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
(中央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北京100081)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不乏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采用,但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将其较全面、科学、系统地梳理,并组成教学内容和教材,使之构成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教学目标,目前还尚不多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由于地域、人种、语言、宗教、历史、文化、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背景的不同,其传统音乐风格异彩纷呈、各具魅力。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1892年~1936年)在其《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将世界音乐划分为希腊、波斯—阿拉伯、中国乐系的学术见解,我国当代音乐学家杜亚雄先生在此基础上将中华56个民族丰厚绚丽、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划分为中国、欧洲、波斯—阿拉伯三大音乐体系。
本文将同属于一个音乐体系的诸民族七声音乐归纳至一个单元实施听觉辨析的教学与训练,其步骤与方式如下。1.背景简介,分别对诸民族音乐生成的背景做一简介;2,音乐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诸少数民族七声音乐进行听写教学与分析、视唱教学与分析、欣赏教学与分析3种教学方式与训练;3.音乐辨别分析,将同一音乐体系中不同民族的七声音乐进行听觉比较、辨别分析的教学与训练,总结出它们的差异,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了解、分辨和掌握。
中国音乐体系的特点是:1.乐音构造:乐音带腔(摇声);2.乐音组织:(1)调式以三音小组为基础,(2)音调的五声性;3.节拍节奏:(1)散板,(2)非律动性散板,(3)律动性散板;4.织体特点:主要为横向性思维[1]。
中国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有清乐、雅乐、燕乐,它们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偏音而成,即七声奉五声。偏音的作用为:1.五声性旋律的经过音,起到装饰作用;2.色彩音,可能形成调性游离,但不能建立新调;3.新调的骨干音,即“以清角为宫”“以变宫为角”。采用这一体系七声调式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达翰尔族、彝族、纳西族、傣族、京族、哈尼族、白族等,新疆地区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锡伯族、塔塔尔族。
1.背景简介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历史上信奉过不同的宗教,后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周边的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接壤,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古代东、西方人种、文化在欧亚大陆的汇集地。不同的音乐文化在这里相互吸收、交流、流传、融合,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的,所以,它具有多元性,风格涉及到3个音乐体系,但主要是波斯—阿拉伯及中国音乐体系。其传统音乐有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主要地区有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北疆的伊犁,还有南疆的刀郎等。谱例1[2]《阿尔顿江》
阿尔顿江
此曲为伊犁维吾尔族民歌,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伊犁位于天山以北,是一个拥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塔塔尔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可以说,此曲是吸收、融合其他民族音乐养分的产物。
2.音乐分析
通过听写教学与分析、视唱教学与分析、欣赏教学与分析3种教学、训练方式,我们得出以下认识。(1)曲式结构:由3个不等长度的乐段构成。(2)调式:①分别在3个乐段中运用中国五、六、七声调式;②转调类型:离调、转调。(3)音调结构:①由两组大二+小三的四度三音列:徴、羽、宫;商、角、徴作为旋律发展的基础,具有典型的五声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加入偏音形成六、七声调式,“七声奉五声”的装饰作用也充分地体现出来;②旋律中的四、五、七度跳跃,将两个三音组中的各音级巧妙地结合起来。(4)节拍节奏:①律动均衡(但有增盈);②平稳节奏与附点节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使乐曲富于生气和流动感。
