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东
科技日报社,北京 100038
从传播学角度透视互联网未来的走向
彭 东
科技日报社,北京 100038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跟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病毒、个人隐私的侵犯以及不良信息的泛滥等。但它未来的走向仍然是可控的,只要我们能够对它进行合理的引导,它依然会很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新闻传播;影响;走向;管理体制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作为“第四大媒体”随之出现。由于其发展速度迅猛,从1995年起,我国的新闻报道开始上网,“电子版”也成为众多传统媒体与网络“牵手”的新业态,而今已形成较大规模,大量新闻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而在“互联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作为互联网的衍生形态,正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铺展开来。
随着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的关系日益紧密,人们的上网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某一项功能或内容,而是更加的多元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42.3%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有34.5%的网民选择休闲娱乐;有9.1%的网民选择学习,排在第三;选择其他上网目的的网民占的比例就非常小了。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作为“第四大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1.1 互联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正面影响
1)可提供大量的新闻和信息。流动的互联网上,信息内容相当富足,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完善,当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内容最为丰富、信息面最广的“书库”。
2)新闻和信息传播打破时空界限,传播范围广,覆盖面宽,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还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3)新闻和信息传播迅速及时,来自世界各地各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在这方面,传统媒体的时效性要远远落后于网络传播。
4)新闻和信息传播有很强的互动性。传递感情、交流思想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在这里,人人都在传播信息,同时又在接受信息,这样一来,新闻的反馈机制也随之成熟起来。
1.2 互联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1)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虚假新闻大行其道,网民的知情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2)由于信息容易获得,新闻和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有很多是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随性发表的,于是在很多情况下就侵犯了著作权人的相关权利。而由于发表者大多采用匿名的方式,法律也很难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如此一来,网络上的著作权就难以得到相应的保护。
3)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会导致知识的污染。对一些抵抗力比较弱的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而言,一些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信息的存在,会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4)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据官方统计,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系统,每年会受到高达25万次的入侵,而成功闯入的有16万次。遍地开花的互联网,使人们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毋庸置疑的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关乎许多重大问题,甚至国家主权等。
“我们的未来由什么决定?我认为是互联网和教育。”约翰·钱伯斯,思科系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享有“互联网先生”美誉,他曾指出,“互联网和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不仅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的竞争力也将因其而改变。”这里,“互联网”和“教育”被钱伯斯先生提到同一高度,可见互联网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未来的走向必然也会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在对互联网当今的影响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2.1.1 保护网络版权
既要知识共享,又要保护版权,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法律必须面对并急需解决的难题。
2.1.2 维护个人隐私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你的个人隐私由谁来维护?难道除了提防那些非法信息公司,就只能自己多加小心?互联网的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2.1.3 严防网络病毒
不光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病毒也不甘下风,抗击网络病毒的重任也变得日益艰巨起来。
2.1.4 重视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不仅可以威胁个人电脑桌面,更可以危及国家信息安全。无论从哪个层面讲,都会影响到信息的正常有序传播。
2.2 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互联网提升公信力的关键一环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整个传媒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调整,各种媒介形态相互渗透、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取长补短,使得整体优势得以发挥,利益达到最大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格局逐渐被多媒体新闻集团所主导。
诚然,横空出世的互联网,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但互联网要想“单枪匹马”闯关东也并非易事,所以网络媒体在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即时性、多媒体性等特点的同时,也要仰仗传统媒介的品牌、权威性、公信力等特有优势,摒弃不利因素,弥补不足,进行整合发展,才能创造出优势,进而在残酷的竞争中勇往直前。
而当下盛行的网络微博、微信、App、公众号等,要想做强做大,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需要“背靠大树好乘凉”,与权威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才能步履更坚实,走得更长远。
2.3 作为思想舆论阵地的前沿,网络媒体要肩负起应有之责
让自身地位得以提升、影响力得以扩大,并参与到舆论的形成,甚至左右传播的方向,是所有新闻媒体都梦寐以求的,而最重要的机遇莫过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个时候,快速作出反应,适时做连续性报道,是互联网必须要做到的,而全面观察,对事件形成的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是报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作为当下思想舆论阵地的前沿,必须担负起应有的重任。
掌握报道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主动权,这一点尤为重要。而要想在网上形成强势的正面舆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同时要加快建立行政监管、法律规范、技术保障、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日常的舆论宣传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必须要突出的。面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信息,公正、公平、客观、详细地报道事实,正确引导舆论,也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上透明、快速、全面的信息,会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就能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社会正气。
2.4 互联网的舆论影响力愈发强大,行业管理体制需加快建立
《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是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可见对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还稍显不够。
互联网管理工程复杂、系统,任务长期、艰巨。其一,强化行业自律,健全行业组织。倡导相关行业组织、群众团体、政府机构等开展文明上网活动,组织文明版主、文明频道、文明网站创建活动,让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引导网络服务商和网站不传播、不制作有害信息,不链接色情、反动网页或网站,遵守行业自律公约。
其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要理清,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当下,与互联网宣传管理相关的多个环节,如工商注册、监督处罚、登记备案、技术封堵等,分散在很多个部门,即便有一定分工,也经常出现措施到位难、政令不一致等问题。需要顺应形势发展要求,遵循“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责任进一步明确。
另外,加快技术研发显得越来越重要。要运用最新技术,如有害信息过滤软件,在一些主要网站统一指导安装,让家庭信息分类系统等技术产品得以全面推广,让众多防范有害信息传播的技术措施得以落地。
最后,执法力度要加强,法律法规要健全。目前,多部互联网管理法律规章已在我国建立,但大都存在界定不够明晰,规定不够具体的问题,且多为部门规章。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要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要及时制定、完善,部门规章要修订,法规层级要提高,立法进程要加快,用可靠的法律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
2.5 全力打造专业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现在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传播所需的专业人才标准有所不同,良好的新闻工作素质、强烈的职业责任心不仅要有,还要掌握网络前沿技术,深刻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就目前情况来看,打造一支网络传播的专业队伍的确是当务之急,只有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传播效果才会更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微信、APP、公众号等较为新式的网络传播手段,在专业队伍的操控下,更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传播手段的综合性运用日臻成熟,信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各种专业媒体在互联网上也加快了发展速度,但观念还有些滞后、技术手段有待改进、服务功能也不够强大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要方式已经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转为互联网。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要看到它的不足和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对它进行引导,它必然能够很好地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好帮手”。2001,3,第1版.
[2]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
[3]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12,第1版.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第1版.
[5]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3,第1版.
[6]王逢振,等.网络幽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0,第1版.
[7]吴风.网络传播——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6,第1版.
[1]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G2
A
1674-6708(2016)151-0131-02
彭东,总编室编辑,工作单位为科技日报社,研究方向为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