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63;2.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63)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之构建
翁建军1,刘敬贤1,黄明2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63;2.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63)
分析构建中国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现状,从中国海运业发展方向入手,分析航海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的构成,并提出构建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的建议。
海洋强国;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国务院以及交通运输部、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1-3]航海人才培养上升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4],在当前海洋强国建设的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卓越航海人才是目前航海院校面临的新任务。海洋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航海技术人才,同时需要更多的与航海学科相交叉的海运业其他领域的专门人才。航海院校应立足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计航海人才的知识结构,为海洋强国建设培养宽口径、多用途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航海人才。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工作需要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5]因此,知识结构是人才综合能力施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工作种类、性质的差异,不同行业的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航海技术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它包括对船舶安全航行、船舶安全管理、货物运输等知识的特定要求;同时,航海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需多个交叉学科作支撑,航海人才需要由多方位知识体系所构建的知识结构,掌握宽口径的相关知识。因此,知识结构是评判航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航海人才能否胜任其职业和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
经过长期的航海教育实践,我国在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航海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随着国际海运形势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传统的航海人才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航海人才知识结构布局以满足国家高等教育相关要求和STCW公约关于二、三副/二、三管轮适任要求为标准,另外适当辅以与航海学科关联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作为补充。总体上说,我国的航海教育主要以培养满足STCW公约要求的海员为主,注重的是海员适任考试的应试能力提升和海员职业技能的提高。但单纯地以培养合格的海员为目标,则可能会疏于对航运管理、海事法律、航海保障、海洋环境等相关领域知识的培养,这就造成我国航海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储备较为缺乏等诸多问题。因此,目前我国航海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不尽完整的。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的实施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加大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航海教育领域,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4所航海教育重点高校在该计划实施范围内,已在本校部分学生班级着力推行航海人才培养“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注重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我国航海人才的航海专业技能,增强对新型船舶和航海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提高航海人才对大型化、专业化船舶的驾驶和管理能力。“卓越计划”侧重于对航海类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变革,突出航海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但对航海人才知识面的扩展并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基本没有改变我国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现状,尤其是目前我国着力建设海洋强国的形势下,“卓越计划”仅实现了能力的提升,而事实上海洋强国建设不仅需要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卓越航海人才,同时需要与航海学科交叉的其他学科卓越人才,需要较宽的知识口径,如航海保障、海事法律等。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并没有拓宽航海人才的服务方向,“卓越航海人才”实质上是“卓越海员”。
结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卓越计划”分析,海洋强国的建设,要求航海人才具有宽口径、多用途的知识结构,并具有卓越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现阶段航海人才“卓越计划”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航海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吻合度不够高。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航海人才培养无论是“海员标准”还是“卓越人才”,其知识结构与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有不适应性。
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必须有强大的海运业作保障。从海洋强国的内涵看,其核心是海运强国。[6]因此,发展海运业、建设海运强国是实现海洋强国的前提,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海运强国。海运强国需要具备四方面的能力:强大的保障能力、强大的竞争能力、强大的影响能力、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针对我国海运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和步骤,这为构建卓越航海人才的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
结合海运强国建设和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的知识结构在原“海员标准”基础上,对以下几方面的我国海运业发展新动态、新需求应具有有力的支持作用。
近十多年来,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水平相对较弱。船舶大型化和船龄年轻化程度较低,专业化船队的竞争力不足。在能源进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超大型油船、LNG船严重缺乏,船队的平均吨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集装箱船队船型偏小,因此,未来我国的船队结构和运力结构将会大力调整。在海洋旅游业方面,到2020年,我国计划建成2~3个有影响力的邮船母港,积极发展中资邮船运力。未来,我国海运业将着力于船队结构优化、专业化船队建设和技术水平提高。
(1)港口升级改造与新建
沿海新港区进一步开发,港口基础设施和一些重点项目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交通主管部门将推进公用码头建设和深水航道、锚地、导助航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地区性港口航道和公用锚地。
(2)发展绿色安全海运
为进一步健全我国海运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我国将加强海运应急体系、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发展更多的高水平的专业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更新应急装备,着力提升海上搜救水平和海上污染的监测与处置能力。
(3)船舶能源绿色化
我国将积极建设绿色海运,优化海运业用能结构,清洁能源在海运业将逐步推广应用,LNG动力船舶等新能源船舶将会更多地投入使用。
提升海运国际竞争力是建设海运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未来我国将加大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参与力度,提高制定和修订国际公约、规则、标准和规范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内海运标准规范的国际化工作,提升国际海事事务影响力,改“被动跟随”为“主动参与”。双边、多边海事领域国际合作将广泛开展,加强我国维护海运和海员合法权益的力度。
