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占峰 张应阳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事业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这不仅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政策诉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所在。如何使作为市民化主力军的农民主动融入城镇化浪潮,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农地问题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议题,也因土地的保障功能及日益凸显的经济价值,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市民化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土地意识①在研究农民与土地关系时,多数学者采用“土地意识”这一概念,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将其称为“土地情结”“土地伦理”“土地观念”等,[1,2]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致的。本文所指土地为乡村集体所有、用于耕种的土地。相应地,农民土地意识指农民对土地的心理思考,主要涉及农民在面对土地及与土地相关事物和利用土地时,所产生的情感、认知、行为倾向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支配着农民目前的土地行为?其又是怎样影响其市民化意愿①本文中农民市民化指从与政府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推进农民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11,18]而市民化意愿则指农民对于获得城市合法居民身份及社会权利的态度倾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从农民自身视角认识土地意识和其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后果,寻求农民主动融入城镇化的路径。
(二)文献评论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将农民土地意识划分为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同时,对影响其市民化意愿因素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此,笔者从农民土地意识的现状及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影响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因素三个角度,进行相关文献梳理。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民土地意识总体呈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状态[2-4,7]。具体而言,农民土地产权意识普遍模糊[6,8]、土 地 价 值 意 识 强 烈[3-5], 而 土 地 依 赖 意识,则呈现出“总体变淡”和“或多或少对土地存在依赖”两种观点[3-4,9]。另外,农民虽具有一定的土地权利意识[10],自我保护土地意识很强[2,6],但总体上农民土地权利意识不容乐观[10]。此外,在农民土地意识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方面,学界主要从其对农民土地行为、农地制度和经济意义等的影响角度展开了探讨。譬如,骆虹莅等认为,作为土地利用微观行为主体的农民,其土地意识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行为及效率;[5]梅东海则分析了农民土地意识对土地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影响;[6]而陈胜祥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土地情结变迁对农民土地私有产权期待、耕地质量保护意愿及离土创业动机等经济层面的影响。[7]学界关于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人(婚姻,文化程度,居住与户籍状况,就业时间、地点、性质与参加培训状况,收入水平等)、家庭(家庭劳动力个数等)和社会制度(过高的城镇化成本,城乡二元体制等)等层面。[11-15]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农民心理因素(住房和工作满意度,城市归属感,本地人态度等)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14,16]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关于农民土地意识与探讨影响其市民化意愿的因素的研究较多,但鲜有探讨土地意识与市民化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弥补该研究领域不足,本文结合实证调查资料,在描述土地意识和市民化意愿现状的基础上,探析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
(三)研究视角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增长。我们得有意识的把中国社会潜在的生产力开发出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社会学研究者所能做的不仅是“着眼于发展模式”“社会变化”,而且还要“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因为使社会规定的行为模式变成人的积极行为的是潜伏在社会身份背后的个人。[17]而“人”的因素蕴含着足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力。可以说,费孝通的心态研究,是该调查研究的视角和初衷。受城镇化的影响,土地意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对市民化意愿及行为有重要的社会后果。通过从农民角度了解其对土地的看法,并分析其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可以窥见农民土地行为的趋向及市民化的土地意识困境。
