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学
习得性无助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普遍倾向,在高一阶段,习得性无助现象更为严重,对学生的伤害更大。
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在心理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等消极情绪;在行为上逃避学习,不再做完成任务的尝试。
一、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习得性无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习得性无助主要是由于外部的不良环境特别是失败的体验,在内心深处产生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所形成的。简单说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外因
在高中阶段,高一新生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一新生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或多或少会感到失落或不适。遇到困难找不到人倾诉,更别说请人帮忙了。高中知识较复杂,高年级的同学经常会暗示高中学习多么难。使得高一新生理所当然认为高中学习比较难,在长久的消极心理暗示下,失落不安等感觉会慢慢产生。
高一老师开学之初不是很了解学情,很多老师讲课起点高、进度快。学生一下子跟不上进度,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总感觉自己努力学习了,但没有进步,于是开始焦虑。特别是考试,每次考试一排名,就会打击一大批人,那些没有考好的学生会认为:我现在是个失败者!我再努力又有什么用!我再也不是初中那个优秀的学生!学生对自己能力不断怀疑,开始破罐子破摔。
(二)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内因
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有的人却没有?笔者认为引起习得性无助的内因主要是不正确的归因以及心理因素。
高一新生出现学业不良时,有些适应能力差的,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习的任务解决不了,他们就会把考试失败和学业不良归因于能力低等内部因素,他们在学习任务面前显得无可奈何,对学习任务厌倦和逃避,听从环境安排,对他们来说,失败才是正常的事情,所以习得性无助就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这种自我否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威胁,他们在一些方面可以说已经麻木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高中知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困难,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总是想逃避。学业上的不断失败使他们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做作业,抵触老师的要求。他们的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越来越不适应高中生活,开始逃避学习,开始恐惧学习。
二、高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的解决对策
高一学生习得性无助主要可以从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内在动机激发两个方面解决。本文主要从内部动机激发方面探讨习得性无助问题的解决。
(一)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常常会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或低估自己的能力,这时教师要巧妙引导,暗示“学习并没有那么难”。经常有这样的积极暗示,学生内心就不再有“高中学习比较难”的消极暗示,就不会再惧怕老师和课堂了。
教师可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可能的发展水平,提出学习任务。教师可在课前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课上多提问,课后个别辅导,多表扬,帮助他们消化基础知识,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让习得性无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任务的完成靠的是真本事。老师还要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一起将他们的不合理归因找出来,当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被错误的归因困扰时,老师要指导他们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不合理归因又在作怪,自己要和自己的不合理归因及时对峙反驳,有意识地用合理的观念取而代之,这样就能消除不合理归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具备解答任何问题的能力,耐心地对待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和赞赏。在老师对学生真诚的期待中,习得性无助学生会重拾自信,肯定自己并悦纳自我。
(二)用朴素的信仰,激发习得性无助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奋发、积极和坚强的精神力量,使得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努力学习。一般说来,习得性无助学生在学习上很难形成坚定的信仰,老师可以先培养他们形成朴素的信仰。
高一新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解决,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爱心。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真诚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育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他们度过初升高的适应期,走出困惑,战胜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高中生活!
参考文献:
[1] 纪伟,刘丽丽,李影.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6).
[2] 张秀丽. 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