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 谢东莉
探究提升能力讨论促进发展
☉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 谢东莉
教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重点倡导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激情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致力于研究“探讨式”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在实施“以生为本,自主探究”方面进行尝试,发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学会交往、协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实现每位学生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数学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神奇和美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什么有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个别学生体会不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课堂的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情趣的原因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师生情境交融、合作交流的良好课堂氛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课程充满趣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并持久保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和延续这种趣味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解“展开和折叠”时,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圆锥形的冰淇淋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再把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学生通过观察,主动说出教师的演示是“展开”和“折叠”.紧接着让学生拿出实物模型进行展开与折叠,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呢?”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提出并解答了下列问题: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感受图形的变化过程,将更多的数学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感悟棱柱特征结论的生成过程.从而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可以打动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
有些题目无法通过计算来完成,需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等动手活动.留给学生宽松的活动空间进行数学活动,是增强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过程.
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重复一个小学的折叠法,如图1.实质上是把三个角剪下,将顶点移到同一点上,拼成一个平角,请大家自己再动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拼图.
图1
图2
图3
图4
引导学生:要使猜想为真命题,只验证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这也是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不同点.
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教师总结)
老师指出添画的线CE、CD叫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在证题中起“桥”的作用,证明时,先把如何作辅助线交代清楚.其他方案的证明由学生自己进行探讨.
图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如果在教学中,把重点、难点及容易混淆的知识制成课件,就能起到许多语言表达所起不到的作用.另外,电化教学声情并茂,形象直观,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
例如,“弦切角”教学开始,引导学生亲自演示活动教具,移动圆周角的一条边,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动边移至与圆相切的位置时,停止移动,共同研究这个角(弦切角)的特征.接着讲授弦切角的定义,笔者操作微机,进入圆周角向弦切角演变的程序.学生动手,将观察到的与感知到的图形画到纸上,启发学生研究自己画的弦切角的特点并归纳总结:顶点在圆周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微机显示,这三个条件中缺少其中一个或者任意两个会有几种错误图形,从而达到分析定义的本质属性、强化学生记忆的效果.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是强调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数学教学环境,以实现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互相接纳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大胆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美好的情感关系,对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非常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钻研教材,吃透其中内容,才能恰当地控制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才能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比较生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学生主体的内在特征,作为一个具体生动的自我,每个学生不仅存在外显性的差异,而且存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差异,教师要提供适宜个性发展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全面实现学生的主体潜能的发挥.
3.学会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反应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以及重复或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补充一下?”或“你真棒!”等,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信心,特别是给后进生自信心.
4.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认真做好疑惑解答工作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之一,与每一位学生都应经常性地进行积极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时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他们课堂的反应表示关注,对学生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或有创造性的解答表示肯定,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总之,从现代教学理论角度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要想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