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12-20 05:46姜惠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脑外伤外伤颅脑

姜惠敏

辽宁朝阳市中心医院外科 朝阳 122000

脑外伤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昏迷状况,昏迷到恢复清醒过程中,可伴昏睡、谵妄等表现,意识障碍时轻时重,呈波动性。研究[1]发现,脑外伤严重昏迷患者一般病情较严重且多变,伴随较多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预后效果有较大影响[2],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对脑外伤昏迷患者的救治有重要作用。研究[3]表明,早期有效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护患者肠道,并降低分解代谢激素分泌。我们对脑外伤昏迷患者采取早期营养护理,分析其对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02以来我院脑外科就诊的脑外伤伴昏迷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1例,女16例;年龄19~67岁,平均(35.98±10.82)岁。车祸19例,碰撞伤13例,摔伤9例,打击伤8例,其他8例,就诊时间伤后10 min~2d,入院时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与护理措施,研究组33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措施,2 组在年龄、性别、GC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研究对象均有明确颅脑外伤史,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除脑外伤外,排除其他肢体多发外伤史。(3)排除心、肝、肾等器质性疾患以及胃肠道病史、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4)排除肠内营养供给障碍。(5)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配合此次研究。(6)若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不良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3 方法

1.3.1 研究组: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在患者术后24h,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行肠内营养,早期经鼻胃十二指肠管行葡萄糖、电解质喂养,然后过渡到肠内营养的商品制剂,从40mL起开始均匀滴入,逐步递增至60~80mL,总量可达100mL左右,并遵循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的原则,不足部分可由静脉适当补充。术后10~12d肠内营养即可减量或停用,每次喂养前后,用温开水冲管,以防堵塞。患者进食稳定后即可拔除鼻肠管,使用过程中未引起食管或鼻咽部黏膜糜烂,营养液反流。肠内营养过程中:①医务人员保持鼻肠管通畅,医务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时,操作要轻柔、准确,防止鼻肠管脱出,并要妥善将导管固定好,认真检查导管深度。②保持营养液及输注管道的清洁,防止污染。③注意控制营养液输注过程中的浓度、速度、温度及量。④定期监测血电解质、血浆蛋白、血糖等生化指标,维持体液平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⑤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3.2 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护理措施,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微量泵从静脉供应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包括丰富的热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供应能量的物质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除单独滴注抗生素外其余营养素均混匀在3L 聚乙烯袋中滴注。妥善固定导管,注意观察导管穿出皮肤处的标记变化。换药时注意缝线有无松动、皮肤有无感染、渗液等情况。应定时冲洗管道,以预防管道堵塞,并可额外补充液体,通常每次用25~50mL生理盐水或无菌水冲洗。不要用导丝插入导管内疏通管腔,以免引起喂养管破裂。注重输注的护理和口腔护理。

1.4 评价指标 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2组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营养指标包括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免疫功能变化主要指患者体内CD4+、CD4+/CD8+、IgA、IgG 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细胞及其亚群(CD4、CD8),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IgA、IgG 浓度。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营养状况 治疗1周后,2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等营养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s)

表1 2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s)

组别 n 血浆白蛋白(mg/dL)血浆前白蛋白(pg/dL)血红蛋白(mg/dL)对照组24 34.75±7.03 138.69±15.48 113.67±20.36研究组 33 40.29±8.97 207.58±17.89 129.18±22.16 t 值2.514 15.173 2.698 P 值0.015 0.000 0.009

2.2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状况分析 在CD4+、CD4+/CD8+、IgA、IgG 免疫指标变化方面,2组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 组治疗 后CD4+、CD4+/CD8+、IgA、IgG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状况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状况比较 (±s)

组别 时间 CD4+(%) CD4+/CD8+(%) IgA(g/L) IgG(g/L)对照组 治疗前32.34±8.45 1.50±0.68 2.36±1.68 9.87±1.98治疗后 42.73±9.01 1.92±0.58 2.89±1.54 12.56±2.01研究组 治疗前 31.98±8.62 1.51±0.67 2.37±1.59 9.86±1.83治疗后38.92±8.84 1.68±0.49 2.54±1.48 10.58±1.98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死亡,且不伴急性肝、肾衰竭,对照组出现消化道症状1例,研究组出现腹泻症状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医务人员发现采取护理措施后纠正,其余患者无严重水电解质异常,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近些年,脑外伤发生率和病死率逐渐升高[4]。脑外伤伴昏迷患者往往伴较长时间的意识障碍,不能自主由口进食,而且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机体基础代谢增高,对能量需求增大,同时体内会产生应激性高血糖、负氮平衡代谢紊乱、脱水等并发症,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研究[6]表明,重度颅脑外伤病人会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和营养消耗,营养需求量增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肠内营养在颅脑外伤患者护理措施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早期为患者提供营养,满足机体能量需求,已被纳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中,且相对于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具有以下优点:(1)提供安全均衡符合生理需要各种营养素和微量元素,改善患者整体营养状况。(2)直接营养胃肠道,维护消化系统的各项正常生理功能。(3)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作用,预防细菌移位。(4)促进分泌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激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5)降低高分解代谢,改善氮平衡。(6)节省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虽然肠外营养对任何经口摄食不足、不合适或不可能的消化系统疾病都有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作用[7]。这种疗法已经给营养不良和胃肠功能障碍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巨大益处,但长期肠外营养可能会导致胃肠管功能衰退,加重肠管负担而不利于恢复[8]。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采取肠内营养护理方法支持是有效和相对安全的,且临床操作简便、方便、经济并能促进患者康复,在经济和疗效方面均存在优势,无不良反应发生,有助于改善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1]王莉.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脑外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93-94.

[2]Di Napoei M,Papa F,Bocola V,et al.C-reactive protein in ischemic strok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J].Stroke,2001,32(4):917-923.

[3]Zhang CG.New developments in enteral nutrition[J].China Joumal of Modem Medicine,2003,13(12):46-47.

[4]曹樱花,赵毅,赵晓辉.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22):150-151.

[5]谢彩霞,朱京慈,尹华华.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7):1 510-1 512.

[6]陈学香.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3):1 774-1 775.

[7]周丽娜.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53-154.

[8]张蓉.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122-123.

猜你喜欢
脑外伤外伤颅脑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