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 甘秀妮 李冬雪 周超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400010)
系统型培训模式起源于美国陆军教学训练,是目前国外企业采用较多的一种培训模式,它通过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培训,其基本步骤为:制订培训政策,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审核[1]。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高精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手术室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为了提高手术护士的手术配合质量,培养多元化的手术室护士,提升整个手术团队的综合实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开始建立和发展手术室专科护士制度,并在2012年1月引进系统型培训模式对手术室不同层级护士进行培训,经过2年的实践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共有45名护理人员,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占2.2%;主管护师10人,占22.2%;护师9人,占20.0%;护士25人,占55.6%。
1.2 方法
1.2.1 岗位任务和培训需求分析
1.2.1.1 护士分级 护士各层级根据各护理人员的手术室在岗时长、学历、职称进行划分,将手术室护士分为N0~N4五个层级。每上一层级都必须通过前一级培训晋级。N0级护士8名(通科护士),为新毕业及他科调入手术室的护士,手术室在岗时长为1年;N1级9名(初级责任护士),手术室在岗时长2~3年;N2级14名(责任护士),手术室在岗时长4~5年;N3级7名(高级护士),手术室在岗时长6~10年;N4级7名(责任组长),手术室在岗时长10年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
1.2.1.2 专科分组 专科设置根据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将手术科室护理人员分为4个组,分别为骨科创伤组(A组,骨科与创伤科);脑外心胸血管组(B组,脑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开腹组(C组,妇产、胃肠、肝胆、腹壁外科开放手术);腔镜组(D组,妇科、胃肠、肝胆微创手术)。
1.2.1.3 设置专科组长 专科组长共设4名。专科组长应具备的条件:N3级以上,具有市级及以上专科护士证书,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1.2.1.4 培训需求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从手术室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全科不同级别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
表1 不同层级护士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n=45)
1.2.2 设计培训大纲与编制培训手册 根据不同层级护士的培训需求,由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及专科组长设计出针对不同层级护士培训的大纲,编制培训手册。各培训手册以颜色管理法进行区分,N0~N4级封面颜色依次为红色、黄色、粉色、蓝色、绿色。各手册内容按照五大板块进行编制,包括前言、不同层级护士培训要求、不同层级护士基本核心能力培训、专科核心能力培训、手术笔记。
1.2.3 培训方法 基础理论采用PPT形式和自学相结合,操作采用现场演示,手术配合采用PPT、护理教学查房、业务查房和一对一的带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2.4 培训实施 建立护士长—教学组长—专科组长三级培训和管理模式,按照专科培训手册的要求,采取每月规范化示范操作。理论方面:N0级护士隔周四培训,每月2次;N1级护士每月培训一次;N2、N3级护士在各专科组内,由专科组组长安排并进行培训,授课者均为N3级以上护士。临床实践方面,各组员轮转顺序为C组—D组—A组—B组,N0级护士入科后每季度在各专科组进行轮转;N1、N2级护士每半年轮转1次;N3级护士每年轮转1次;N4级护士相对定科,非特殊情况不进行轮转。
1.3 效果评价 指标由临床实践轮转评价、科室综合评价、手术医生满意度评价三部分构成。临床实践轮转评价由各专科组长执行,根据各组员在组内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科室综合评价采用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主要涉及各专科理论知识要点,操作考核为各专科最具代表性的手术现场配合,每年1次;手术医生满意度评价表由各专科组根据本组手术特点进行设计,满意度评价表由4大部分构成,分别是手术配合熟练度、与手术医生配合的默契度、与手术医生的沟通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每个项目设3个满意度等级,分别是“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在培训前和培训后抽取各科室手术医生共50名进行问卷调查,50名医生在培训前后均不变,每年调查1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培训前后操作与理论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操作与理论成绩比较()分
表2 培训前后操作与理论成绩比较()分
时间 n 理论考试成绩 操作考试成绩培训前2011年 45 76.07±6.47 73.20±6.34培训后2012年 45 81.05±6.47 77.52±3.94 2013年 45 93.68±3.73 88.63±5.24 F 59.998 86.398 P<0.001 <0.001
2.2 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比较(n=50) 例
3.1 系统型培训模式的引入提高了护士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后,手术室护士的平均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较培训前有一定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培训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人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地制订培训计划,特别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专科组护士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使培训方式更具有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年资、不同岗位护士在技能方面的需求。通过针对性培训和一段时间的固定培训,既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手术配合质量的提高,使护士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2 规范了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 传统的培训方式没有统一的规范,手术室护士的培训记录方式也不尽相同,上级部门缺乏统一的培训模式和记录模式。戴红霞等[2]也提出,医院需要运行自己的手术室护士培训计划,而手术室不同层级专科培训手册的编制和使用,使培训更规范,理论和专科技能培训有据可依,使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以及专科组长在进行督导和培训质量评价时均能采用统一的标准,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和可信。
3.3 专科组长的设置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 手术室工作性质特殊,护理人员只会在晨交班时集体出现,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护理人员缺乏归属感,其整个团队凝聚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各专科组长的设置,充分发挥了部分人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个人的自身价值得到极大地提升和锻炼,而组员的分组,使其归属感和凝聚力增加。专科组长的定期培训与监督以及对组员笔记的修改、疑难问题的解答,也提高了组员在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了手术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采用系统型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后,手术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达到88.0%,明显高于培训前的51.5%。通过对发放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发现手术医生关注的重点是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配合质量与默契度,术中沟通能力以及护士发现和解决各种仪器设备故障的能力。传统培训方式主要是通过全科每月定期讲座进行理论培训,护士不分专科,按上级随机安排进行手术,护理人员每天所配合的手术不能相对固定,同一类手术的配合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手术配合质量不高,手术医生意见较大。而通过系统型培训模式对专科护士进行针对性培训,采取N4级相对定科,N3级以下各专科组定期轮转的方式,使护理人员的配合熟练度不断提高和全面化。与此同时,手术配合质量提升,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3.5 提高了同行的满意度 采用传统方式对新进护士和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发现,由于没有定科的强化训练,其手术熟悉度和配合质量不高。在其与高年资护理人员搭档时,出现用物准备不足,台上配合不默契的现象,导致高年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增大,甚至不愿意与低年资护士搭档。而通过系统型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后,新进护士与低年资护士此种不足得到了改善,同行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总之,系统型培训模式在手术室不同层级护士的培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系统型培训与分层级培训相结合,使手术室护士的培训得以循序渐进,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使手术室护士逐步掌握对应层级的能力,能够胜任对应层级的工作任务,提升手术室专科护士的护理理论水平和核心能力,这也是医疗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手术室专科护士是现代化外科手术发展的需要,而有效和规范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手术室护士成长为专家型护士,高效地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和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1]杨峰.系统化培训方法中培训需求分析在核电厂人员培训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7(7):799-800.
[2]戴红霞,林爱贞.国内外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15-418.
[3]焦俊敏.如何做好手术室新上岗护士的带教工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