1.背景简介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塔城、阿尔泰等地区,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哈萨克族在历史上信奉过萨满教、佛教,后改为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其传统音乐主要是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哈萨克族音乐舒展优美而浪漫,涉及中国、欧洲两个音乐体系。在采用中国音乐体系时,主要是五、六声调式,七声调式往往是“中欧合璧”式的,即将中国五、六声和欧洲七声两种完全不同体系的调式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构成哈萨克族独特的复合型七声调式。如:谱例《黑云雀》,此曲就非常自然、巧妙地将中国五声羽调式与欧洲自然小调融合在一起,两种调式交替出现,相互渗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更值得惊叹的是,《黑云雀》将两种完全不同体系的调式用一个共同的主音协调起来,听起来是那么和谐、完美、统一。
谱例2哈萨克族民歌《黑云雀》[3]
黑云雀
2.音乐分析
通过听写教学与分析、视唱教学与分析、欣赏教学与分析3种教学、训练方式,我们得出以下认识。(1)曲式结构:由主歌乐段和副歌乐段构成的单二部曲式。(2)调式:属于哈萨克族特有的中欧音乐复合型调式。主歌乐段前6小节构成第一乐句,是典型的五声性结构,第五小节变宫的出现只是起到点缀作用,角和羽之间形成四度关系的支持与呼应,羽为调式的主音。第七小节开始进入到欧洲乐系的d自然小调,并在9小节后结束在此调上。四音音列在结构上和音的组织上与中国七声的“偏音”概念相去甚远。副歌是主歌的变化重复和发展,前6小节延续d小调,第七小节开始镶入主歌曲首的3小节五声性旋律,非常短暂,之后重复主歌后9小节,最后终止在d自然小调上,构成同主音、不同乐系、不同调式的特殊转调,造成听觉上的很大反差,但由于都是小调色彩,它们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谐和性。(3)音调结构:中国调式的角、徴、羽四度三音列和欧洲四度四音列,bBAGF、GFED构成旋律发展的主要框架,在此基础上它们相互交融构成全曲,曲首四度三音列框架音角—羽是哈萨克族民歌呼唤性特征的典型音调,生动地表现出哈萨克游牧民族豪爽、热情、奔放的性格,旋律线条平稳舒缓而流畅,偶有4、5度音程跳跃。(4)节拍节奏:律动均衡。
在对单一民族音乐进行了背景了解、听写与分析、视唱与分析、欣赏与分析的教学基础上,将同一音乐体系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搁置在一起,进行听觉辨析,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这对学生认识、区别、把握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能力将会有极大的提高。
1.调式:(1)维吾尔族《阿尔顿江》(以下简称《阿》)属典型的五声为主、七声为奉的中国七声调式,而哈萨克族《黑云雀》(以下简称《黑》)则是中欧复合型调式;(2)两首歌曲都有转调,维吾尔族《阿》属同宫调系转调和上四度不同宫调系转调,而哈萨克族《黑》却是完全不同音乐体系不同风格的调式转换。2.音调结构:由于维吾尔族《阿》是典型的中国调式,所以它的旋律音调是由四度框架的三音列构成,而哈萨克族《黑》是中欧复合型调式,它的旋律音调必然是复合型的。3.节拍节奏:由于维吾尔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它的律动较规整、富有弹性;而哈萨克族仅这首歌曲来讲,它的律动也是均衡的,节拍、节奏型运用简洁,但依然展示出游牧民族自由豪放、浪漫抒情的特点。4.曲式结构:两首民歌都由于音乐表达和发展的需要而形成清晰的曲式结构,尽管曲式结构不一样,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乐句、乐段之间长短不一。
以上两首民歌虽出自于同一地域(新疆)、同一宗教,但由于人种、民族、历史、语言、生产生活方式、环境、风俗习惯、性格等的不同造成了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
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特点是:“1.乐音构造:有条件地带腔。2.乐音组织: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旋律无功能和声表层的意义。3.节拍节奏:有板(以固定节奏型为特征)、散板、混合节拍。4.织体特点:横向性思维,但在固定节奏型出现时表现出纵向性思维的特点。”[4]我国少数民族属于这一体系的主要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
采用此乐系的主要是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维吾尔族。
谱例3《库车民间歌舞曲》[5]
库车民间歌舞曲
