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莹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园林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的合成及提纯工艺研究
石莹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园林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以马来酸酐(MA)、十二胺(RNH2)、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出一种N-烷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利用液相色谱仪对产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别考察了反应溶剂、十二胺与MA的配比、MA与氢氧化钠的配比、体系含水量、投料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酸式产品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的较佳反应条件为:n(RNH2):n(MA):n(NaOH)=1.0:1.0:1.5,乙醇-水为溶剂,120℃下高压反应釜中反应5 h,收率达到75%;通过产物等电点的测试得到了可行的提纯方法,最终产物的质量分数为98.11%。
十二胺;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合成;纯化;结构表征
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起泡性、耐硬水性、抗菌抗蚀性和抗静电等能力,是一类相当温和、刺激性较小、低毒性、水溶性良好、易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从最初的医药和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到现在的个人护理产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矿物浮选、农药、印染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的种类和应用范围都越来越广[3-8]。目前研究较多的是N-酰基氨基酸,如N-酰基谷氨酸、N-酰基肌氨酸、N-酰基-L-赖氨酸等[9-13]。而N-烷基氨基酸系列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主要品种就是以N-十二烷基丙氨酸为代表的单羧基表面活性剂,多羧基的N-烷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如N-烷基天冬氨酸的研究鲜见报道[14]。
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是一种新型N-烷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研究表明,其具有优异的耐硬水性[15]。而关于其合成工艺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对其合成工艺条件和提纯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工业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1.1 合成路线
以十二胺(RNH2)和马来酸酐(MA)为主要原料,合成了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及其钠盐,其反应方程式为:
1.2 试剂及仪器
MA,氢氧化钠,盐酸,95%乙醇,分析纯;十二伯胺,工业级。
GS-0.5型高压反应釜,98型磁力搅拌器,SHB-Ⅲ循环水真空泵,800型电动离心沉淀器;FA2004A电子分析天平,PHS-3C型数显酸度计,DDS-307电导率仪,Waters-600e高效液相色谱(HPLC)。
1.3 分析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对产品纯度进行测定。采用甲醇、水做流动相,使用梯度洗脱的方法来调节其极性,使色谱峰得到分离。所采用的液相色谱条件为:Waters C18色谱柱,色谱柱温度30℃;蒸发光散射(ELS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115℃;载气体积流量0.8 mL/min。
1.4 实验步骤
马来酸钠盐的制备。称取一定量MA和氢氧化钠,分别溶于适量水中;然后在水浴控制下,缓慢地将氢氧化钠水溶液倒入马来酸溶液中,在此过程中不断搅拌,控制混合体系温度不超过70℃。
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及其钠盐的制备。称取一定量固体十二胺,加热至熔化,将其溶解在约150mL体积分数95%乙醇中。将之与马来酸钠溶液混合后转移至带有搅拌的0.5 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升温至120℃,反应数小时结束。取出反应物,冷却至室温为白色浆状物。将白色浆状物加热,蒸去乙醇,加水稀释,用NaOH溶液调至碱性,使十二胺游离出来,再用石油醚萃取、离心分离除去十二胺,然后用盐酸调至酸性后静置,有晶体析出,抽滤后即为酸式粗产品,经过多次提纯可得到较纯酸式产品,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酸式产品烘干后,用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中和至中性,析出物即为盐式产品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钠。
2.1 反应影响因素
2.1.1 反应溶剂的选择
在合成反应过程中,分别尝试以无溶剂直接合成、乙醇-水为溶剂合成和二氧六环-水为溶剂合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溶剂对反应体系的影响Tab1 The influence of solvent on the reaction system
2.1.2 十二胺与MA的配比
在以乙醇-水为溶剂、n(MA):n(NaOH)=1.0:1.5、温度120℃、反应时间7 h的条件下,考察不同n(RNH2):n(MA)条件下反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十二胺与MA配比对反应的影响Tab2 The influence of dodecylamine(DDA) and MA ratio on the reaction
