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胜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为非作恶愈大”。要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社会公德的种子,规范行为,砥砺心智,让他们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1.创建良好的情感。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教师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感情丰富。在“情”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和谐,要把教师的奉献精神融入到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在德育工作中,一味地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学生取得成绩时,容易满足,班主任应该及时跟学生交流,提出奋斗目标,使学生做到“胜不骄”;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情绪比较低落,更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激发学生的斗志,达到“败不馁”的效果。
2.确立平等的地位。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学生依附教师,学生从属于教师,但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关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了解学生、适应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样才能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
二、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在于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在于学生参与及教师引导。
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采用选举制和聘任制。通过全班民主选举产生班长,规定任期。班长聘任其他班干部,经过全班民主评议,组成“民主、团结、高效”的班委会。选出的班干部应该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班集体的代表,是思想积极上进、心理状态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办事扎实认真、责任心强并能搞好同学关系的先进分子。
2.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是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参与班级活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总结,对班级工作进行正确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只有恰当切入才能激活他们的能力。要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员,让全班学生个个成为班级的主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生活,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定期地对班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对“不称职”的劝其主动退职,使班委会的力量得到加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一)寓德育于学生行为管理之中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奠定基础。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品德教育过程,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必须分段、分期确定内容,并制定具体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目标。通过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二)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班级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学中除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全面了解学生,把品德教育恰当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气氛,让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养成严于律己和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锻炼学生刻苦认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一个班级的风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千万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和考试的机器,而要创新探究,把学生培养成智慧博学、多才多艺的人。文体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刻苦认真的品质,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让学生在比赛中,克服一切困难,树立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凝聚力,把为班级争光变成行动指南,发扬顽强拼搏、争创第一的精神,展示良好的班级形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1,(2).
[2]朱爱民.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加强班主任德育的一些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3] 姚君安.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J]. 文学教育(中),2010,(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