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以陕西为例

2015-12-24 02:56:28孙清潮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化

孙清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论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以陕西为例

孙清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顶层设计、分享意识、非遗标准化研究、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缺失,制约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发展。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现阶段,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应从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感,大力建设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特色数据库和数字地方文献长廊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贡献率。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陕西

文化遗产是人类传给后代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基因,代表了一个民族曾有的精神高度和文化辉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这美丽的精神家园,强化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但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已难觅踪影,有的濒临损毁,有的只剩下一个空名或传说。特别是一些依靠口传身授的民间技艺,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所谓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就是借助先进的数码设备,通过扫描、录音、拍照、摄影和转录等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记录,再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标准化加工,利用数据库进行储存和管理,利用互联网进行展示和传播的整个过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对传统储存、展示和传播方式的革新。传统的文化遗产方式,是以文字、图形、实物为基础,通过有限的陈列向公众开放;而数字化技术,则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崭新渠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借助互联网自由地在图书馆里阅览、在博物馆里全方位地任意角度观赏文物、在景区里任意穿梭漫游,也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远古,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交流。人们只要敲击键盘,就可获取需要的任何内容资源,其阅读环境、交流方式以及知识的生产模式被彻底颠覆了。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由于数字化技术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使得它成为时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宠。1990年,美国启动了“美国记忆”计划,用数字化方式对建国200年来的手稿、照片、海报、地图、录音、电影、书籍、小册子以及活页乐谱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到2000年的时候,可供大众网上查找的数字文献资料已超过500万份。日本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拥有的数字化藏书达到了2.5亿页,此外,还运用三维扫描仪生成了镰仓时期的大佛数字化模型,复原了距今1200年前由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创建之初的辉煌。意大利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了古罗马时期的大剧院,使人们可以穿越时空去领略两千年前世界上最宏大表演的气势。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的建立了馆藏数据库、有的还利用虚拟实景技术实现了虚拟漫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4年12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韩国三星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加速文化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进一步融合,还启动了数字化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工程,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我国是较早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国家之一。上世纪末,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浙江大学等合作,进行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完成了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资料数字化和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采用三维立体扫描、计算机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采集到的古建筑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了故宫三维数据库,使得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故宫”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山东曲阜孔庙等文物景点建成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开发出若干虚拟实景漫游模型。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了数字化的国学宝典,收录了五千多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浙江大学“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云南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为信息技术用于濒危遗产的传承和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4年以来,同济大学运用数字扫描技术修复了元代大佛,开发了虚拟圆明园展示系统。借助于高新科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建设了“中国记忆”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字平台。中国艺术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对大量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修复和保护。在政府层面,全国于2005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并为此设计了专门的单机软件,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的附件存进电脑,便于各个地区乃至全国的数据存储、查询和分析等工作,体现了数字化的作用和优势。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门户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发布。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建并发布了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用图、文、音、像等多媒体形式,介绍羌族的历史、风俗和艺术。201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也开始建设,短短五个月时间内,便完成了山东高密扑灰年画、陕西秦腔和安徽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三个试点项目的数字化采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华灿烂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展示和开发享用。

陕西较早开始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探索。1987年,煤炭部航测遥感公司对陕西省两处重点文物单位——西安东岳庙、耀县药王山的近500平方米古代壁画进行摄影成像,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部分壁画进行边缘增强试验。1999年,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十五史软件”由陕西师范大学袁林教授负责的团队设计完成,2903种文献收录其中。2004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建成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包括5个虚拟展馆和4个虚拟考古遗址,并在网上360°环景展示该校博物馆的全貌。2006年,秦俑二号坑棚木遗址的三维数字建模建成,可对遗址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观察,虚拟再现遗址当年的规模。2007年,“钟鼓楼数字化博物馆”开馆,游客可利用电子触摸屏自由欣赏馆藏文物的三维画面和各种信息。2008年,秦始皇兵马俑虚拟漫游系统研发成功,成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一项显著成果。201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启动了“唐墓壁画珍品馆上展壁画数字图像采集”项目,西安碑林博物馆与西安工业大学合作完成了包括西安碑林博物馆鸟瞰场景、新石刻馆内部场景在内的网络展示系统,游客通过鼠标、方向键的交互使用,在网络虚拟游历的互动体验中过了一把瘾。2012年,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西安建成开馆,该馆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数字化手法,展现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魅力。另外,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以及陕西帝王陵数据库、西安事变数据库等在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如果把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记忆”项目算作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起点,距今才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所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主要存在着缺少顶层设计、缺少分享意识、缺少标准化研究、缺少专项资金支持等诸多先天性不足,制约了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发展。

