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涛 陈 成 余 芳 陈宝宏
(1.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系,江苏 南京 211168;2.江苏省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 南京 211168)
利用大豆发芽生产的豆芽是豆类食品消费的主要途径之一[1]。豆芽口感鲜嫩,同时大豆发芽后可以使大豆中的许多不良性质得以克服和改进,如气味、抗胰蛋白酶抑制剂等[2];同时在发芽过程中大豆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和生理变化,也产生了干大豆中所缺乏的Vc,从而使发芽大豆制品在营养价值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3]。发芽大豆中营养成分的改变受大豆品种和温度、湿度、光照等发芽条件的影响,目前对大豆在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较多,如朱新荣等[4]与于立梅等[5]对黄豆发芽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王嶶等[6]对黑豆发芽中Vc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郑丽娜等[7]利用发芽大豆研制了复合乳制品,但目前大多研究只涉及某一种大豆以及部分营养成分,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差异。大豆的营养成分较多,主要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大豆异黄酮等,且大豆主要品种有黄豆、黑豆和青豆。为了更好地了解这3种大豆在发芽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因此有必要通过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对青豆、黑豆、黄豆3种大豆在发芽过程中其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异黄酮、Vc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旨在为当前的大豆发芽食品生产和加工提供一些参考。
青豆(冀豆9号)、黑豆(丁村93-1药黑豆)、黄豆(周豆12号):2012年10月采收于河南周口,晒干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
试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电热鼓风干燥箱:DGF30/23-ⅢA型,南京试验仪器厂;电热恒温培养箱:HG303-4型,南京实验仪器厂;
可见分光光度计:722S型,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电子天平:FA2104N型,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HB-Ⅲ型,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脂肪测定仪:SZF-06A型,上海洪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1型,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3.1 发芽大豆的制备工艺
大豆→筛选→清洗→浸泡→发芽→选取→清洗→干燥→粉碎
基本步骤:用蒸馏水将无破损的黑豆、青豆、黄豆清洗干净后,分别放入3个盆中,倒入约25℃左右的水,稍微淹没大豆即可,置于20~30℃的恒温箱中浸泡24h。取出温水洗净后,盖上湿纱布,在28℃的恒温恒湿发芽箱中发芽7d,然后每隔1d各自取出一部分发芽大豆,进行清洗沥干后于50℃的真空干燥箱干燥至恒重,粉碎后于密封袋中4℃下避光冷藏。
1.3.2 发芽大豆中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1)粗蛋白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测定[8];
(2)粗脂肪含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8];
(3)还原糖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8];
(4)VC含量: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8]。
1.3.3 发芽大豆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1)异黄酮提取工艺:用石油醚对发芽大豆粉进行脱脂,然后准确称量脱脂发芽大豆粉,按照1∶10(m∶V)的料液比加入70%的乙醇,置于50℃恒温水浴锅中1h,以2 000r/min离心5min后上清液即为异黄酮提取液[9]。
(2)样品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按参考文献[10]测定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以染料木素为标准品,异黄酮的浓度(mg/mL)为横坐标,260nm处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进行标准曲线的制作,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062 7x+0.000 3,R2=0.999 4。按式(1)计算提取液中总黄酮的提取率:
式中:
C——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对应的样品中总黄酮的浓度,mg/mL;
V——提取后溶液的总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mg。
按照微量凯氏定氮法和大豆中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为5.71,测出3种发芽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图1可知,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3种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在第1天后都有所降低,然后都逐渐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发芽开始需要消耗一部分蛋白质,同时浸泡后部分可溶性氮丢失导致总蛋白含量的降低;随后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豆中总糖、脂肪等成分在发芽过程中不断消耗最终使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5]。青豆、黄豆、黑豆在发芽1d后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30.8%,31.3%,31.9%,第1~2天的过程中增加较显著,随后逐步增加,到第7天后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38.2%,38.9%,39.2%。和发芽1d后相比,青豆、黄豆、黑豆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4.03%,24.28%,22.88%。
图1 发芽时间对3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Figure 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prouting time on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soybean
图2 发芽时间对3种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Figure 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prouting time on crude fat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soybean