通过听写与分析、视唱与分析、欣赏与分析3种教学、训练方式,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1)调式:前一部分(1、2句)音阶为:DbE#FGAbB#C;后一部分(3、4、5句)音阶为:DEFGAbBC;它们都是由两个四音列构成。“波斯—阿拉伯调式的基础也是由不同的二度音程构成的四音音列。由于每个全音被分为四份,四音音列的样式就会很多,常用的有11种之多”[6]。每个调式都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四音列构成。“波斯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把这些为数众多的调式归为若干类,以调式主音上方的三个二度来分类……如主音上方的三个二度是中二度、中二度和大二度便归于拉斯特类,如是小二度、增二度、小二度,就归属哈贾兹类等等,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调式”[7]。依据这个原理,以上乐谱中,前两个乐句(前10小节)为哈贾兹类调式,后三个乐句(后13小节)为努哈万德类调式,属于同主音不同调式的转调。(2)音调结构:由主音与四、五级音构成音调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1、2句)由D#CbBAG、A#FbED这两个五度五、四音列为旋律发展的主要音调,淋漓尽致地将波斯—阿拉伯乐系风格色彩渲染出来;第二部分(3、4、5句)是前一部分的变化重复和展衍,但由于转调,形成了色彩上的变化和对比。其是由DCb-BAG、AGFED两个五音列构成旋律发展的主要音调。旋律发展由上至下而行,线形为锯齿型,在乐节、乐句、乐段衔接处有4、5、8度音程跳跃。(3)节拍节奏:律动均衡,具有特点节奏型。(4)曲式结构:由不规整的五个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结构,强调下属与主的呼应关系。
1.背景简介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新疆南部的莎车、皮山、叶城、泽普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与宗教两部分,以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也采用欧洲和中国音乐体系。
谱例4《莱依拉》[8]
莱依拉
2.音乐分析
通过听写与分析、视唱与分析、欣赏与分析3种教学、训练方式,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调式音阶DbE#FGAbBC;调式为哈贾兹类。(2)音调结构:bBAG#F、G#FbED两组四音列分别为两句的主要音调,bE—#F增二度音程色彩异样而鲜明。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三度模进,除句首的音程跳跃外,旋律以级进为主,其线形为波浪型。(3)节拍节奏:律动均衡,7/8节拍,独具特色,是其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4)曲式结构:由两个长度相等的乐句与一个3小节的补充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
下面,将谱例5《库车歌舞曲》(以下简称《库》)与谱例6《莱依拉》(以下简称《莱》)进行听觉比较,辨析出它们的差异。
1.调式:维吾尔族《库》曲与塔吉克族《莱》曲都运用哈贾兹类调式,《莱》贯穿始终,而《库》后一部分运用了转调手法,转至努哈万德类调式,使旋律发展具有了新的变化和对比。2.音调结构:《库》曲前段以D#CbBAG、G#FbED四、五度音列为旋律发展的基础,后一部分则运用DCbBAG、AGFED两个五度五音列发展旋律,旋律线呈锯齿型,由高向低发展;而《莱》则是bBAG#F、G#FbED两个四度四音列,虽然它们运用共同的调式,但由于运用音的不同组织,音调结构必然不完全相同。在乐句开始处都有音程跳跃,随后趋于平稳,旋律线呈波浪状。3.节拍节奏:这是区别两个民族音乐最明显的标志,《库》曲以2/4规整的拍子和带有贯穿始终的十六分休止、附点等丰富多样的特点节奏型构成自己的风格,而塔吉克族的《莱》曲音乐则以7/8拍与众不同的韵律给自己打上了标签。4.曲式结构:两首歌曲都是一部曲式,但《库》为多句体一部曲式,而《莱》是由上下两句构成的一部曲式。
波斯—阿拉伯乐系由于律制的原因,在以上3种教学与训练中,可重点做风格辨析。因为钢琴是十二平均律,所以用钢琴听写不能感受到游移音(谱例中带上下箭头的音)。“波斯—阿拉伯体系把一个全音分为四份(十二平均律分为两个等份),这样,二度音程除有小二度(2/4全音)、大二度(4/4)全音)和增二度(6/4全音)等以外,尚有中二度(3/4全音)、5/4全音等,带腔的音主要用在构成中二度和5/4全音的音上,此时这个音在1/4到2/4全音的范围内向上或向下游移,有人称为‘颤抖音’,也有人叫它‘润音’。对不熟悉这一体系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音不准’的感觉,其实正是这种所谓‘不准的音’给音乐带来神韵。在采用这一体系的民族中,音乐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种音体现出来的,能否出色地演奏或演唱它,是被人们当成衡量音乐家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9]。
由于游移音的装饰,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其风格特征更加突出。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听觉分析、视唱分析的训练和练习上,教师可以用维吾尔族、塔吉克族音乐家(专业与民间的)演唱、演奏表演的CD光盘、多媒体(图、文、音、像)等现代教学手段来进行风格特色的感受、了解和学习,要特别感受原生音乐中的游移音,因为,它是其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
欧洲音乐体系的基本特点是:“1.乐音构造:乐音不带腔。2.乐音组织: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旋律有功能和声表层的意义。3.节拍节奏:律动性有板。4.织体结构:主要为纵向性思维。”[10]我国属于这一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