(一)缺少顶层设计

当今时代,数字化趋势正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使得“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1]。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尤其重视从国家层面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例如,“美国记忆”项目就是一个全国性的虚拟图书馆,它动用了国家力量,对美国国家博物馆、档案馆、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机构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法国诺斯潘政府制定了《为法国进入信息化社会做好准备》的行动纲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被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英国政府提出了“全国学习网计划”,用数字化技术在全国的大专院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机构之间打开了一条信息通道;欧盟委员会资助设立的“欧洲文化遗产在线”,由德国、荷兰、瑞士、瑞典、意大利、希腊、法国、匈牙利、和英国等欧盟九个国家的16个研究机构组成;法、日、美、英、加、德、意等七国成立了G7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等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要求;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要求“建立陕西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2011年12月22日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实施文化数字化上网工程”的意见。但是,至今为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方面,国家层面号召多,实质性行动少;既没有国家层面的行动纲领,也没有一项类似“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那样的详细规划和政策推动。所以,我们国家目前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上是从国家层面上推动的,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工作基本上依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和省级图书馆的科研需要和自觉行动。所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没有在政府层面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

(二)缺少分享意识

文化遗产只有被世人分享,才能体现其价值。美国人作了一个关于著名诗人惠特曼的数据库,他们把搜集到的资料翻译成德语、俄语、中文、葡萄牙语等多国文字,把“重点放到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分享他对美国文学最大的热情与激情。”[2]167使惠特曼的思想以及美国的文化能够被各个国家的人所了解。“加拿大文化在线”,是以英文和法文两种语言形式向世人传播的。所以,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人的这种分享意识有关。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国人具有这种分享的文化意识,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呼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我们的网站,很少有多语种展现的,即便是现实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多数只是单一的汉语说明,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三)缺少非遗标准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信息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体系等各项技术标准是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的关键。当前,由于“国家层面体制机制保障不到位,标准化工作滞后,使得已经建立的地域性非遗数据库差异较大,存在巨大的对接、整合与共享难度”[3]18,这就让各地投入巨资建设的专题数据库,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即便是全国非遗大普查和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也是两套分类代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分类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的专著中更是出现了“四分法”、“八分法”、“十三分法”等。这种分类体系的差异势必造成类别归属的无序和概念的混用,往往造成资源著录、采集、存储、交换和利用的矛盾,给数据的检索等带来诸多不便,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造成巨大浪费。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分类、核心元数据、资源技术的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的基本利益。

(四)缺少专项经费支持

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支持。例如,修复一部老电影,中国大陆是50万元人民币,香港平均费用在70万港元,而美国修复经典版《白雪公主》时花费高达300万美元[4]。法国的“文化精品数字化”项目每年投入8100万法郎,台湾的“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计划”(2008—2012年)总规划投入大约18.54亿元人民币。所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被认为是一项烧钱快而见效慢的事业。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专项基金,而且多年来,由于部门利益的和GDP政绩观的驱动,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数字化产业中,如数字通讯、数字新媒体以及动漫、游戏等数字产业等,因为这些产业能够迅速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短期内就可见到明显效益;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虽然社会效益大,但经济效益不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投入了26.84亿元,主要是用在了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地方专项资金7.18亿元,也主要用于加强非物质遗产普查、推动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开展传承人资助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5],即便2012年财政部、文化部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管理办法》中也没有涉及数字化保护专项资金问题。因此,我国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贡献率并不高。

