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依然存在“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迫切需要改变这种旧有的单一模式,以“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重构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大学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等多向互动过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多维互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19
多年来,国内高校“外语热,母语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引起了决策层和研究者的关注。2010年2月10日,人民网登载了教育部给全国政协提案的复函,文中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必修课改为选修课[1],其实在此之前,已陆续有高校这样更改课程类别了。近年来,大学语文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况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由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演变而来。1978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它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当前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明显的不足就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据有关资料显示,45%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死板、缺乏生机,65%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语文课程急需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湖南高校语文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可知,不少高校的语文教育者依旧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2]……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
由一份关于37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数据可知,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49.25%的学生对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期待较高;30.33%的学生对从问题出发的研究性教学十分感兴趣;仅有10.88%的学生对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感兴趣[3]。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迫切需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以“多维互动”的方式来重构课堂,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趋势。
二、重构“多维互动”语文课堂的价值
“多维互动”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具体学情状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努力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等多向互动反馈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价值。
“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满堂
灌,而是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参与教学,从而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符合创新教育理论
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倡导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三、“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首先有赖于施教者对课程教材的深入研究。如何用好有限的课内时间并延展课外时空显得十分重要。教学中选择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的办法处理教材,有助于增大课程的学习容量。同时,在教材解读的备课过程中,广泛搜集信息,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档,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各种载体的教学资源认真备课,变换教学思路,把“如何教”与“如何学”“如何互动”纳入备课之中。例如,教学《秋水》时,教师在备课中应了解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学过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内容相当熟悉,而且通过电视、网络对庄子已有程度不同的了解。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学情,布置课前思考题,让学生回归整篇课文的文本阅读,借助网络搜集电子文献,解读课文中所表达的庄子哲学思想,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其次,着力推进“多维互动”的教学实践,努力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等、看、听的状态,尝试让其在对话、讨论、演讲、辩论、编演小戏等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将其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学《长恨歌》时,在运用质疑法解读难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外诵读全诗,思考作品的主题,课堂上则组织“《长恨歌》主题之我见”辩论会,让学生就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身世寄托说等发表个人的见解,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养成积极探索,乐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向互动,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应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时,还需要分析工科、文科、艺术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和差异,研究适应其专业培养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教学课型。例如《湘夫人》这一课,对于工科生可采用诵读翻译教学法,对于文科生可采用改编故事或剧本的以读促写之法,而对于艺术生则可采用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等教法,激活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欣晚.人大将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N].深圳特区报,2013-11-12:A17.
[2]张弦.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5(1).
[3]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陈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