1.背景简介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18至20世纪前后从俄罗斯陆续迁徙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3个省区,是我国唯一源于欧洲的民族,它的传统音乐,只采用欧洲音乐体系。谱例5《亲爱的男孩》[11]
亲爱的男孩
2.音乐分析
通过听写与分析、视唱与分析、欣赏与分析3种教学、训练方式,我们总结出以下认识。(1)调式:G自然大调。(2)音调结构:主要由I—IV—V—(VI)—I传统和声序进的和弦音为旋律发展的框架,即“旋律有功能和声表层的意义”[12]。旋律线呈波浪型,音程有跳进。(3)节拍节奏:律动均衡、规律。(4)曲式结构:由4个规整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乐句之间彼此呼应、支持,形成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
1.背景简介
柯尔克孜族大部分聚居在南疆的克孜勒苏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塔什库尔干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东北地区有少量居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部分,新疆的柯尔克孜族除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之外,还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谱例6《草原生活多美好》[13]
草原生活多美好
2.音乐分析
通过听写与分析、视唱与分析、欣赏与分析3种教学、训练方式,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其音阶为FGAbBCDbE。柯尔克孜族主要运用自然大小调和混合利底亚调式,其次还有#IV、II、bIII级独到的音乐特征。(2)音调结构:由主与下属音构成旋律发展的框架,旋律发展主要运用重复、变化的手法,调式中bVII和#II级音使旋律听上去与众不同而富有个性,旋律线条较平稳。(3)节拍节奏:律动均衡;变换拍子:节奏变化频繁,但又不失自然,使音乐充满活力和动感。(4)曲式结构:由4个乐句(前两个乐句为4+4,后两个乐句为3+3)构成的一部曲式,乐句之间强调主与下属之间的呼应关系。
1.调式:俄罗斯族《亲爱的男孩》(以下简称《亲》)、柯尔克孜族《草原多美好》(以下简称《草》)两个民族都运用欧洲音乐体系之调式。2.音调结构:《亲》强调I—IV—V—I和弦音构成的音调框架,《草》强调I—IV—I级和弦音构成的音调框架来发展旋律,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体现出了和声的功能表层意义。柯尔克孜还运用#II级音,展示出它的独到之处。《亲》旋律线条为含有四、七度跳跃的波浪型,而《草》则以级进、平稳为主。3.节拍节奏:《亲》自始至终节拍统一,而《草》则变换颇多。4.曲式结构:《亲》结构很规整,而柯尔克孜族的《草》由于结构的扩充而构成乐句的非方整性,这大概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本文篇幅所限,笔者仅将我国新疆地区同一音乐体系中不同民族的七声音乐进行了分析(听写、视唱、欣赏与分析)、比较与辨别的教学、训练与练习,我们还可以将同一音乐体系中同民族的不同七声音乐、同民族而不同音乐体系的七声音乐全面、系统地梳理、归纳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认识到中国诸少数民族七声音乐绚丽多彩的风格特征和审美取向,这对于积累学生的音乐语汇、吸取母语音乐文化养分是极其有益的,也将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视唱练耳课使学生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生成的人文背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为,任何音乐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的产生,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风格辨析,必须要涉及这些问题,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视角的原由之一。
本文仅侧重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为教学、训练的视角,我们当然还可以选择具有真正的、本质的、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当代优秀创作作品来不断补充、丰富、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1][3][4][6][7][9][10][1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2,91,22,19,19,19,22,22,.
[2][8][1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452,560,532.
[5]周吉.龟兹遗韵[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72.
[11]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