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红
自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年的实践,新课程改革已步入实质性阶段,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为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基层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的一些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改革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针对该情况,笔者携同课题组成员,采取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教师专业成长与价值取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教师专业成长
1. 加强科组、备课组建设,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第一,组长负责制。由学校精选科组长、备课组长后,让科组长、备课组长有足够的自主权,包括决策权、执行权、评价激励权等。组长制订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第二,加强管理和监督。学校教导处制订科组、备课组管理制度,要求科组、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开展活动;行政领导挂靠科组、备课组,并参与组内活动,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对集体备课情况的检查,保证备课组活动有效进行。
第三,活动形式多元化。一是通过大量教研活动,即听课、评课、竞赛等形式开展问题会诊和同伴互助;二是推精品,即打造精品课堂、精品学案、精品课题等;三是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针对教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
2. 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互补互促、互激互进
第一,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有变通性、灵活性,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精选和补充新内容。
第二,集体备课时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水平和成长的内在动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体现在每个教案上。因此,备课时对教学要求及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明确课前、课中和课后要求。
第三,集体备课突出“议”的环节。教案编写使用包括“草、议、审、用、结”五个环节,其中“议”是关键环节,它要求全体教师集体备课时充分讨论、集体研议、达成共识、形成教案。
3. 以校本科研为主要手段,引领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转换
第一,建立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科研机制。全校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把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一种带着研究意识和角度去进行教学的行为模式,学会在教学中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教学。
第二,创建开放性的科研体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科研工作并直接参与课题研究;派出骨干教师到外地、外校进行科研交流,谋求共同发展。
4. 以教学竞赛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定期开展多种评优评先和教学比武活动,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提升专业成长动力。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取向
1. 知识价值取向
知识价值取向是指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价值追求的专业成长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基于这一取向的表现就是盲目追求高学历,现在各地在招录教师时一般都要求比较高的学历,以小学数学为例,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具有中师、高中文化程度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修高等学历教育时,往往选择中文、政治、教育管理这些比较容易拿文凭的专业,导致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上“有文凭没水平”的现象十分普遍。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做了重大调整,涉及数学学科中的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仅凭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难以适应教学的。
2. 反思实践价值取向
教师凭借自身优越的教学经验,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思考研究,找到相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报数,再请所报数字是2和3的倍数的学生站起来,结果发现有学生站起来2次。接着再请站起来2次的学生说出他们报的数字,发现分别是6、12、18、24、30等,这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由此可以引出最小公倍数。数学老师通过反复思考实践发现,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群体进步的价值取向
数学教师之间自然、和谐发展是群体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境界,教师能够相互学习优秀的教学方式、思想教育观念、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是群体进步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文化的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既要科学又要创新,不断改善文化水平,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方式。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