(一)研究假设和变量
该研究试图检验以下假设:
假设1:农民土地价值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农民土地价值意识越弱,其市民化意愿越强;
假设2:农民土地产权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判断土地所有权归属为非个人的农民群体比判断归属为个人的市民化意愿强;
假设3: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农民土地依赖意识越强,其市民化意愿越弱。
本文研究对象是不同土地意识下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自变量为农民土地意识,由农民土地价值意识、土地产权意识和土地依赖意识三个维度组成。我们用农民对“我永远离不开土地”这句话的态度②以往调查经验表明,当李克特量表中包含“一般”选项时,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选择该项的较多,影响效度。因此,笔者取消“一般”选项,避免同质性较高的情况出现。来作为测量农民土地价值意识的指标,用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判断来作为测量农民土地产权意识的指标,用假如农民离开土地后的情感状态作为测量农民土地依赖意识的指标。具体测量指标及测量结果详见表1、表2和表3。因变量为农民市民化意愿,将“您愿意成为城市居民吗?”一题作为测量指标。
(二)资料来源与样本介绍
本研究分析时所引用的数据,是在2014年4月至8月,采用判断抽样法,在河南省10市16县(区)17乡(镇)18个农村社区开展社会调查获得。在试调查后,我们选出16位社会调查知识扎实的高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员,并对其进行了培训。调查员主要通过对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进行访问,共发放400份问卷,通过复核,获得有效问卷366份,回收率为91.5%。对于所得相关数据,我们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情况介绍:(1)性别:男193人(占52.7%),女173人(占47.3%)。(2)年龄分布:最高年龄为86岁,最低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为43.86岁,中位数为45岁,众数为45岁。(3)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为119人(占32.5%),初中为150人(占41.0%),高中(含中专)为55人(占15.0%),大专及以上为42人(占11.5%)。(4)有务工经历的农民为211人(占57.7%),无 务 工 经 历 的 农 民 为 155 人(占42.3%)。
农民土地意识状况如何,其是否愿意成为城市居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对于分析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了解其市民化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土地意识现状
1.农民土地价值意识现状
目前,农民土地价值意识比较强烈,这与其年龄、教育水平、务工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由表1显示,39.6%的调查对象很同意“我永远离不开土地”的说法,22.5%的农民比较同意这一说法,即有62.1%的农民具有浓厚的土地价值意识。而持“不太同意”“很不同意”态度的农民分别占27.5%和10.4%,累计为37.9%。可知,农民土地价值意识仍比较强烈。除与土地相对效益相关外[3],年龄、教育水平、务工经历等因素也与农民土地价值意识显著相关(制表略)。具体而言,农民土地价值意识随年龄的减小而减弱χ2=86.065,p=0.00<0.05);农民土地价值意识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减弱χ2=55.949,p=0.00<0.05);有务工经历的农民的土地价值意识要比没有务工经历的略低χ2=14.297,p=0.0015<0.05)。
2.农民土地产权意识现状
农民土地产权意识总体十分模糊,而这主要受农民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表2),仅有8.5%的农民做出了正确判断①2011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指出,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认为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而认为土地归国家和乡镇②如果期望频数偏小的单元格大量存在,Pearsonχ2统计量会存在较大的趋势,易于拒绝零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可适当合并相邻单元格进行修正[19]。在本文中,由于“乡镇”的频数较少(仅为5个,占总数的1.4%),故本表将该取值与其相邻的单元格“国家”合并,便于下文进行卡方检验。所有的农民占调查总数的比例,为63.4%,其次为个人(占17.9%),判断错误率高达91.5%。这与学者在浙江、湖北、重庆、湖南、江西北部等地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3,6,8]。这一现象除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3]、土地产权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等外在因素有关外,通过卡方检验还得出,农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也是造成其土地产权意识十分模糊的重要原因χ2=19.384,p=0.011<0.05)。此外,尽管农民在土地所有权判断时,选择国家选项的最多,但问及对土地所有权归属意愿时,却有206人希望土地所有权归个人,占回答问题总人数的56.7%,选择国家的仅占29.0%(制表略)。笔者以为,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民具有土地私有化倾向,只是其在小农意识支配下做出的判断,希望拥有更大土地处理权的表现[6]。明晰产权归属,成为当下迫切的现实诉求。
表2 您认为土地所有权归谁所有?
