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萍 刁丽丽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迫切需求。本文试图从学与教的不同角度探索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素养;专业发展;有效途径;教学研究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26-02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师问题备受关注。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髙教师的学科素养,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教师工作是一项终生学习的工作,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出渐进性、连续性、长期性等特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扰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日益重视的一个问题。于是各种教研培训、网络学习、课题研究、专业技能竞赛、课堂模式变革等铺天盖地涌向教师群体,教师们除教学外还面临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分数和升学率的严格指标,加上各种各样的考核机制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他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职业倦怠情绪逐渐蔓延,从而丧失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对于各种专业培训计划抱着应付式的态度走过场,效果可想而知。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劳动者个体在从业过程中,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感、成功感等心理需求与劳动付出相比不匹配,从而对自身职业长期产生情绪倦怠、质疑、成就感下降等消极体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热情降低,对学生失去责任感,对自我失去效能感。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教师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报偿,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学生的不合作行为令教师在课堂上屡次产生挫败感,教师的付出不仅没有回报,反而常常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前路渺茫,了无生趣,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如果教师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认同感和满足感,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就会逐渐被消磨,进而出现厌教、弃教现象。此外,学校管理缺乏民主精神和文化内核,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发展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从而对工作产生冷漠和消极的态度,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当今社会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如果在高效率、高节奏的紧张工作中职业倦怠情绪始终困扰着自己,长期缺乏幸福感,又不能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或者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长期浸淫在恶性循环的消极情绪体验中,最容易发展为与职业相关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作为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获得根本性改变的。作为教师个人而言,可以从自身角度入手为缓解职业倦怠做出一些努力。
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教师是自然人,但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除物质上的最基本的需求之外,教师职业还需要自我的实现,受到别人尊重的一些社会性的高级需求,也就是教师个人职业成就感的实现。有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做了界定。刘次林认为“对于信服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陌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王彤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产生愉悦感的一种状态。曾抗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能够自由发挥潜能、满足自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积极主观体验。
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问题大多是在教室里直接面对面的解决。师生间不断相互良性作用,会让教师们受到其激励,提高其对教学的胜任力,有助于教师体验教学成功感,保持愉悦的心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感受专业幸福。因此,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理快乐和专业发展的教师才是幸福的。
三、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多元化的集体备课
1.常规集体备课的落实。多元化的集体备课形式对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应保障集体交流的时间,让集体备课常规化、制度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要对备课的内容有充分的思考和酝酿,备课组成员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可以适当进行教材整合,对内容进行个性化思考,相互交流。主讲教师搜集各种资料,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提供初步的教学方案在备课组内讨论,建立合作共同体,发挥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师课程资源和校本教研开发能力的提高。个性化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积极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科素养。备课组内能力互补,如网络操作熟练的教师负责网络资源开发,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审批集体备课最终方案和落实教学效果,研究能力较强的负责引领研究课题的开发等,激发教师的个人钻研精神和个体创新意识。
课例研究和同课异构是研究型教师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开发能力和群体积极性的有效补充形式。通过课堂效果的对比,探索高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教师凸显个人风格和特色,并通过互相观摩得到启发,给老师提供自我发展学科素养的平台。
(二)名师的培养
1.制定教师学科素养发展规划。为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有必要实现师资队伍再优化。根据师资配备的结构和比例,培养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利用各种培养方式和教学科研力量配备一批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如名师工程、区域学科骨干、校本教研骨干等,营造教学科研氛围,凸显这部分教师的学科带头引领作用和工作情感态度的辐射作用。
2.培养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以研促教是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切入点在于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学校需要搭建研究平台,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主动承担研究任务,掌握科研知识和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往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专业素养渴求和积极性,必须培育教师职业情感,一要构建合理的平台,及时合理激励以保证教师持久的科研积极性。提高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学术声望,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从而使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二要设法创造条件来鼓励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以此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进而发挥其在教师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三)倡导自主、合作的课堂改革
1.提高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品质和教师教学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能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探索的教学模式。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试行“三案六步”的课堂改革模式,三案指老师教案、教学反思和学生思案,课堂教学六步是指某一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在完成一个知识内容过程中,必须包括上述六步的教学过程,通过课堂六步和学生思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激励其课后对学习效果的思考,践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过来提高教师教学探索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习惯和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对教师教学体系构想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研究成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性取向,为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平台条件。此时,学校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竞赛,让老师展示课改成果,从而激发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和谐局面。
(四)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发有学术价值的课题研究和教育科研,优质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达到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和谐统一。
教学科研价值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教师建立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使科研成果真正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存在的疑惑,提高科研的有效性;同时会给教师很大的科研成功感和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价值,反过来促进教师开发科研课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1]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5).
[2]赵晓川.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调查分析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
[3]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和西安高中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4]王远香,李允.合理情绪疗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