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特点研究

2015-12-24 07:08葛慧玲傅丽芳
北方经贸 2015年2期
关键词:赫哲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葛慧玲,焦 扬,傅丽芳

(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1]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过程中,遗产的价值(特别是非使用价值)评价是非遗认定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内容,一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学价值。[2]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3]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同样具有重要的非使用价值,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各民族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

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黑龙江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我国6小民族中,有3个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这些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样式繁多,风格特色鲜明,流布地域广泛。[5]这些民间文学、音乐、美术、手工技艺、舞蹈、戏曲、民俗等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

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黑龙江省现有的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不少,但是大部分都已经濒临失传。[7]以赫哲族为例,国家级的民族技艺传承包括民族歌曲伊玛堪、民族服饰鱼皮衣制作、桦皮工艺制作等诸多项目,但是由于这些项目难以市场化,无法带来明确的经济效益,在年轻人中难以推广。赫哲族的口弦琴技艺、赫哲族的语言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活态的遗产,而不是仅仅靠为数不多的传承人去继承,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8]其关键在于价值认定。在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中,会产生怎样的价值,这些价值如何反映到经济价值中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

表1 列举了黑龙江省部分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价值,因其民族特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价值。下面针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逐一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道德习俗等,是以口传、民间等形式长期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9]

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我国少数民族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这三部史诗是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优秀民族文学,描述了少数民族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历史学家了解历史社会运作、经济活动和生活态度等提供一个完整的研究断面。[10]满族萨满神话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记载了本族的历史变迁,折射了不同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从历史传承价值的角度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华,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模式和制度模式,是我们了解历史最生动的教科书。

(二)科学导向价值

科学导向价值主要包括知识、科学和技术内涵。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具有较多的科学因素,而且有助于我们从多学科多角度对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在创造新科技的过程中呈现独特的认识价值与借鉴价值,所以沿用至今。

蒙古族的科尔沁正骨术强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保持乐观态度,现代医学将其视为一种调整和强化人体自我康复能力的辅助疗法。[10]蒙古族编制的《授时历》,将回归年长度确定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时历,这反映了人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解决了人们计时和指导生产生活的问题。[11]满族创造的“以豆为酱”的饮食文化,盘酱的制作和食用对其他民族的人民也产生很大影响,酿造工艺得以代代传承。今天满族盘酱文化作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大雅之堂。[1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状况的原生态保留,既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又能够体现人们的思维认知水平、精神生活和科学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认识价值。

(三)审美艺术价值

审美艺术价值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其内涵丰富,包括审美欣赏、愉悦性情、借鉴创新和美术史料等,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13]

少数民族歌舞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是蕴藏和体现着多重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遗产。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蹈以群舞为主,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习俗密切相关。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创新,歌舞内容更加广泛,是达斡尔族文化的艺术象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很多文学作品也不乏艺术审美价值,如赫哲族的伊玛堪,描述了赫哲族英雄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及人们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堪称是一部再现赫哲族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的大型史诗。[8]这些艺术作品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生活风貌、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作为一个丰富的艺术载体,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素材,可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使之在自我超越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四)社会和谐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其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了本民族共同的生活风俗和思维习惯,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以及和谐的思想,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13]

蒙古族美食“烤全羊”是蒙古族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烤全羊的羊头朝向主客位,在进行诵祝词的时候,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地,年轻人站立,这些充分体现了蒙古族重礼仪、好客的优良传统。[10]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能够凝聚民心,保证当地的社会和谐,进一步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经济互动价值

经济互动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独一无二,又具有非人工再造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其极高的存在价值,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因素被越来越多地提取并加以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赫哲族作为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互动价值。目前,赫哲族的“伊玛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建立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赫哲民族文化村”,这种做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和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旅游经济。可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对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六)民族特色价值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打上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烙印。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大都过着围猎捕鱼的游牧式生活,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民族歌舞等艺术形式。鄂伦春族生活在东北的高寒地区,在长期狩猎的过程中产生的舞蹈就是当地最主要的艺术形式。鄂伦春族的音乐和民歌都是贴近自然的声音,悠扬的曲调中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本身具备如今已难寻的古代音乐文化特征,具有可贵的特色价值。[14]

(七)民族精神价值

民族精神蕴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是中华民族经过无数岁月和无数民众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民族记忆和精神特质,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这些体现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特性的标志。[16]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活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传承民族精神,从而巩固各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民族灵魂和民族文化的核心的延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三、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思考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众多,现存的国家级、升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巨大,但是这些文化瑰宝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传承困境。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是为了更好地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不仅包括历史传承价值、科学导向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经济互动价值,同时还应该具有民族特色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实际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度非常高,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语言的保护需求也十分迫切。为了能够使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以“活态”继续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扩大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少数民族瑰丽多彩的艺术,另一方面需要参考国内外成功的经济运作范例,将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挂钩,通过发展旅游、推动手工艺品销售,吸引资金注入以及本民族的年轻人加入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

[1]苑 利.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2008(1):21-23.

[2]苑 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J].三峡文化研究,2008(3):27-41.

[3] 肖建飞,刘海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4):140-145.

[4] 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37-140.

[5]孙宏斌.从文化生态视角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赫哲族“伊玛堪”为例[J].旅游管理研究,2012(8):28-29.

[6]周惠泉.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09(3):191-197.

[7]相 华.浅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137-142.

[8] 崔玉范.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147-152.

[9] 苏 馨.中华民族宝贵产物—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所在[J].金田,2013(10):444.

[10]刘春玲.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及当代意义[J].阴山学刊,2013,12(26):69-73.

[11]罗 琳.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J].民族论坛,2007(8):18-19.

[12]王纯信,王 纪,王 全.长白山满族大酱文化考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3):29-32.

[13]普春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价值结构[J].学术探索,2013(8):108-112.

[14]王 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延承[J].中国校外教育,2010(6):126.

[15]高 坤.新疆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2.

[16]郭耿甫.“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建立—以南音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猜你喜欢
赫哲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的服装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