3.农民土地依赖意识现状
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强弱共存,而这与其年龄、教育水平、务工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表3可看出,面对“假如让您永远离开土地,您会怎么样”的提问,有16.2%的农民感到高兴,34.3%的农民因依恋而有点不舒服,两者累计相加占回答该问题总人数的一半(50.5%)。而选“有点担忧……”和“感到非常难过……”的农民共占49.5%。可知,农民土地依赖意识正处在强弱共存的状态,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农民的年龄、教育程度、务工经历等因素有关(制表略)。具体而言,年龄越大,农民土地依赖意识越强χ2=78.306,p=0.00<0.05);教育水平越高,农民土地依赖意识越弱χ2=63.035,p=0.00<0.05);有务工经历的农民显然要比没有务工经历的土地依赖意识弱χ2=19.508,p=0.00<0.0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曾提出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会使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减弱[5],但我们通过对样本中211位农民工的月收入①问卷设计中,依收入分为六等:A.1500元以下;B.1501—2500元;C.2501—3500元;D.3501—4500元;E.4501—5000元;F.5001元以上。因E、F选项的人数分别仅为11和2人,故在进行交叉表分析前,将D、E和F合并为一个取值:3501以上。与其土地依赖意识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并不显著相关χ2=7.372,p=0.299>0.05)。笔者以为,外出务工经历艰辛和市场化背景下农民土地价值意识的觉醒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市民化意愿现状
受“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双重影响,农民市民化意愿并不强烈(制表略)。在364位受访者中,只有39.3%的农民表示愿意成为城市居民,而有60.7%的农民则表示不愿意。由此可知,农民主动市民化的意愿并不强烈。对其后的相依问题“您为什么不愿意居住在城市?”分析后发现,在回答该问题的农民中,有41.7%的农民是因担心在城市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9.1%的农民表示“成为市民后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社会福利”,12.2%的农民是因“成为市民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声望的提高”,还有4.3%的农民表示在“城市的收入不如农村高”,另有22.6%的人选择了其他(许多农民在此表达了对土地情感上的不舍)。尽管只有4.3%的农民表示城市收入不如农村高,但并未引起强烈的市民化意愿,这看似违背“经济理性”,但仔细分析后,就会从“生存理性”的角度找到答案:农民市民化意愿低的原因不仅涉及进城后的就业、社会保障待遇等物质问题,还涉及社会认同、乡土情结浓厚等意识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意识如何对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该部分采用交叉列联表和卡方检验的方法探讨此问题。
(一)农民土地价值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农民市民化意愿是否会随其土地价值意识的增强而减弱?经检验,农民土地价值意识与其市民化意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3)。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所有选择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群体中,有23.9%的农民土地价值意识非常强烈②在土地价值意识测量指标中,我们将选择“很同意”“比较同意”“不太同意”“很不同意”的调查对象分别解读为土地价值意识“非常强烈”“比较强烈”“比较淡薄”和“非常淡薄”。此外,我们还将“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统称为“强烈”,还将“非常淡薄”和“比较淡薄”统称为“淡薄”。下文中的土地依赖意识的解读与之类似,不再赘述。,18.3%的农民土地价值意识比较强烈,两者相加,共有42.2%的农民土地价值意识强烈。此外,有43.7%和14.1%的农民土地价值意识比较淡薄和非常淡薄,即共有57.8%的农民土地价值意识淡薄。这一比例略高于对土地价值意识持强烈态度的农民。而这一趋势在不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群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选择不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群体中,土地价值意识“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农民分别占49.5%和25.0%,累计高达为74.5%,远高于土地价值意识“比较淡薄”和“非常淡薄”的农民群体(分别为17.3%和8.2%,累计仅为25.5%)。这表明,随着农民土地价值意识的减弱,其不愿市民化的意愿在减弱。就此可推出,市民化意愿随土地价值意识的减弱而呈增强趋势。故,假设1得到完全证实。
表3 假如让您永远离开土地,您会怎么样?