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强化海运科技创新的思路,船舶节能减排、危险品运输和客滚船运输安全等专项技术研发力度加大,推广船舶先进技术与产品。国家将加大对海运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基地建设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投入,港口安全管理、船舶航行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为提高我国海运服务水平,海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将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将力促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建立有影响力的航运研究咨询机构、航运法律服务机构和海事仲裁机构。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管理、海事管理与其他口岸管理将建立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机制。
为扩大海运竞争力,我国未来着力构建全球海运网络,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重要国际海运通道和北极事务的研究和参与力度将加大,国际海运保障能力将日益提升。
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卓越航海人才的知识结构不但应满足提升“卓越人才”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应满足海洋强国战略、海运强国建设对卓越航海人才的知识要求。因此,卓越航海人才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应以“航海人才—卓越航海人才—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为思路,以满足海洋强国建设所需的各类航海人才的能力和知识需求。
(1)将现有满足STCW公约基本要求的航海人才知识结构作为“基本知识结构”,以满足“航海人才”培养要求;
(2)在“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培养“卓越人才”的要求来补充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构建“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以满足“卓越航海人才”培养的要求;
(3)在“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基础上,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国海运业发展的人才及其知识需求,将知识结构布局扩展至与航海学科交叉的其他领域,使具备各类专门知识的各种人才对国家战略给予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撑,构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以满足此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图1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的构成
(1)航海人才基本知识结构
在航海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通常将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通用选修和实践环节三大类,应按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我国海事主管机关的新要求设置各类课程,使航海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国际公约和海事主管机关的标准对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海员。这一点,在“11规则”生效和海事主管机关的相关办法颁布后,各航海院校已基本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应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基本知识结构”。
(2)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
如前所述的4所航海院校,正在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在同年所招收的航海专业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组建若干“卓越班”,作为“卓越人才”加以培养。按教育部关于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在“基本知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增设的课程和环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素质提高课程:航海体育、航海心理学、航海人文、航海职业精神教育等;实践能力提高: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培养创新思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实践(课外)。
(3)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
在“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通用选修”的基础上,新增与国家海洋战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模块化选修”,如图2所示。考虑到作为学生个体,无论从时间上和精力上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掌握各方向、各领域的知识,因此,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兴趣爱好、专长、发展方向等选择一个模块。按此设计,从学生个体来说,有了明确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从国家层面来说,各个方向或领域均有人才保障。
“模块化选修”包括5个模块:特种船舶驾驶与管理(适应船队结构调整需要和海洋开发、科考等需要)、航海保障、海事法律、航海信息技术、国际海运管理与服务。
各模块的课程设置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特种船舶驾驶与管理”模块:设置危险品船舶(包括油船、LNG船舶、散装化学品船等)、客滚船、超大型船舶(包括超大型散货船、原油油船、邮船、集装箱船等)、特殊功能及用途的船舶(包括移动式海洋油气平台、海洋资源勘探船、极地科考船、新能源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等)等课程。
“航海保障”模块:设置国际航标业务与工程、航道设计与维护、航海应急保障与装备、应急搜救与协调、海上交通风险评价等课程。
“海事法律”模块:设置除“基本知识结构”中按“适任”要求必须掌握的法律法规外的其他各种海事法律、法规和海事仲裁等课程。
“航海信息技术”模块:设置岸基信息技术、船舶信息技术、船岸信息技术、智能航海等方面课程。
“国际海运管理与服务”模块:设置海运经济学、国际海运管理、国际海运服务、国际海运动态等课程。
上述按各类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模块化选修”课程的设置,给学员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多样化选择,人才使用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变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构建宽口径、多用途、人尽其才、专人专用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图2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知识结构构建
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科大类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学时要求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应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统筹考虑国家教育主管机关要求和海洋强国战略下卓越航海人才培养的要求,必要时增加课外学习与实践环节,采用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等。另外,应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航海院校应培养各层次的航海人才,尤其应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完善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出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卓越航海人才,以保障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4] 32号)[EB/OL] .(2014-09-03). http://www.gov.cn/xinwen/2014-09/03/content_2744801.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交水发〔2014〕208号)[EB/OL] .(2014-11-02). http://www.zgjtb.com/2014-11/02/content_11918.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 [EB/OL] .(2012-02-03). http://www.gov.cn/zwgk/2012-03/16/content_2092932.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1] 1号) [EB/OL] .(2011-01-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 /115066.html.
[5] 冯柱.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形成的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海洋强国战略下的中国航运软实力建设[ J] .世界海运,2014(5):12-14.
[7] 杨传堂部长解读海运强国基本内涵[J] .中国港口,2014(11):1.
U676.2
A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背景下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对策研究”(2011010)
翁建军(196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水上交通安全与航海教育研究。
1006-8724(2015)03-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