由表2可以看出,当n(RNH2):n(MA)=1.0:1.0时,产物的收率达到最高,为75%。
2.1.3 MA与氢氧化钠配比
在以乙醇-水为溶剂、n(RNH2):n(MA)=1:1、温度120℃、反应时间7 h的条件下,考察不同n(MA): n(NaOH)条件下反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对本反应,较佳的反应配比是n(MA):n(NaOH)=1.0:1.5。有文献报道,在低碱量时进行类似反应生成了酰胺[16];另有文献报道,只有保证反应体系的pH在8~10,反应才能进行[17]。结合本合成反应实际,在n(MA):n(NaOH)=1.0:1.5时,可以保证体系呈碱性。
2.1.4 体系含水量
在以乙醇-水为溶剂、n(RNH2):n(MA):n(NaOH)= 1.0:1.0:1.5、温度120℃、反应时间7 h的条件下,考察了体系含水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MA与NaOH的配比对反应的影响Tab3 The influence of MA and NaOH ratio on the reaction
表4 体系含水量对反应的影响Tab4 The influence of water content in system on the reaction
由表4可以看出,体系的含水量对反应有一定的影响,较佳水的质量分数为35%。这可能是体系含水量过少反应原料不能完全溶解,体系不是均一相,对反应的传质传热造成影响;体系的含水量过大,反应物含量较小,对反应造成不利影响。
2.1.5 投料方式
在实验中采用3种加料方式,现象及结果:
1)将MA溶于水中,将NaOH溶于水中,将2者直接混合;然后加入乙醇和十二胺。2者混合后,立即放出大量的热,冒出大量的白烟,反应结束后会有块状物质生成。这些物质的溶解性不好,加入乙醇仍不能将其溶解。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测得收率为34.6%。
2)将NaOH加入装有温度计的三颈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磁力搅拌下待温度升至50℃左右,将MA研成粉末缓慢加入,待温度升至90℃,加入十二胺及乙醇,然后转移至高压反应釜反应。MA加入后,温度急剧上升,随着温度的上升,体系逐渐变为黄色溶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反应结束后,测得收率为41.5%。
3)称取一定量的NaOH溶于一定量的H2O中,再称取一定量的MA溶于一定量的H2O,在水浴控制下,将NaOH溶液缓慢加入到MA和H2O体系中,控制体系温度不能超过70℃,然后加入十二胺和乙醇。MA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体系要求含水量下不能溶解。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MA-水的体系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随着碱的加入,未溶于水的片状MA,逐渐溶解,体系变为细沙状;加入胺,体系分层,再加入乙醇,体系变为澄清液。转移到高压反应釜中反应,反应结束后,测得收率为74.6%。
综上所述,第3种加料方式明显优于前2种加料方式。原因可能是,马来酸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是酸碱中和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根据文献报道马来酸在高温下会变为反式的富马酸,这样使得加成反应很难进行[18]。
2.1.6 反应温度
在以乙醇-水为溶剂、n(RNH2):n(MA):n(NaOH)= 1.0:1.0:1.5、反应时间7 h、体系总固体质量分数在20%的条件下,考察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Tab5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reaction
由表5可以看出,优化反应温度为120℃。温度较低时,不能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导致反应进行较慢和反应进行深度不够;温度较高时,导致体系中的溶剂较多的进入气相中,造成反应体系的不均一,导致反应进行不理想,而且过高的反应温度还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19]。
2.1.7 反应时间
在以乙醇-水为溶剂、n(RNH2):n(MA):n(NaOH)= 1.0:1.0:1.5、温度120℃、体系总固体质量分数在20%的条件下,考察不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其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Tab6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reaction
由表6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收率随之逐渐增大,5 h之前反应较快,5 h后收率变化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浓度效应[20]。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甚至不能进行,这就导致反应前几小时收率变化较大,后来不太明显。由此,可初步推测该反应的较佳反应时间为5 h。
实验采用电导滴定法来测定产品的等电点[21]。电导滴定法根据滴定过程中被滴定溶液电导的突变来确定滴定终点。将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钠配成质量分数0.1%的水溶液,用0.105 7 mol/L的HCl进行滴定,同时测定溶液的电导率和pH,得到电导率随pH的变化曲线图1。
图1 质量分数0.1%产品溶液电导率与pH的关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pH in the solution with 0.1%mass fraction product
由图1可以看出,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的等电区为5~9,在pH低于5时,阳离子结构占绝对优势,pH高于9时,阴离子结构占绝对优势,而在pH=5~9时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在本实验中,就是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等电点的性质,通过调节体系的pH至它的等电点,使得产物以晶体析出,过滤即得较纯的产物。
