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问题解决 提升课堂效率

2015-12-22 06:14余明章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思维建构

余明章

摘要:文章从数学课程理念精髓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如何优化各种数学活动策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 建构 模型 数学思维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35

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会学数学,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建构高效的数学活动课堂。

一、立足生活实际,运用有效情境

教师要善于从数学知识中挖掘蕴含生活气息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数学新知,充分地经历和体验如何从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现实生活,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发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并能实现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具体地呈现课本中的情景图:同班小华同学手里拿着10元钱,在县城一家熟悉的商店柜台前准备买东西,商柜上分别标有15元、6元、40元、20元、8元和45元的玩具或体育用品。屏幕出示问题:“小华面对价格不同的玩具和体育用品,会想些什么?”生1:“小华可能会想自己只有10元,只能买8元的乒乓球拍或者6元的皮球了。”生2:“小华也可能会想足球15元,手里的钱还差一点,是否要与商家讲价,不行的话,也只好回家再要钱了。”生3:“买了乒乓球拍或皮球后,剩下的钱还能买什么呢?”面对学生的思考以及有创意的、有个性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大家的想法就是数学中的‘比大小‘估计和‘加减法知识,应该采用什么样方法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参与探究、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二、发展数学思维,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立足于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并进行有效激活,通过引导对数学知识点加以思考,加工和转换各种数学信息,分析、综合、提炼和概括数学问题,掌握验证各种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化地思考,并能掌握这一能力。同时,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广阔的时空,锤炼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例2时,多媒体屏幕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理解了图意,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生1:“从中看出美术小组的人数较多。”生2:“航模小组是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出的人数,是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一份。”教师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人数,讨论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根据线段图阐述数理和数量关系,生3:“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生4:“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1/4=美术小组的人数。”学生立足于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并做出解答,交流多样化的解法。通过分析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理清和掌握了问题的脉络,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进而有效地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又如,教学“9+几”时,多媒体屏幕呈现课本中的情景图,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什么?屏幕出示问题:“学校给运动员准备的饮料,还有多少盒?”生1:“采用数数方法,从1、2、3、4……11、12、13,数出一共有13盒。”生2:“我用了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我再接着数箱外的10、11、12、13,一共有13盒。”生3:“我用了凑十法,我先把箱子外的一盒饮料放到箱子里,与箱子里9盒凑成了10盒,这10盒再加上箱外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运用有效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对数学新知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内驱力,以旧知联系新知,找到学习数学新知的线索,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三、经历建构过程,提升活动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深入数学问题之中,通过思考、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结论,概括和提炼数学概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强烈欲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和认知的规律中,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数学模型建构的数学化过程,促使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锤炼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活动效率。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的练习纸,提出:“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操作着,测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教师又继续追问:“怎么测量的?”在学生反馈之后,教师点明了三角形的高,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紧接着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出:“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通过积极地操作,互动评议交流,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体验与感悟数学知识的建构。又如,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在挖掘教材的内涵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运用多媒体演示了动画,动画演示希腊国王怀疑铸金匠私吞黄金,把白银掺杂在王冠中,派调查王冠的成分,阿基米德通过浴缸溢出水的多少,等于放进浴缸的物体大小,这一现象证明了金匠私吞黄金,在王冠中掺入部分白银。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找哪个物体大?哪个物体小?给每个小组分发两个大小接近、重量相同的苹果和梨,以及大小相同、里面装入一样多的水的两个量杯。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分别将苹果和梨分别放进两个量杯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经过实验和观察后,学生发现放进苹果的杯子里的水,比放进梨的杯子里的水高出一部分,体验了出梨比苹果小。懂得了相同重量的梨和苹果,在相同的量杯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只是占有的空间是不一样的大小,从而推出“体积”这一概念。这种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和建构体积这一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堂效率。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数学思维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