三、对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十三朝古都和新中国的摇篮。三千年的文明历程,十三年的革命道路,为陕西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据统计,截止2012年,陕西全省107个县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4905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3418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38416条,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2项,省级435项,市级590项,县级2292项,西安鼓乐等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已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6人,其中49人为国家级传承人[6]。此外,陕西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的任务非常艰巨。现阶段,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总是随着记录工具、储存介质和传输方式的改进而不断完善的。从早期人类在石碑上斧凿、竹简上刀刻,到后来在纸张上书写、布匹上印刷,从上世纪初流行的唱片上灌音听音、磁带上录音录像,到后来的用胶卷照相拍片,用光盘刻录音像,一直到本世纪流行的MP3、U盘和移动硬盘等等,技术的每一次创新总是带来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根本提升,也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产业。当初,纸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记载方式,造就了造纸业、印刷业、出版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CD光盘原本被开发用作储存数字音乐,后来人们发现它储存电脑资料更为实惠,一张直径不过5英寸的光盘,就可储存15万张16开纸的文字容量,足以抵得上数百部大部头的文献典籍,这是传统的储存介质无法比及的,所以在它诞生后的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全球总销量达到300亿张,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的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以便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新的基础,进而为新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7]所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数字化技术”,而是“数字化内容”,谁拥有了丰富的“数字化内容”资源,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已经表现出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极大优势,它冲破了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使得各种各样文化内容在互通互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全球大约200个国家、2500个民族、6000种文字所成就的多样性文化都会通过数字化通道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保存了各民族的社会记忆,扩大了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假设,事实上,在全球化进程中,一种文化要么被弱化,渐渐为世人遗忘,要么被强化,取得话语支配权,但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核心价值则会成为这个民族永不消失的文化符号,成为这个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所以,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多彩性,我们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通道走向世界,以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与和谐相处。陕西是丝绸之路起点,华夏文明之源,做好陕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对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巨大贡献,陕西人必须具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增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危机感

据统计,30年来全国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达4万多处;“记载着华夏文明历史变迁的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馆藏文物的受损也很严重,全国约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目前各类博物馆展线上的藏品,实际上仅占馆藏数量的几十分之一[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更是令人揪心,“据统计,历史上中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统计时为360种,1982年统计时为317种,而2004年再次统计时,现存戏曲品种仅为260种左右,60年间损失了传统戏曲剧种134种,占戏曲品种总量的35%。再如传统舞蹈,20年前进行舞蹈普查时列入山西、云南等19个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仅保留下来1389个,短短20多年间舞蹈类遗产就消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传统舞蹈已经失传。”[9]中国早期电影也面临不断遗失的尴尬境地。自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生产的各类影片迄今有3万余部,仅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库存胶片就有60多万本,数量非常之大。1949年以前,中国“生产制作了2298部故事片,可是现在保存的尤其在中国国家电影档案馆、电影资料馆保存的仅有331部,而这300多部里,有三分之二都有影像模糊、色彩褪色的严峻问题,85%以上的影片都被损毁、被遗失了。”[2]7即便是在电影保护做得较好的美国,1950年代以前的电影有近一半去向不明。2005年至2009年,全国第一次非遗普查,数万非遗工作者先后“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6万多件,普查的文字记录量达8.9亿字,录音记录7.2万小时,录像记录13万小时,拍摄图片408万张,全国非遗资源总量达56万项。”[3]1这笔数目惊人的非遗档案,目前分散在各地的基层文化机构中,由于存储介质、重视程度、资金保障等条件所限,许多地方的普查资料无法妥善保管,也面临着散失、损毁的危险。这些蕴含多种民族文化的弥足珍贵的文物、古村落、戏曲、电影胶片等,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后防线,如果现在不加重视,或者还沿袭以前那样传统方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将连同他们赖以依附的文化生态环境一起消失。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领先于世界的数字技术优势,加紧争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项目,例如美国参与的我国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项目和印度民俗文化数字化项目,日本参与的丝绸之路数字地图、丝绸之路在线网站、数字丝绸之路图片博物馆、柬埔寨吴哥窟数字化项目和阿富汗石佛像数字化项目等,使得这些国家沦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其巧妙包装成影视剧、数据库等文化产品,反过来又卖给这些国家,比如花木兰、熊猫等中国元素就被美国改编成迪尼斯动画片而在中国影院里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当这些国家和地区看到自己的文化未经认可就被肆意诠释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而是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解释权。弱势文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强势文化的逻辑陷阱,其文化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在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面前,没有这样的文化警觉,就不会有紧迫感。

