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建设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外延解读、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设途径等方面作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57-02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双师”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情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不太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更新和岗位新需求,现代教育教学方式还不能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已成为其内涵建设的一项战略性紧迫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1.“双师型”教师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优良合格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熟悉教育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熟悉专业动态,运用良好的授课艺术;具备较好的职业实践和顶岗工作的能力,并将职业知识及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职教“双师型”师资认定普遍有两种:一是“双证书”、“双职称”即“双师一体化”。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同专业、相同或相关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职称,如既是讲师又是会计师。二是“双师素质”,具有行业、企业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素质和与职业岗位匹配的中、高级证书,具备教师素质,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
3.“双师型”教师的外延。“双师型”教师的外延包含两类:一是学校教师中具备职业资格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师,不仅能够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能够胜任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二是从行业、企业招聘,能担任理论或实践课程的教学,具有教师资格或教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高职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师资,核心竞争在师资水平。“双师型”教师是衡量学校师资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高职教师而言,这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必须要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更新职教观念,跟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发展对现代职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的相关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去培养学生。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职教“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能力素质突出、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方能实现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总量不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各院校通过各种途径补充了大量的师资。但大多数都是近些年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远远不够。
2.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高校毕业生和从其他学校调入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许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偏低。由于国家人事体制制约,企业人士要真正进入高职院校还较为困难。
3.中、青年教师居多。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2000年以后升格组建而成的,许多高职院校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到50%~70%。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但同时又承担了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中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因此很难安排较长时间的行业企业实践。
4.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由于高职院校本身是属于大专层次,对博士和紧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吸引力不大,整体学历偏低。由于教师队伍整体偏年轻,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职称人数较少,具有中、高级行业专业技能等级认证资格和在企业从事过相应等级岗位工作经历的教师较少。
5.教学任务繁重,缺乏社会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2~2.5年。由于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张,教师编制和师资总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走出去深入企业学习实践。
6.教师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较少。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管理类的院校在实现政、行、企、校的工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多政策和体制障碍。许多专任教师承担着大量且繁重的教学、科研、学生社会实践等教育管理工作,很难抽出较长的时间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和提高。
7.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国家在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培养、考核、激励和待遇方面还没有系统的政策出台,各院校差距很大,尤其是理工科与文科类院校面临的情况各异。
8.教师职称评定导向存在问题。在现行的教师职务评定中,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级别,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热衷于理论性的“核心刊物”,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和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1.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是教师开展实践锻炼的重要基地,为企业服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在研究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和课程以及教材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开展继续教育,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流动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缩短,要求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必须坚持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平、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3.培养“一专多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适应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新学科、新专业、跨界学科和专业不断涌现,现代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变化很大。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高职院校应当倡导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跨学科、专业进修,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
五、对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的制度。
2.推行“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承担专业课的中、青年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双师”资格。坚持专兼结合,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3.鼓励教师参加各系列的职称、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
4.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横向学术科研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教师承担企业的攻关课题,校企共同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引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5.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国家举办的职教师资培训,到国内外同类院校学习或做访问学者,开展短期研修,借鉴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6.要有针对性地邀请行业协会、企业人士、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到学院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加有效对接国家的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高厅[2002]5号.
[2]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Z].教职成[2011]14号.
[3]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4]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5]徐海芳,赵育新,孟建荣,唐英利.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5).
[6]李超任,李新生.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定位与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4,(04).
[7]高静娟,王雪丽,高静欣.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驱动校企长期合作[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