图2是纯化后得到的产品的液相色谱(马来酸盐的保留时间为1~2 min,十二胺的保留时间为20~22 min)。经液相色谱分析,最后所得产品的质量分数为98.11%。
图2 提纯后产品的HPLCFig2 HPLC of product after purification
通过单因素考察,得到了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的较佳工艺条件为:n(MA):n(RNH2):n(NaOH)=1.0:1.0: 1.5,乙醇-水为溶剂,120℃下高压反应釜中反应5 h,反应收率为75%。通过产物等电点的性质,建立了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的提纯方法,最后得到了纯度为98.11%的产品。通过对产品合成及提纯工艺的研究,结合其性能,期望对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及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1]陈丽,周美华.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研究动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12(19):7-10.
[2]周晓璐,王云,张伟雄,等.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应用[J].广东化工,2014,41(15):143-144.
[3]邵夏兰,朱泉,刘深.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在活性染料染棉中的应用[J].研究开发,2012(1):29-31.
[4]Infante M R,Perez L,Pinazo A,et al.Amino acid-based surfactants[J].C R Chimie,2004,7:583-592.
[5]Pinazo A,Pons Ramon,Perez L,et al.Amino acids as raw material for biocompatible surfactants[J].I&EC Research, 2011,50:4805-4817.
[6]Kazuhiko T,Masatoshi S,Yoshinori Y.New surfactant useful in cosmetic composition for the skin and hair comprises a long-chain amino acid or its salt in the form of a fines-free atmomized powder:FR,2836153[P].2003-08-22.
[7]Muller P,Weber E,Hebig C,et al.Tethering of long-chain amino acids to a rigid aromatic core-a new type of preorganized surfactants acting as flotation agents[J].J Surfactants Deterg,2001,4:407-414.
[8]Tomas B,Verónica M,Montserrat M.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irritation and photoirritation of novel amino acidbased surfactants by in vitro methods as alternative to the animal tests[J].Toxicology,2004,201:87-93.
[9]钱慧超.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的工艺研发与应用性能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10]韦异.N-脂肪酰基谷氨酸系表面活性剂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326(4):20-23.
[11]李红.N-月桂酰肌氨酸钠的合成与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5(3):35-38.
[12]冯练享.N-脂肪酰基谷氨酸的制备及其在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7(2):46-47.
[13]Sivasamy A,Krishnaveni M,Rao P G.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Surface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NStearoyl Amino Acids[J].JAOCS,2001,78:897-902.
[14]孔玉明,罗氏,任朝华,等.氨基酸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29(3):9-12.
[15]王军,石莹莹,杨许召,等.N-十二烷基天冬氨酸钠的性能[J].精细化工,2008,25(9):854-857.
[16]刘程.表面活性剂应用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47-53.
[17]赵晓东,李巨峰,杨世光.N-烷基-β-氨基丙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泡沫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 1998,12(6):9-13.
[18]傅承碧,宋育红.水解聚马来酸酐阻垢剂合成的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2):1-5.
[19]熊荣春,冬雪玲,魏刚.绿色生物高分子聚大冬氨酸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1,21(1):17-20.
[20]李绍芬.反应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14-15. [21]董慧茹.仪器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1-24.
TQ226.36
A%10.3969/j.issn.1006-6829.2015.06.008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