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白玉镂空雕龙凤纹玉璜浅析

2015-12-24 11:34吕庆江申春妮赵宝云王丽萍许年春王思长
关键词:和氏璧战国玉器

吕庆江,申春妮,赵宝云,王丽萍,许年春,王思长

一、玉文化与中国文化

剖析中国的玉文化,就等于剖析中国的文化本身。自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的玉文化,所闪耀出来的是中华文化的七彩光辉。在我国古代社会,上起君王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有用玉、佩玉的习惯。人们常说,一块玉石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玉器就有一个传说。虽说这话有点夸张,但却十分传神。其中就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关于玉石“和氏璧”的传说,在春秋时期,琢玉能手卞和得到一块璞玉,他两番敬献给楚王,结果因为楚王不相信这块石头会是美玉而被刖去双脚。后来,这块璞玉终于被楚文王识得,这块稀世之玉被命名为“和氏璧”。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被赵王获得,这件事情被秦王知道了,他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15座城池来交换。蔺相如把“和氏璧”带上出使秦国,但秦王蛮横霸道,不想给城池,只想霸占“和氏璧”,蔺相如看到势头不对,施计逃脱,将“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蔺相如不惧秦国的强大,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又保护了“和氏璧”,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做“完璧归赵”。

中国自认识玉、使用玉开始,玉文化就不断地发展变化,玉器的生产和使用也经历了漫长的神秘化、世俗化、工艺化阶段。人们不仅雕琢玉、佩戴玉,还把玉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不断描绘、揣摩,把玉作为高洁、神秘的代名词,如王翰诗中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屈原《离骚》中的“登昆仑兮食玉英”,又如《山海经》中的千山万水都有玉的影子,以及《红楼梦》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通灵宝玉”。玉,仿佛成了一个能道善言的说书人,把人世间的沧桑变故都编成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仅一部《红楼梦》,就足以把玉的文化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玉”出生于自然的青埂峰,因耐不住寂寞而投身红尘,化身倜傥公子,演出一段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最后又回到山谷,独自哀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哀怨情仇。在那千转百回的情节中,“玉”始终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观看着一切,为世事的乐而乐,为世事的哀而哀,正如施耐庵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古代是用“礼”的制度来管理社会的,从玉石所具有的温润光泽、坚韧硬度、清晰纹理、悠远的声音,所衍生出来玉石的美德,那就是仁、礼、知、乐、忠、义、天、地、信、德、道。玉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而兴衰。所以,透过小小的一块玉石,就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就可以观赏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玉器的价值分析

(一)文化价值

一般而言,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文化由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所组成。距今已有5 000多年历史的高古玉,用的材料大多都就地取材(俗称地方玉),质地不是很好,做工粗犷;夏商周战汉代的玉器称为古玉,用材已有和田玉,雕工繁复精细;唐宋元明清的玉器为老玉,这一时期的用材繁多,有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等,雕工很精细精巧,大件已经不多见了,现存主要有瓶、杯、碗、头饰、首饰、腰饰等等。各个时期的玉器都能代表它们那个时代的文化。

(二)艺术价值

人们对玉的收藏很看重玉的材质,其次注重玉的艺术性和工艺水平。玉的材质越好价值越高,好的玉材在大自然中的存量越来越稀少,其加工难度也越来越大。人们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指的就是玉的好坏认定很难统一,玉器的收藏价值很难确认。

如果从文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扩大对古玉器的投资收藏观点和价值倾向,会发现收藏古玉的投资非常有吸引力。从古玉文物的历史发展分析中我们发现,玉的材料和艺术价值与历史年代成正比。越是近代,好玉越多,工艺水平越高,好玉的价值也就越高。而玉的历史人文价值却恰恰相反,越是近代,人文价值越低廉。其价值相对平衡点在汉末唐初这一时期,也就是说在唐以前的玉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文价值,材质和艺术价值次之,年代越久远的玉的人文价值越大。

(三)养生价值

古人说:人养玉,玉养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称,古人视玉如宝,作为珍饰佩用,古人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认为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此玉石不仅作为玉锁、玉扳指、手镯、脚镯、挂链之用,还用来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如魏晋南北朝食玉成风、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等。

从药物学来讲,长期佩带玉石,可以保持人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不同的玉有不同的保健作用。据矿物医学研究证明,有些玉石能产生高强度的光电效应,其衍射力能释放出足以影响人体生物电、调节新陈代谢的巨大能量,玉石特殊的光电效应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作用。有些玉石经过仔细切削打磨后具备聚焦蓄能的功能,白天吸光,夜晚放光,若光点对准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五脏六腑,产生奇特的疗效。

三、战国白玉玉璜浅析

春秋晚期,冶铁技术正在兴起、玉器呈现出精致、繁缛、华美的新工艺特点。线条雕琢或粗犷有力或细如毫发,磨光细致,光泽强烈。镂雕及套环技术发达,纹饰精细多样,造型优美,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赋予玉器崭新的理念。

战国时期,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瘕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黄玉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如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在种类繁多的玉器之中,玉璜备受世人喜爱。玉璜是中国玉文化中的重器之一,其与祭祀和崇拜有关,《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位。”