表4 不同土地价值意识的农民市民化意愿情况
(二)农民土地产权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在土地所有权判断方面,选择土地所有权为非个人(“国家和乡镇”及“村集体”)所有的农民群体,其离开土地、主动接受市民化的动机应更加强烈。而认为土地所有权应归属为个人的农民群体,其守护土地、扎根农村的动机应更加强烈。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认为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判断将影响其市民化意愿,二者应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判断土地所有权为非个人的农民群体比判断为个人的市民化意愿应更强烈。但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判断与其市民化意愿并不显著相关(表4)。无论是愿意市民化还是不愿市民化的农民群体,选择土地归“国家和乡镇”和“个人”所有的比例都分别排在前两位(分别为66.4%、15.0%和63.8%、19.9%),且后者与前者在这两个取值上的差距很小(仅为2.6%和4.9%)。这说明,农民土地所有权判断并不对其市民化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假设2完全被证伪。不过,分析表明,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意愿与其市民化意愿显著相关(χ2=47.663,p=0.0005<0.05)。即农民市民化意愿可通过其对土地所有权的判断得到解释,限于篇幅,不再分析。
表5 不同土地产权意识的农民市民化意愿情况
(三)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们仍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回答这一问题。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农民土地依赖意识与其市民化意愿显著相关(表5)。具体分析发现,在所有选择愿意成为城市居民农民群体中,有31.0%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非常淡薄,36.6%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比较淡薄,两者相加共有67.6%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淡弱。此外,有21.8%和10.6%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比较强烈和非常强烈,两者相加共有32.4%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强烈(表6)。这表明,随着土地依赖意识的增强,其市民化意愿呈减弱趋势。而在不愿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群体中,分别有6.8%和33.2%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非常淡薄”和“比较淡薄”,累计为40%。另有30.5%和29.5%的农民土地依赖意识“比较强烈”和“非常强烈”,累计为60%。可知,随着农民土地依赖意识的增强,其不愿市民化的意愿在增强。由此推出,农民土地依赖意识越强,其市民化意愿越弱。假设3得到完全证实。
表6 不同土地依赖意识的农民市民化意愿情况
本文沿着这样的理路探讨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力量:描述社会化后的农民土地意识,发现其社会后果——对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
第一,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土地意识主要呈现动态多元的特点,而农民主动市民化的意愿与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诉求并不高度一致。具体而言,因受到农民个体因素(如年龄、教育水平、务工经历等)的影响,农民土地价值意识较强烈;因受到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因素的影响,农民土地产权意识普遍模糊,且土地所有权认知多元;同样受到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强弱共存。这种动态多元的农民土地意识正是其社会化的体现。此外,考虑到进城后的就业、社会保障、社会认同、城市融入及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等问题,农民市民化意愿并不强烈。这显然与政策诉求相违背。
第二,农民土地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后果,在农民市民化意愿领域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农民土地价值意识和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上。而农民土地产权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影响并不显著,故不再赘述。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农民土地价值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民市民化意愿会随其土地价值意识的减弱而增强,呈负向影响。并且,不愿市民化的农民群体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土地价值意识越高,其市民化意愿越弱的心理倾向。现实中,促使农地价值提升的因素(如惠农政策的普及,城镇化使近城农村农地价格抬升等)不但没有随时间减弱,反而有增强趋势,而这又势必使土地价值意识增强。这显然与推动城镇化的政策相排斥。由此看来,就农民的视角而言,应从补偿土地价值角度,寻求农民市民化“愿”与“不愿”的转折点,使其从市民化中获得更多土地增值收益,增强其市民化意愿。
其二,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民市民化意愿会随其土地依赖意识的增强而减弱,亦呈负向影响。由此看来,降低农民土地依赖意识,将是提升其市民化意愿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农民个体角度对影响其土地依赖意识的因素进行了简单探讨。系统研究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土地依赖意识的影响,厘清影响农民土地依赖意识的主要因素,将是后续研究重点。这对于土地意识的引导管理,挖掘农民背后市民化潜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杨存田 .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5):104-113.
[2] 夏金凤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化的社会学研究——以山东诸城呈子泊村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3:2,39.
[3] 陈成文,鲁艳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来自湖南省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5):29-33.
[4] 许一波 .转型与嬗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23-24,27-28,31-32.
[5] 骆虹莅,等 .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意识下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6.
[6] 梅东海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土地意识——浙、鄂、渝三地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7,(1):36-46.
[7] 陈胜祥 .农民土地情结变迁的经济意义——基于1149份问卷的调查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2,(6):80-85.
[8] 徐嘉鸿 .祖业亦或私产:论农民的土地产权认知——对赣北Z村征地纠纷的个案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14,(3):198-207.
[9] 陈胜祥 .分化视角下转型期农民土地情结变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6):35-41.
[10] 梁亚荣,张梦琳 .土地承包中农民权利意识的审视——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7,(5):49-56.
[11]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16(2):2-11.
[12] 黄锟 .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理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2):82-85.
[13] 周蕾,谢勇,李放 .农民工城镇化的分层路径:基于意愿与能力匹配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2,(9):50-60.
[14] 陈前虎,杨萍萍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315-319.
[15] 张龙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4,(9):40-43.
[16] 陈延秋,金晓彤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考察[J].西北人口,2014,(4):105-111.
[17] 费孝通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4,(1):6-17.
[18] 陈彧 .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1,(5):61-67.
[19]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