(三)大力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和特色数据库建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陕西截止2010年有各类博物馆145座,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仅文物系统107座博物馆的馆藏数量就达到761453件/套,包括国宝级文物123件,馆藏一级品6333件,居于全国前列[10]167-168。这众多文物当中,仅有少数能在柜台展示,多数束之高阁,秘不示人。利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使更多的文物360度全方位在线展示,真正让文物动起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在异地一边逛西安城墙、爬华山、欣赏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一边听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解,还可以莅临秦始皇兵马俑,在坑内自由自在地穿行,也可从空中、此岸、对岸、船上等多角度欣赏壶口瀑布的壮观,享受在现实景区无法获得的精细服务和刺激体验;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人工智能等技术,复原和动态展示半坡人、蓝田猿人等古人类生活场景,让游客穿越时空,体验史前人类的真实生活;利用数据库技术,创建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等民间美术数字化符号库,从而设计出辅助剪纸、农民画技法系统,便于教学和研究;利用动作捕获和声音驱动技术,将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扶风云垛、周至牛虎斗、陕北霸王鞭、安康小场子等民间舞蹈传承人的表演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做成动作库和音频库,开发出智能舞蹈编排软件,为陕西民间舞蹈的的艺术保护、创作、编排和开发利用提供全新的辅助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向后人展示栩栩如生的陕西历史文化原貌,让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等都活起来,努力展示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造福百姓幸福生活。

(四)建设数字地方文献长廊

地方文献是了解地方文化及特色的重要窗口,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它所记录的关于本地区地理、矿藏、物产、古迹、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蕴藏着本地区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可为当地政府创建区位经济文化优势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贵州就“利用《大定府志》的记载,找到并开发了有‘百里杜鹃’之称的自然保护区,并获得了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10]148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分散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中,仅“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395种),合阳县博物馆(150余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06种),陕西省社科院图书馆(88种),陕西省文史研究馆(49种),临潼区图书馆(30种),榆林地区各类图书馆(22种),咸阳图书馆(20种),三原县图书馆(20种),蒲城县图书馆(8种)、凤翔县图书馆(7种)”[10]148,倘若调阅这些资料,需要在各个馆所之间来回奔波耗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极其不方便。因此,建议陕西设立专项资金,对散存于境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统一编目与数字化转换,争取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以提高地方文献典籍的有效利用率。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

[2]贾磊磊.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中美文化论坛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拿什么拯救你,国产老电影[N].新京报,2012-03-22(C11).

[5]文化部财务司.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EB/OL].(2011-08-23)[2014-12-07].http://zwgk.mcprc. gov.cn/auto255/201108/t20110823_20110.htm.

[6]田进.陕西非遗陈列馆开馆全省普查非遗线索38416条. [EB/OL].(2012-01-18)[2014-12-07].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1-18/3614847.shtm l.

[7]彭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3.

[8]郭宪曾.把科学技术融入到文物保护[N].中国文物报,2013-8-30(3).

[9]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求是,2010(4):44-46.

[10]杨尚勤,石英,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杨明贵】

G122

A

1674-0092(2015)02-0087-06

2015-01-26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协同创新培育项目“陕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文化资源调查暨文化产业扶贫工程”(swxt2014-007)

孙清潮,男,陕西蒲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化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2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0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当代陕西(2017年10期)2017-10-16 0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