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锦(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反观视觉语篇分析框架探析
程锦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视觉语篇分析框架是Kress和van Leeuwen于1996年提出的,虽然该框架独特的优越性为多模态语篇分析开辟了道路,但其中仍存在两个问题:视觉语篇中的多种元素并不是都可以置于该框架中进行多模态分析;该框架仅限于视觉模态,这就导致现代化的多模态语篇中经常伴随出现的听觉模态在此框架中无处安放。因此应以“依次分析,对号入座”的方式尝试排除上述两个问题对多模态语篇解读的干扰。
关键词:视觉语篇分析框架;多模态;语篇分析
自从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被Harr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后,该研究方向引起全世界各地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不断被提出,同时话语活动、认知模式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活动内在的规律也被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但是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将那些理论和方法仅仅运用于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篇,却忽视了以其他形式出现的表义单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使用传统的单一模态进行表达、认知和沟通交流。符号和模态的多样化以及交际媒体和模态的多元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际日趋丰富和便利。与此同时,交际的多模态性使得语篇的构成呈现类似的性质。因此,传统上文字在交际领域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多模态话语的强烈冲击,对话语全方位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最佳方法不再是传统的单模态方法,且该方法的单一性也使其在分析现代化多模态语篇中受到极大的限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能够共同完成构建,且不同模态和符号可以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为交际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逐渐兴盛。R.Barthes作为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最早研究者之一,其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首次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O’Halloran,K.L.(2004)对多模态理论做了探析和建构,并将其应用于数学语篇分析当中;在多模态话语中,Royce,T.分析了不同符号的互补性,并且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国外从事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学者以Kress与van Leeuwen最为突出,他们深入探讨了多模态现象如何表达意义等,并提出了著名的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由此将拓展了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为视觉语篇提供了分析框架。
人体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不同的感官通道(sensory channel),由此可衍生出视觉(visual)、听觉(auditive)、触觉(tactile)、嗅觉(olfactory)和味觉(gustatory)模态(modality)。[1]由于人们将模态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或途径,所以多模态话语其实质就是结合多种模态的语篇。
语篇被Halliday定义为在情境语境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语言实例,因此语篇是能够涉及多模态或者多符号系统的。Halliday更明确指出,语篇既可以是口头的或者书面的,也可以是其他的表达媒介。
1.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首先,多模态语篇分析吸收了皮尔斯的符号理论中的对象、媒介和解释三位一体的思想;其次,从Halliday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吸收了许多理论构成其主要的理论基础:(1)沿用了“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同时认为不能忽略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或模态等意义源泉。(2)沿用了系统理论,指出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或模态也同样具有系统性。(3)接受了三大纯理功能,认为除了语言之外,其他符号系统和模态也分别具有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4)吸收了语域(register)理论,指出语境因素在多模态的解读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它将主要用于分析语言符号系统的系统功能理论拓展到了多模态语篇的分析之中。
2.视觉语篇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石,从而将功能语法拓展到多模态语篇中。Kress和van Leeuwen[2]依此提出大名鼎鼎的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该语法将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扩展到了视觉模式,由此建立了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互动意义(interactive)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篇分析框架。
上述的构图、互动和再现意义分别对应着功能语法的语篇、人际和概念功能。其中构图意义可以体现多模态语篇的整体轮廓与布局,也就是读者首先获取的整体印象,包括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互动意义涉及情态、社会距离、接触和态度四个要素,以此来表现图像制作者、图像表征的事物以及图像观看者三者之间的交际意义。再现意义可分为概念的和叙事的再现两大类,概念的再现包含分类、分析和象征过程,相当于及物系统里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叙事的再现则包含行动、反应以及言语和心理三大过程。
自Kress和van Leeuwen于1996年提出视觉语篇分析框架以后,许多学者都将其运用于多模态语篇分析当中,其独特的优越性为多模态语篇分析开辟了道路。但是,我们认为其中仍存在两个问题:
a.视觉语篇中的各种元素并不是都可以置于该框架中进行多模态分析;
b.该框架仅限于视觉模态,这就导致多模态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听觉模态在此框架中无处安放。
因此,我们认为不考虑这两个问题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式都是不妥的。具体说来,视觉模态中经常涉及到的符号系统有图像、文字和颜色,而真正能用于视觉语篇分析框架的只有图像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应该依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进行分析;颜色符号系统中,虽然有时根据特殊情况可以将语篇中颜色的选择归结于视觉语篇分析框架下的显著度,但是也存在颜色的选择不是为显著度服务的情况,这时如果依然将其置于该框架下分析就不妥了。另外,若是语篇中不仅涉及视觉模态,还涉及听觉模态,就更不能将整个语篇置于该框架下进行解读,因为在该框架中根本找不到听觉模态的“容身之地”。总之,应该“依次分析,对号入座”。为了清晰可见,我们将上述分析以表1显示如下:
表1 模态与分析方法对应图(√表示妥当;○表示不妥当)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涉及不同模态或符号系统的语篇究竟用哪些理论或理论组合方式分析才是妥当的。而纵观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相关文章,我们发现其中那些不妥的处理方式也均源自这两个问题。例如研究视觉诗的王红阳(2007),闫丹(2009),分析漫画的魏晓茹(2009),分析图画的陈美足(2009)、李美霞、宋二春(2010);分析广告的艾小艳、严霞(2009)、孔亚楠(2009),分析音乐视频的张平丽(2009)等等。现将这些学者的相关文章以表1方式展示如下:
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艾小艳、严霞(2009)选用的分析方法和模态相一致,但是分析过于简单,而且也没有将颜色符号系统单独列出讨论;李美霞、宋二春(2010)的分析是妥当的,因为水墨画是黑白的,不牵涉其他颜色,因此主要就是靠笔墨的深浅来说明显著度。而其他文章均或多或少存在上述两个问题。
本文通过回顾之前学者的相关文章,发现视觉语篇分析框架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为多模态语篇分析
表2 与表1 中的对应情况
开辟了道路,但将其用分析多模态语篇时仍存在两个问题,唯有通过“依次分析,对号入座”的方式,分别从图像、语言、声音和颜色四个方面对集合多种模态和符号系统的语篇进行解读,方能绕过这两个问题的阻碍。但是这样的分析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问题,却显得有些复杂而凌乱,若能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整合为一,则更能体现语篇整体意义的构建。当然这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多模态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跨学科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扩充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使语篇的分析更具客观性,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Kress,G. & 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C]. London: Routledge,1996.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永生.话语分析50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03):43-50.
编辑朱荣华
作者简介:程锦(1986-),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5-03-06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4-075-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