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摘要:自信心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树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真诚的赞扬,中肯的分析,展示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信心 寻找与发现 鼓励与赞扬 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自信,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性格成熟的标志,拥有充分自信心的孩子,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因而比一般孩子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中小学校园里,缺乏自信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信心,甚至感到悲观失望。但通过调查证实,这些孩子对以上能力的表现并不比一般孩子逊色。缺乏自信,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因此,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音乐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音乐课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真诚地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真诚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是十分重要的。要仔细寻找、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并及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如:你的嗓子真甜,你歌唱得真好听,你的竖笛吹的真棒等。在赞扬学生时一定要记住:赞扬必须真诚地发自你的内心,倘若孩子发现你在故意夸大其词,或言不由衷,那么这份赞扬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敏感的孩子就会有“你在做戏给我看”的感觉,或至少认为你对他的期望值不像其他孩子那么高,就会对你的赞扬“不领情”甚至会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二、中肯的分析
通过耐心细致又合情理的分析,让孩子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兴许别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强,但你却在另一方面要比他强。当孩子在由于嗓音不佳,音唱不准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时,你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他在乐器演奏或节奏模仿等方面能够超过别人,鼓励他用其他音乐形式表现音乐,给孩子增添勇气,战胜自卑。
三、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多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可以鼓励—个性格内向羞于上台的男孩,为全班同学吹奏竖笛,当然事前应帮助他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孩子果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那么他的自信心势必大增,感到倍受鼓舞,也将对他今后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要把对学生的要求设汁得过高,应该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几率,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几个音高低的听辨,几小节旋律模唱,一个短小乐句的吹奏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其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五、鼓勵孩子参与集体性的音乐活动
在合唱、合奏等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要求学生按规范的节奏,和谐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表现出优美整齐的音乐。这些集体性的音乐活动,尤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音乐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体会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冲淡其心中深藏的自卑,从而获得宝贵的自信。
六、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当看到孩子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音乐课堂上,教师要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要经常地使用“你能行”,“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词语,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长此下去会自然而然地远离自卑,成为一个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