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
——航天新闻写作体会

2015-12-22 19:52蒋建科
科技传播 2015年22期
关键词:神舟航天飞机

蒋建科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北京 100733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
——航天新闻写作体会

蒋建科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北京 100733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新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新闻之一,如何采访写作好航天新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信息?笔者以为,只有紧紧抓住航天新闻的规律和特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州一号;神州十号;航天新闻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新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新闻之一,如何采访写作好航天新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信息?笔者以为,只有紧紧抓住航天新闻的规律和特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航天新闻属于典型的科技新闻,在许多媒体机构里,航天新闻都是由负责科技新闻的部门承担。但航天新闻从其社会影响来看,它同时还具有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特点,这是因为航天事件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全社会关注,国家领导人参有关活动使得航天新闻具有时政新闻的特点,航天技术的产业化对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而具有经济新闻的特点,同时,航天新闻也有体育新闻那种激烈、惊险的场面,吸引广大观众。

因此,采写航天新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科技新闻功底,同时还要开阔思路,学习国际新闻、社会新闻等新闻的写作方法。

采写航天新闻,首先要从温习中学物理课本开始。航天新闻专业性极强,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笔者从1988年开始报道航天新闻,记得第一次采访并不顺利,听得似懂非懂。从此下决心补习相关知识,找来中学物理教材,从第一宇宙速度开始温习,迅速掌握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列出采访提纲,以后的采访就逐渐进入状态。

采写航天新闻,每次都要做足功课。每一次航天事件,都会提前告知记者,可以有一定的预先采访。但每次任务和重点都不同,新闻点也不一样,同样需要记者从头准备资料,针对读者需求和任务特点寻找新闻点。

采写航天新闻,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通俗化,让普通读者看得懂,有兴趣。面对一大堆专业术语,需要科普和解读。在报道神舟六号的过程中,站在航天城望北看去,蓝天上一架接一架的飞机正在起降,自己忽然想到,多数读者都乘坐过飞机,如果用飞机的高度描述神舟六号的高度,不就容易理解了吗。于是写到:飞机从航天城上空飞过,此时此刻,在比飞机高度高出30倍的太空里,神舟六号已经飞行了10多圈,这样就容易理解飞船离地面300公里的抽象描写了,因为大家一般都知道飞机正常的飞行高度在1万米左右。

采写航天新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常年坚持不懈跟踪报道。在任务中,要注重报道航天员以及现场工作人员。而在任务结束后,要注重报道幕后的科技人员。例如,在嫦娥一号任务后,人民日报团队集中采写了一个整版的报道《托起嫦娥的70后》,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有关部门为此还在航天五院举行座谈会,跟这批70后座谈,对推动航天青年人才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节假日航天人也加班加点,为此,我们追踪采访,分别对航天一院的工人以及五院的厨师做了报道,同样产生了较大影响。

采写航天新闻,当然要注重新媒体手段和传统媒体手段综合运用。几年来,在完成报纸采写任务的同时,坚持报网融合,配合人民网多期访谈。同时,还应用微博、微信等配合相关报道,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要注意多种题材运用,除了消息、通讯等形式外,还连续撰写了本报评论员文章,以及《壮哉,神舟》等一批言论。此外,还采写一批内参,获得领导批示,对推动一些航天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采写航天新闻,也需要跳出航天,从经济等其他视角看航天。为此,先后采写了《太空经济方兴未艾》、《航天科技催生太空经济》、《中国航天科技造福中国百姓》等一系列有关太空经济的独家报道,回答了社会关注的有关航天投入的问题,被多家媒体转载,产生较好社会影响。

采写航天新闻,需要较强的策划意识和能力。在采访神舟五号的时候,笔者被派往内蒙古主着陆场,到了现场才发现,通讯和发稿条件都有限,再看到电视广播网络等其他同行们的长枪短炮,顿感压力巨大,如何完成好报道任务?如何能在这次纸媒同新媒体的新闻大战中赢得主动?笔者从《人民日报》四个大字中获得灵感,何不请杨利伟着陆后为本报题词:“向全国人民问好!”,于是我将这个想法向报社做了汇报,并及时报告现场总指挥,并将题词提前打印出来,后来,杨利伟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为人民日报独家题词“向全国人民问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从此以后,每次载人航天任务出发前,航天员为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题词成了固定节目。

采写航天新闻,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采访神舟五号时,因为发稿慢了一拍,没有及时抢到杨利伟进食的新闻。还有什么比进食更重要,自己开动脑筋,终于想到狭小的返回舱里的空气是如何循环的,于是现场采访一位专家,写出了“空气比食物更重要”的独家消息,详细介绍了返回舱里的人造空气,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某中学还将这个报道选择化学课程的练习题。

采写航天新闻,需要长期坚守,才能有所积累,有所收获。20多年来,许多媒体同行报道航天的记者换了一波又一波,也越来越年轻,自己却坚守在这个领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努力写好每一篇稿件。目前,自己在航天新闻领域已经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报道神舟5号成功的消息被刊发在人民日报号外上,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些作品还被收进中学语文教材和练习题。

与其不断变换新闻领域,不如选择一个领域长期坚持。这是我报道航天新闻的一点感悟。

G2

A

1674-6708(2015)151-0019-01

猜你喜欢
神舟航天飞机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飞机失踪
我的航天梦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