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中华
制胜决策是怎样炼成的
文/邓中华
个人决策基本无关他人,管理决策却没这么简单。
自从赫伯特·西蒙那句“管理即决策”的论断流行以来,管理者如何有效决策就一直是人们热议的重要话题。成功者在回溯既往时,倾向于把自己描绘成在关键时刻头脑精明、毫不犹豫、信心满满的智者,而失败的经理人最常被提及的一个毛病则是“过度自信”。度的把握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任何成功都夹杂着运气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我们能找到有效决策的黄金法则,还不如说只能做到尽可能避免失败。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罗森维(Philip Rosenzweig)教授在新著《左脑思考,右脑执行:管理者如何做出制胜决策》(Left Brain, Right Stuff: How Leaders Make Winning Decisions)中探讨了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问题,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管理者做决策和一般人做决策有什么不同?
罗森维:心理学有许多研究都把被试视为一个个体,比如关于人们在购物时会如何做出消费决策的研究。在这类情境下,人的决策有可能不是理性的,出现错误也很常见。
领导者做的决策与普通个人做的一般性决策截然不同。领导者需要确保把决定的事情做成,需要去影响他人;一个领导者的决策可以清楚地告诉他人公司的过去以及未来会怎样。总之,领导者的决策将非常直接地影响到他的声誉、可信度、公信力等。因此,领导者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出“制胜”的决策,而不是简单的如何做决定。一般意义上的好的消费决策仅仅是买了一个合适的东西,而制胜的决策则要考虑在竞争的环境下,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
《左脑思考,右脑执行:管理者如何做出制胜决策》作者:[美]菲尔·罗森维译者:林家如出版: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
对于管理者而言,制定决策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他必须去灌输一种看上去过分、但对于成功非常必要的强大信心。管理者的终极任务是激励他人,体现自信的能力是必须的。其次,管理者决策产生预期的效应有时要经历很长时间,做真正重大战略决策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必须慎重而精明地考虑。再次,管理者通常根据别人的期待来采取行动,但是在遭遇质疑时,最佳的方式恐怕是勇往直前。
菲尔·罗森维(Phil Rosenzweig)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战略及国际企业管理教授、EMBA项目主任,曾在惠普公司任职7年,在哈佛商学院执教6年。罗森维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战略、公司绩效和复杂组织设计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管理决策。
CBR:你主张战略决策者要融合三个角色:战略家、心理学家、赌徒。也许“战略家”可以通过博弈论来训练,“心理学家”指在人情练达方面提升,但如何理解“赌徒”这个角色?
罗森维:人有在需要时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但这需要勇气。之前的研究集中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一概而论地批评经理人过度自信、盲目乐观。但是,我特别强调,有必要区分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
对于那些结果我们可以影响的活动,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有利于使结果超出预期。比如弹钢琴,如果太内向、羞涩,你很可能难以发挥出真实的水平;再比如跨栏比赛,“锋芒毕露”、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运动员比“儒雅谦逊”者的成绩可能会更好。在不可控的环境里,表现得积极乐观就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这恰恰是勇气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我们怕输或者输不起,就不太可能获得平均线以上的报酬。
CBR:有什么独特的视角或方法认清竞争的局面?
罗森维:有两种不同的竞争格局,区分它们非常重要。一种格局是,胜者与败者的回报差距不大;另一种则是赢者通吃。企业在第一种情形下即便落伍或犯了错误,还可以继续投资以改正错误;但在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里,很可能出现“一步晚,步步晚”的局面。假如市场呈现出这样的格局,就要尽早退出,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
CBR:过度自信可以区分为过度精确、过高估计、过高定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罗森维:唐·摩尔(Don Moore)和保罗·希利(Paul Healy)在2008年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过度自信的问题”(The Trouble with Overconfidence),认为“过度自信”太过空泛。空泛的东西没有更多的指导意义。于是,摩尔等人把过度自信区分为过度精确、过高估计和过高定位,这是非常有益的。
所谓过度精确是指,过于肯定决策者的判断正确的倾向。比如,很多创业者深信自己把握的市场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市场,但这种判断可能不是基于调研(哪怕是简单的调研),而是一种想当然的直觉。
过高估计则是相信自己的表现可以超越客观情况许可的范围。例如,即便创业者处在朝阳产业,这与他能否淘金成功也还隔着能力和资源的巨大障碍。如果创业者认为自己五年内就可以做到世界500强,或者认为自己在6英尺处推杆入球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那就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过高定位也是颇为常见的现象,是指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比他人更好。例如,90%的美国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我自己在上课时做的调研也发现,在400名学员里,71%的人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所以,正确分析过度自信问题,需要比对决策者判断与实际情形的差异、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以及其他人的水平。过度精确导致人们冥顽不化,过高估计则容易想入非非、浮浅冒进,而过高定位的人往往趾高气扬。
过度精确导致人们冥顽不化,过高估计则容易想入非非、浮浅冒进,而过高定位的人往往趾高气扬。
CBR:诸如柯达、诺基亚这样的公司,在巅峰时期,它们的老板们在做决策时,到底犯了什么错?是对竞争态势的估计错了,还是过度自信?
罗森维:去指责这些领导者管理无力是非常简单的,但真的当自己处于欣欣向荣的境况时,恐怕不见得会做出身为旁观者时的清醒决定。这些在竞争中已经获胜、已经建立起完整体系的公司是很难放弃既有资源,转身投入到完全不一样的行业中去的。柯达当时已经在胶卷行业做了很久,根深蒂固,是行业里最好的公司,其实是很难预测究竟哪个点会导致竞争力消失的。这对于所有领导者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事后诸葛亮则很容易。
iPhone刚出来时,诺基亚前CEO康培凯认为它不过是个小众产品,很多人将此作为过度自信的案例。然而,更可能的原因也许是:首先,他已经认定了这是一个威胁,但不愿意公开承认,因为会打击士气;其次,每个人都倾向于专注投资回报问题;第三,当初只有很少人明白iPhone是一个多媒体硬件,而不仅仅是一个手机。
CBR: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把权力授予一线的员工。如何保证他们的决策符合组织利益呢?
罗森维:毫无疑问,当市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之后,尽快获得反馈非常重要,因为必须尽快调整,否则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让基层员工或者说离客户更近的人有决策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也的确需要训练他们作为管理者的决策力,如前所述,个人决策基本无关他人,而管理决策却不是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首先要培养提问题的能力,要超越初步的观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意识到常规错误和认知偏差仅仅是个开端。然后要充分考虑:我们能否影响结果?我们追求的是相对表现还是绝对表现?我们入局的竞争场域是“见者有份”,还是赢者通吃?竞赛标准究竟是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