战国是古代玉璜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较春秋时期同类玉器浑圆紧凑的造型和“繁密铺陈,柔和缠绵,稳静而版式化”的构图风格而言,战国玉璜造型则生动多变、棱角刚劲有力、构图活泼奇巧,充盈着强烈的动感与生机。战国时期的制玉工匠推陈出新,创造出了一大批“出廓型”、“镂空透雕型”、“分段套合型”等前所未见的不朽杰作,将治玉工艺成就推向空前的巅峰。战国玉璜在古代治玉工艺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亦为历代藏家所关注。

我们鉴赏这件双螭龙双螭凤纹玉璜(图1、2)。此玉璜长15cm、宽7cm、厚0.4cm,材质为白玉,玉璜整体为左右对称的一组变体螭纹,是战国玉器中的极精之品。战国时期距今2 500年,那个时代能用手工磨制、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真是奇迹。

图1 玉璜正面图

图2 玉璜反面图

(一)玉的材质:

该战国白玉玉璜是用上好的白玉玉材,经过精心设计、雕琢而成。《汉书·西域传》:“莎车国有铁山,出白玉”;又《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和阗玉又名乌白玉,和阗玉是一种由微晶体集合体构成的单矿物岩,含极少的杂质矿物,主要成分为透闪石。英文名称Nephrite。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它表面的油脂光泽、细腻坚韧、温润光结,就如同我们熟悉的玻璃表面发射出的光一样(玻璃光),再和它内在的半透明状有机物结合起来,使其有种柔润的肌肤感,清泽无杂质,摩氏硬度为6.5。

(二)玉的制作工艺

该玉璜用镂空透雕、阴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加饰龙、凤、变体云纹等“附属”造型而构成,是战国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创新品种之一。最能够体现战国玉璜线刻工艺水准的是,这一时期的这类细若发丝的“微雕”阴线雕刻技术的大量出现,藏家称之为“游丝毛雕”。此类“游丝工”细阴线雕刻工艺,在春秋晚期玉器的雕琢中已开始使用,但真正发展成一种娴熟奇巧、流畅自如的成熟的阴刻线“微雕”技法,则是在战国中期。此类“游丝工”阴线雕刻细入秋毫,用肉眼往往不能清晰分辨,但在显微镜下放大则发现其婉转自如、精整严谨、十分考究。它的出现与流行,丰富细化了玉璜形构、图式的层次与内涵,弥补了玉作平面雕或圆雕图案呆板单调、细节模糊省隐、立体感不足的弱点,将传统的阴线刻技法推向了精工细作、出神入化的极致。

战国玉璜体扁平呈扇面状,两端作龙首形轮廓线,龙口部透雕,獠牙、尖唇、杏仁目、独角、下颌有须;扇型的中间上半部阴刻勾连云纹,中间下半部镂空透雕出两只凤凰,鹰勾嘴、凤冠、花尾等。在工艺上,网纹、短平行斜线纹等使用“游丝工”雕饰。一般认为此类细若游丝的微雕阴线是玉工熟练利用一类硬度较高的细小勾砣雕刻的结果 (亦有观点认为此类浅细阴刻线并非为铊具游走雕琢,而应系硬度极高的尖状器直接刻画而成),此类微雕线刻技法能够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应与治玉工具质地与形构的改革息息相关,因为雕刻如此连绵不断、流畅舒展的浅细阴刻线,仅凭玉工娴熟高超的走砣勾线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铁质小铊具产生并不断改进以后,此类微雕阴线刻技法才可能出现并日渐成熟。

(三)玉的沁色

该玉璜的扇型中间的上半部分有块不大的色泽多样的沁,更能体现艺术与沧桑结合的古老美。

沁的形成是要有一定的特定条件,在密封的环境中,形成沁的部分必须是在土中或水中,在物理和化学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逐渐演化而成。在水中产生的为水沁,在土中产生为土沁。沁形成后层次很鲜明,其玉的表面不会被破坏,和同一个面的未受沁处的其他地方光泽是完全相同的。

此玉璜受自然之沁非常明显,共上半部(外弧形处),是玉璜倒过来埋在稀泥里形成的,有白色、黄色、褐色等色混交在一起,有深有浅层次分明,犹如“黄河水”,使人联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

从前文的介绍,我们对战国玉璜这件精奇玉品已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其真伪进行判断:第一,玉料的材质是非常好的,在几千年的变迁过程中除了有点沁色外,其他基本没有变化。第二,做工精细简直就是巧夺天工,所用的“游丝毛雕”技术,相传它是传子不传女的私家秘笈,大概都在汉代以后唐代以前的战乱时期逐渐失传了。而现在的工艺师们都是用高速旋转工具进行雕琢,它是雕不出有直线纹路的东西的。第三,沁色是要经过上千年的演化逐渐形成。而现在就沁色的做假有激光打沁、火烧沁、酸咬沁或酸煮沁等,但它们对玉的表面多少都会有损伤。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对这件战国玉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日后的收藏、鉴别会有很大的帮助。

[1]史树青.古玉鉴定二十讲[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6.

[2]周南泉.中国玉器定级图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商湘涛.中国古玉鉴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沈泓.玉器鉴赏与收藏[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5]弘古.古玉刀工鉴别[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和氏璧战国玉器
完璧归赵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战国少年孟轲
和氏璧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西汉玉器的鉴定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