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寂寞童心,疏狂一身

2015-12-21 08:59孙聚成
中华儿女 2015年19期
关键词:李贽童心孔子

孙聚成

社会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各种思潮的迸发。明朝中后期,特别是到正德、嘉靖年间,古风渐渺,社会思想已经非名教所能羁绊。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悄然发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尊重。

他就是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字宏甫,号卓吾,明代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是16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被正统者和道学家们视为“异类”,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对社会时弊进行抨击,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贽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出生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泉州,祖上曾是富商巨贾,到其父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幼年丧母的李贽自小倔强,喜欢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26岁中举人后便不再参加考试,开始了四处为官的仕宦生涯,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政坛上越是腐败,想当官的人也就越多,这几乎已成规律。因为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往往就是通过当官来获取非份的名利。李贽是少数清醒的读书人之一,他讥笑那些把高官当神仙的人。既然官道龌龊,令他心寒齿冷,与官场的断绝便是独一无二的选择。李贽于45岁那年卸任后便开始远离官场,开始构筑自已的精神殿堂。

李贽卸任后几经辗转,第二年派人把家眷送回泉州后,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李贽在麻城讲学没有门弟之见,既招收学者,也招收小商小贩,还夹杂有妇人等,因而“从之者几千、万人”。

在麻城,受到正统思想激烈攻击的李贽,终于发现了佛教“菩萨道”的美妙,既可救心,亦可救世。于是,他自负地吟唱“欲见观音今汝是,莲花原属似花人”,皈依佛门,以观音自居,他认为自己的灵魂只能安置在莲花宝座上,并在芝佛院写诗明志:“空潭一老丑,剃发便为僧,愿度恒沙众,长明日月灯。”李贽在芝佛院,与天下来访者潜心研究儒、佛、道,学问日益精深,用十多年时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在当时印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其著作却迅速传遍全国,一时洛阳纸贵。

在辗转奔波中,李贽努力建立了一个以“童心说”为核心、“学主不欺”、“志在救时”的新思想体系。他离经叛道的思想愈加尖锐,他的学术体系逐渐建立,他的影响力也愈加张扬,并广为传播。

作为批判者的李贽,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抨击。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抨击束缚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必须从批判孔子开始。李贽12岁开始学写文章,那时的他就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在各种感慨场合,李贽公然倡导“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呼吁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子,认为孔子生前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

李贽本身是一位儒生,是一个真心崇拜孔子的学者,他出家后还在佛堂上高高供奉着孔子圣像,只是他把孔子回归到人的本身,不唯儒独尊。为了打破孔子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为了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来奉为圭皋。

作为启蒙者的李贽,对人的本体进行了最大的肯定和尊重。

李贽顺应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社会变化,把尊重人的本体提高了新的层次,他肯定人的欲望,主张“以人为本”,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性格独立,崇尚高洁,不愿受人辖制,尤其不愿与庸人、奸邪之辈往来,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因自幼“便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李贽还主张社会平等,提倡人类的共同尊严,特别是他反对歧视妇女,主张婚姻自由更是令人瞩目。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作为先行者的李贽,他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

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李贽倡导功利价值,对儒家文化的重农思想进行批判,对民间经济创造力高度赞赏,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并不“可鄙”。李贽还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理财之道是治理天下的首要问题;“各遂千万人之欲”,适应市场变化,建立起自由竞争的新经济秩序;“勤俭致富,不敢安命”,建立起符合自由竞争的经济伦理,等等。这些超前的市场经济理论,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

作为文学家的李贽,他重视自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

李贽信奉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真心”就是童心、初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是真心的显现物。

在文学创作上,李贽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他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贽一生著述颇丰,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等。

李贽特立独行,蔑视世俗,因此当世难容。李贽以非凡的超前意识和过人胆识,认真反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更是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恐慌。在麻城的佛院被焚烧后,李贽也被驱逐出了居住地,御史马经纶不远千里,冒雪把李贽接到河北通州避难。李贽一到通州,立即引起了高级官员们的恐慌。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立即向明神宗上奏了一个弹劾奏疏,以极有扇动性的言辞罗列了李贽的四大罪状。

李贽被捕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便以自杀明志。万历二十年三月十五日,还没被皇帝最后定罪的李贽用剃刀在狱中自杀。他在咽气之前,用手指写字,与狱卒有如下的对话:“和尚痛吗?”“不痛。”“为什么要自杀?”“七十老翁何所求?”

李贽自尽身亡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禁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他富于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清末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李贽的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

随着他的悄然离去,明朝也走到了自己的尽头,那朵刚刚绽放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即枯萎,中国的封建社会又开始了漫漫延续。

猜你喜欢
李贽童心孔子
李贽的自由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漫话李贽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童心绘天下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