由图2可知,随着发芽天数的增加,3种大豆中粗脂肪的含量都是平稳、逐步减少的。这说明大豆在发芽期间是要消耗脂肪的,可能是因为作为能源或者分解成小分子作为其新芽的成分。青豆、黄豆、黑豆在发芽1d后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17.7%,18.5%,16.9%,随后逐步减少,到第7天后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11.1%,11.9%,10.7%。和发芽1d后相比,青豆、黄豆、黑豆粗脂肪的含量分别减少了37.28%,35.68.28% ,36.69%。
由图3可知,3种大豆中还原糖的含量随着发芽时间的增加而平稳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发芽时,大豆中内源淀粉酶被激活,而导致豆类淀粉发生降解。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为发芽提供能量[5]。在7d的发芽过程中,青豆中还原糖的含量由发芽第1天后的4.37%增加到10.01%,黑豆中还原糖的含量由发芽1d后的4.12%增加到9.30%,黄豆中还原糖的含量由第1天后的4.27%增加到9.7%。发芽7d后青豆、黄豆和黑豆中的还原糖含量分别比发芽1d后增加了129.06%,127.17%,125.73%。
图3 发芽时间对3种大豆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Figure 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prouting time on reducing sugar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soybean
由图4可知,3种大豆发芽过程中,VC的含量是逐步递增的,在第1天到第4天每天增加较小,而第4天到第5天增加较显著。这是由于发芽期间大豆内部参与物质代谢的酶类随之活化或产生,而使机体内物质代谢不断增强,参与VC合成代谢的酶类也随之增强,使其豆芽组织中VC含量不断增加[11]。从发芽第1天后到第7天后,青豆VC的含量由1.02mg/100g增加到9.5mg/100g,黑豆 VC的含量由0.99mg/100g增加到8.98mg/100g,黄豆 VC的含量由1.36mg/100g增加到10.39mg/100g。和发芽1d后的 VC含量相比,发芽7d后青豆、黄豆和黑豆中VC的含量分别增加了831.37%,663.97%,807.07%。
由图5可知,3种大豆发芽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在前4d内都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较显著,第5天到第7天逐渐下降但降幅不大。这是因为大豆在发芽过程中呼吸作用增强,酶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就是其中之一,而它又是异黄酮生物合成代谢的关键酶[11]。青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由第1天后的0.266%到第4天后的0.505%再到第7天后的0.494%,黑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由第1天后的0.310%到第4天后的0.531%再到第7天的0.513%,黄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由第1天后的0.284%到第4天后的0.516%再到第7天后的0.509%。
图4 发芽时间对3种大豆中Vc含量的影响Figure 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prouting time on Vc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soybean
图5 发芽时间对3种大豆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Figure 5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prouting time on isoflavone content of three kinds of soybean
通过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对黄豆、黑豆和青豆发芽7d,每天抽样测定豆芽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异黄酮和Vc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3种大豆随着发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化学变化,其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相似: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3种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还原糖、Vc含量都是逐渐增加的,其中Vc的含量从第4天后增加较显著,这与朱新荣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脂肪的含量都是逐渐减少,异黄酮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到第4天后达到最大值,这与于立梅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种大豆在不同的发芽时间段内其每种营养成分之间的差异不大,故在实际生产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大豆品种进行生产。本试验未研究发芽温度、湿度和气体组分对3种大豆发芽后营养成分的影响,将在后续加以完善。
1 张继浪,骆承库.大豆在发芽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变化[J].中国乳品工业,1994,22(2):69~74.
2 范镇基.芽类食品的开发前景[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5,11(4):18~20.
3 Sathe S K,Anine B C.Chemical form of selenium in soybean lection[J].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1992,40(11):2 084~2 091.
4 朱新荣,胡筱波,潘思轶,等.大豆发芽期间多种营养成分变化的比较[J].中国酿造,2008(12):64~66.
5 于立梅,钟惠曾,于新,等.大豆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8):20~22.
6 王薇,朱庆珍.黑豆不同发芽期VC变化规律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49~51.
7 郑丽娜,王丽娟,刘晓红.发芽大豆复合乳制品的研制[J].食品与机械,2006,22(1):80~82
8 王燕,吴云辉.食品检验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70~132.
9 钱丽丽,左锋,刘志明.微波预处理提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38~39.
10 顾建明,潘春云.大豆异黄酮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6):742~745.
11 徐茂军.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合成累积的比较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3,18(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