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认真了解其本质特征。这样观察,学生多种感官并用,通过看、听、嗅、触,分析、比较,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寻求事物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其次,训练学生动态观察,在观察中激发思维能力。生活是千变万化的,除了对静态事物的观察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春、夏、秋、冬季节的轮换;观察小树抽芽、开花的过程等。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形成了探索和发现的心理。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有情。最后,引导学生随机观察,注意积累写作素材。除了有目的地观察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街头巷尾的凡人小事、观察地方风土人情等,做到处处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能提高其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
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