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越浦 黄新建
新形势下江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及建议
朱越浦 黄新建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新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明确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给出了未来发展思路。通过分析当前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发现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是城镇化明显的短板。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应以质量为重心,加快人口城镇化、落实人口市民化、促进“产城融合”。
江西;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
朱越浦,南昌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黄新建,南昌大学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江西南昌 330031)
城镇化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紧密相关。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步伐,包括江西省在内的许多地区出现诸如“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城中村与棚户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阻碍了城镇化发展。面对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是使城镇化真正改变百姓生活的关键。随后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等六项主要任务。因此,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心是城镇化发展质量,抓手是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
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7.51%,GDP总量为12948.88亿元,人均GDP为28800元,三次产业比为11:54:35。从图1可知,1992年至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与GD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0年后均呈加速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江西省城镇化发展也存在几点较为明显的不足。
图1 1992—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与GDP变化
第一,城镇辐射能力不足。2012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南昌、景德镇、萍乡、新余四市,城镇人口过300万的仅有南昌。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水平较低、缺少特大城市等直接导致江西省城镇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首先,江西省大城市存在产业水平低、优势产业偏少、上市企业较少等问题。如南昌第三产业占比为38.7%,千亿产业目前数量为零,上市企业仅21家,数据相对于其他省会劣势明显,削弱了其对省内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导致人才流失、消费偏低等问题出现。其次,江西省中小城市存在产业互补性不强、缺乏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偏少等问题。
第二,“产城融合”程度不高。“产城融合”需要构建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带动来推动人才引进、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一方面,江西省2012年生产总值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53.6%、34.6%,比例有所提高。但第二产业内低耗能、低污染、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在培育打造中。第三产业作为最易促进产城融合的产业,整体比例仍然偏低。以金融业为例,全省金融业产值仅占3.2%,11个设区市中有8个金融业所占比例低于 3.2%,最低的抚州市仅0.8%。另一方面,部分产业园区、开发区布局不合理,居住、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未建设到位,造成了下班后产业园区成为“空城”,阻碍了“产城融合”。
第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主要指城镇建成区的延伸与扩大,但江西一些城镇没有合理地控制与引导土地城镇化,为了短时间出政绩,盲目扩张城区面积,大规模建设新城,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种粗放式发展造成城市周边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同时由于人口城镇化并未跟上,大部分现有城镇居民仍生活在老城区,导致老城区过度拥挤,大城市病逐渐显露;新城区大量商品房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四,城镇化发展呈现“北高南低”。江西省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城镇化率呈现 “北高南低”的现象,影响了江西省城镇化平衡、协调地发展。省内中南部的赣州、吉安、抚州三市总面积为8.35平方公里略微大于赣北八市的8.34万平方公里,但赣北八市总人口约2778余万人,远大于赣中南三市1725余万人,同等面积情况下,赣北人口集聚程度远大于赣中南。城镇化率方面,北部八市中有七市高于江西省平均城镇化率,其中以南昌68.78%最高,而中南部三市均低于江西省平均城镇化率,其中抚州市40.71%为全省最低。整体来看,赣北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而中南部城市仍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这种省内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对推进江西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带来很大压力。
(一)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江西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特点也与国内其他省(区、市),特别是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如城市化委员会2013年推出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张春梅等的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测度等相关研究在江西省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1][2]。因此,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实际省情,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建立了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评价指标体系共设人口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八个一级指标,同时下设31个二级指标。这里出于评价的公平性原则,涉及绝对值的二级指标均采用人均指标(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人口就业主要考查江西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因此下设人口城镇化率等3项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衡量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同步性等方面,因此下设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等5项二级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设立的目的旨在评价江西省城镇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市政及生活配套设施覆盖及普及率,同时创新地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水平,下设乡镇级以上4G覆盖率、电影票房收入全国占比等7项二级指标;人民生活指标则考查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指标水平,因此下设城镇住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4项二级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则是秉承新型城镇化中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同步建设的原则,考察江西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因此下设人均水资源等3项二级指标;城乡统筹主要衡量江西省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因此下设城镇住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比等4项二级指标;基础设施指标旨在评价江西省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及建设情况,因此下设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4项二级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则是用于衡量江西省城镇化建设效率,因此下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4项二级指标。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一级、二级指标权重,并综合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各项指标数据、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江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权威文献等确定了各指标标准值(详见表1)。
