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书 史坤坤
摘 要:五年来,在党中央、教育部和地方党委领导下,高校党组织紧紧围绕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学界对高校党建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主要反映在高校党建科学化、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新媒体下高校党的建设、校园文化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高校党建史等几个方面,对这几个问题的回顾和简要总结,有助于把握当前高校党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关键词:高校;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2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98-03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自1990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召开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召开,分管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中央政治局常委甚至党中央总书记有时也会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每届会议均对上一年度高校党建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下一年度高校党建作出规划和部署。
五年来,党中央、教育部和各地方党委在落实历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还就高校党建中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以具体指导高校党建工作。这为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学界对高校党建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主要反映在高校党建科学化、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新媒体下高校党的建设、校园文化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高校党建史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图对学界研究的上述内容进行回顾和简要总结,以期全面展现这一时期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自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后,学者们迅速将之引入高校党建领域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党建科学化内涵。这主要有三个观点:第一,高校党建科学化就是“不断摸索经验,总结高等教育规律、办学治校规律,将党建工作的发展调节成适应国情、党情、世情的变化”;第二,高校党建科学化就是“遵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第三,高校党建科学化就是“围绕高校的中心任务,认识和把握高校党建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正确处理党的自身系统及与其直接相关的外部机构的关系”。三个观点都把高校党建科学化内涵归结为“规律”或“本质”,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是高校党建科学化目标。张奇峰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领高校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第二,“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把握办学规律,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体决策,倡民主、谋团结、保稳定、促发展,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实现高校健康有序发展”。而王金星则将之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建设求“是”,组织建设求“质”,作风建设求“实”,制度建设求“缜”,党风廉政建设求“严”。
三是高校党建科学化原则。高校党建的有效开展必须在科学原则指导下进行。对此,学界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有八个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制度为保障,始终坚持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始终坚持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要求,始终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始终坚持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始终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根本,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另一派认为有三大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四是高校党建科学化路径。对此,有学者提出四个路径,即从“科学理论”、“科学思路”、“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另一部分学者提出三大路径,但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曹毓民提出的三大路径是:实现三个转变,提高高等学校党组织对师生的动员力、组织力、吸引力;构建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党员内驱力、创新力、贡献力;以党内民主带动校园民主,提高校园建设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持续性;而何桑提出的三大路径则是:完善制度建设,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创新信息化平台,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效率;构建“三型”组织,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
二、关于高校党的制度建设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对高校党的制度建设中的困境及对策展开分析。滕士涛指出其困境在于:内生性制度负面化、嵌入性制度过密化、正式制度滞后化、非正式制度单一化;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净化校园,改善内生性制度环境;删繁就简,增强嵌入性制度针对性;与时俱进,提升正式制度实时性。刘川生认为其困境在于:制度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制度的落实缺乏权威性、制度的运行缺乏可操作性、制度的完善存在滞后性;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推进高校党建制度科学化,在实践中努力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关系协调、程序严密的良性运行机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制度创新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宇小兵等人提出,从强化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制度意识,创新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系统,拓宽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推进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深入研究高校中政治力、行政力、学术力和民主力之间相互关系。学者们指出,要准确把握《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的重点内容,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正确处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其关键是要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保证校长在党委领导下正确、顺畅地行使行政权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组织构架与学术管理体系;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积极探索群众团体“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
三是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探讨。李培良指出,当代中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加,给高校治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学生分布广,统一集中难,支部活动单一;沟通交流时间缩短,考察培养教育难度加大;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学生党员培养发展任务重。对此问题,他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各校区特殊工作性和能动性;丰富组织生活,创新活动形式;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创新沟通渠道;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创新培养考察发展途径。此外,高校延长学制生问题也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但部分高校对延长学制生的管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这类学生缺乏有效管理。王红珍、钱振明在《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延长学制生有效管理对策探究》一文提出,要有针对性提出以党建工作为载体,实现党建工作与延长学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增进基层党组织活力,创新延长学制生有效管理途径,改进党建工作方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关于新媒体下高校党的建设
21世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学者们一致认为新媒体对高校党建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前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可以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互联网上自由平等的交流要比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更有说服力;二是新媒体有利于推进高校校务公开和党内民主,它为广大党员师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充分行使党员民主权利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新媒体有利于掌握党员信息、加强党员管理,各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党员管理软件输入和储存党员信息,通过互联网集中和共享党员信息资源,实现党员管理网络化。
后者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虽打破了旧媒体传播的单向性,但也带来传播权的滥用。有时候因缺乏对一手信息的常识性、客观性判断,以致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滥,给高校党建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是新媒体对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针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党组织管什么、如何管还有待大力研究探索。三是新媒体使高校安全稳定面临新隐患。在当下,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器”、社会事件的“策源地”,这将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成极大压力。此外,党建工作往往涉密,有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机要保密性要求,这与信息网络化后的资源共享性也形成了尖锐矛盾。
针对上述挑战,学者们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思考。一是对新媒体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作客观分析。王中坚认为,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凸显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滞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监管失控影响高校党建工作成效,高校党建工作队伍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素养亟待提高。石沁禾则指出工作中的现实困境主要有: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模糊,高校党建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制度具有滞后性,高校党建平台的建设水平不高。此外,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仅仅是资料库,实效性不强;内容单一,信息重复,更新较慢,这也是利用网络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是提出新媒体下高校党建的应对策略。学者一致认为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权威的媒体沟通渠道,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建立一支既熟知党的思想理论、熟悉党务工作,又精通计算机技术、擅长从事网络党建工作的干部队伍;健全网络党建工作制度,其中包括网络信息处理和反馈制度、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网络信息安全制度。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媒体环境下,广大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占领网络党建新阵地,并将之应用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各个层面,为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驾护航。
四、关于校园文化与高校党建
校园文化具有指导引领功能、熏陶塑造功能、凝聚整合功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具体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发现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之间存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一种互动关系:高校党建为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方向和塑造灵魂,同时将党建寓于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也可不断提高党建的文化内涵。周彩根等人也认为,“党建工作是中国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外延上存在交互关系,党建工作既融于校园文化建设,又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之,高校党建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思维、组织保证,而校园文化则为高校党建创造和谐环境和文化支撑。
因此,一方面要以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齐卫平认为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是高校党的建设一项长期工作任务;“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是知识获取、本领培养与价值观树立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价值观塑造紧密相结合,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韩喜平等人也要求在社会主义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党建担负起引领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高校党建要加强对学生社团作用发挥的带动,积极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从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等方面着手,从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导向体制、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有效加强高校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更要以校园文化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沈银花等人还提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新思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创新党建工作提供生活支撑点;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点;构筑校园网络平台,开辟高校党建工作新阵地;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党建工作提供各项制度支撑点。总之,“将文化建设融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注入广大师生丰富的文化实践中,是探索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之路”。
五、关于理论创新和高校党建史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学者们一致认为,高校应勇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重任。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通过科学研究,有力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为党的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贡献。
高校党建虽是一个现实课题,但要解决好这个现实课题,还必须有一个过程研究作为历史的支撑。
有鉴于此,我们就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党建研究提两点建议:第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第二,要以历史经验为支撑,加强高校党建史研究。这不单是因为现在是过去的一个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探讨过去给现在究竟提供了哪些历史的资源。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