表1 江西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测评结果显示江西省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八项一级指标得分为:人口就业0.8166,经济发展0.8086,社会发展0.6781,人民生活0.8094,资源环境1.8607,城乡统筹0.8723,基础设施0.8576,可持续发展0.6269。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总得分为0.9128分(标准分为1分),折算成百分比为总得分约为标准分的91.28%,2013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 49.51% (全国为53.73%),折算成百分比江西省城镇化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15%。将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与城镇化率相比较,可以得出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与江西省城镇化率百分比得分大体相当,该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总得分较高,拥有较好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且可以看出,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与城镇化率水平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但通过比较八项一级指标得分(详见图2)可以看出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均衡性较差,如资源环境方面表现突出,1.8607的得分远高于其余7项指标,但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短板,这种非均衡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详细地看,一方面,资源环境项得分较高说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也是未来江西省在全国城镇化发展建设进程中,相较于其他省市区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的优势。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成果的根本体现,与城镇居民生活紧密联系,涵盖了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众多方面。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在这项指标上得分较低说明江西城镇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于提高,许多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城镇公共服务的硬件与软件并未与城镇化发展保持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步伐。可持续发展体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强调绿色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江西省应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从根本上消除现阶段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短板。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应保持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着重加强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持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稳定有序增长,培育更多的优势,全面提升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
图2 江西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得分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质量的分析清晰地反映了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阻碍了江西省 “四化”的发展,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质量。因此,未来江西省应在协调赣北赣南城镇化发展步伐,构建城市群体系,主抓南昌一个核心增长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个发展片区,昌九、昌抚、新宜萍三个一体化,协调省内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增加科、教、文、卫等方面投入,增强江西省城镇化软实力
城镇化质量评估体系显示江西省科、教、文、卫等方面得分偏低。未来应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政府应加强与高等学校、研究院、科研所方面合作,扶持本省科研机构发展,提升江西省软实力,培育未来知识型社会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方面,推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省市县镇四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是政府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作,除新建学校、医院提升硬件条件外,还应解决城镇教育、医疗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如江西省应率先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严格控制就诊及药物价格,逐步扩大医疗保险病种范围,实行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初步构建医疗体制改革雏形后,可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扩大医改范围。
(二)落实人口市民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由于伴随着城镇化,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涌入城镇,但绝大多数农民工人处于城镇社会边缘,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半城镇化”现象[3],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即是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在落实江西省公共服务硬件的基础上,下一步应着力破除农民工在享受这些服务时存在的障碍,提高社会发展与居民生活方面的水平。具体地,江西省应推行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转移人口市民化,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协调现象。首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一元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统一为城市居民户口,减小城乡割裂,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其次,在户籍市民化的基础上,政府在农民工及其子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问题上应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解决农民工长远生计保障问题,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最后,逐步改变过去由户籍来配置各项公共服务的,通过改变城镇管理方式、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范围、施行服务对象一元化,促进城镇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倡导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评价结果显示江西省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较低,而产业又是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是“产城融合”的关键。未来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科学规划第二产业结构,维护第一产业的绝对地位。应坚持工业强省战略,重点发展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光伏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使之成为未来江西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擎,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同时,对铜、钢铁、稀土、钨等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之逐步走上集约型发展道路,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的是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科学引导产业入城,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促进“产城融合”。
(四)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各项资源人均量大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评估资源环境得分较高。江西省应继续巩固和保持资源环境方面优势,走绿色发展道路。第一,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设区市PM2.5监测体系,加强对城区工地扬尘及清运车辆降尘、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外来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建立雾霾天气应急处置机制。第二,全省设区市应全面落实完成三个 “100”,即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100%。第三,强调绿色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低碳产业园、示范生产基地、生态经济区,引进高新企业、绿色企业,有效降低万元GDP能耗,提升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含金量。第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施行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制度,完善法制层面建设,用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1]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EB/OL].http://www.ciudsrc.com/pingguzhuanti/html/zhibiaogou cheng.html.
[2]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李红波.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7).
[3]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J].当代财经,2013,(9).
【责任编辑:薛 华】
F299.2
A
1004-518X(2015)02-0068-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12&ZD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中部和东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机理与对策”(71263037)、江西省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提升江西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