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昕,李 卫,段胜刚,刘 博,孙金鹏,张 玉,马新杰,王斯蓓
·作者须知·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I~II减少症临床观察
张宝昕1,李卫1,段胜刚1,刘博1,孙金鹏1,张玉1,马新杰1,王斯蓓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放化疗后白细胞I~II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观察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例1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1 mL/次,1次/d,同时口服利血生片20 mg/次,3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利血生片20mg/次,3次/d。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第3、7、10、14 d,两组患者白细胞均值都有上升,两组均在治疗后第7 d达到升高峰值,并且都能维持疗效一定时间,但治疗组白细胞升高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第3、7、10、14 d,治疗组白细胞均值增加值都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白细胞上升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治疗组在显效例数、无效例数和总有效率上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利血生可以有效促进白细胞上升,疗效确切。
足三里;穴位注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放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其临床应用日渐增多,绝大多数放化疗患者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作为放化疗的重要合并症,首先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继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而导致各种性质的感染,进而被迫中断放化疗。近年来,临床工作者不断对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方法、药物进行研究和探索,在中西医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近年来,我院将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B1联合口服利血生片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I~II减少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病例纳入标准全部纳入病例来自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于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患者,且符合以下条件。
⑴有确切的病理报告确诊为实体恶性肿瘤患者。⑵患者半年来进行化疗不超过2次,且化疗后仅可出现I~II度骨髓抑制,未使用其他升白药物。⑶本次化疗前患者血象正常。化疗后1周内查静脉血,2.0×109/L≤血白细胞计数≤4.0×109/L,且未经治疗者。⑷本次化疗未使用出现骨髓抑制较晚的药物或需连续口服的化疗药物。⑸造血功能正常。⑹无感染表现。⑺年龄在18~75岁之间。⑻预计生存期5个月以上。⑼依从性好,能按要求进行规律治疗。
临床观察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共160例,按照随机原则,根据随机数字表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分为治疗组80例(穴位注射+利血生口服)与对照组80例(利血生口服)。治疗中,治疗组自然脱失6例,对照组未按规定进行规律治疗者8例,均以剔除研究范围。剔除后统计,治疗组74例,对照组72例。
治疗组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34~76岁,病程1个月~6个月;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40~74岁,病程1.5个月~6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l。两组病种分布表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病种分布情况比较(n)
根据患者病种、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分布情况比较(次)
1.2排除标准⑴有胸骨、腰椎和骨盆等部位放疗史。⑵患有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脾功能亢进、甲亢、结缔组织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等。⑶同时服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抗结核药、抗疟药、免疫抑制剂、抗甲状腺药、解热镇痛药等。⑷合并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功能障碍者。⑸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原发性疾病。⑹营养不良、精神疾病患者。
1.3脱失与删除标准⑴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⑵发生严重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治疗者。⑶疗程未结束退出治疗者或自然脱落失访的病例。⑷未按要求进行规律治疗者。⑸放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达Ⅳ度者。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严格消毒,使注射器垂直于腧穴表面,进针(3.0± 0.5)cm,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回抽无血,注入维生素B1(扬州中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32021133),一次1 mL,1次/d;同时,口服利血生片(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32025443),一次20 mg,3次/d。
1.4.2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利血生片,一次20 mg,3次/d,连续服用至化疗结束后7 d。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如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降低,当天给予治疗,连续用至化疗结束后7 d。如果发现患者白细胞减少达Ⅳ度,马上退出试验,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同时预防感染,避免严重并发症。
1.5观察指标
1.5.1治疗前后白细胞变化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化疗后1周内发现白细胞计数在(2.0~4.0)×109/L,当日开始随机给予上述两种治疗之一,分别在治疗开始后的第3 d、第7 d、第10 d、第14 d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全部监测数据由我院检验科提供。
1.5.2疗效评价指标按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升白细胞作用的疗效标准[2]。
显效:白细胞>4.0×109/L,并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
有效: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并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症状好转。
无效:白细胞上升<0.5×109/L,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不同时期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白细胞均值变化情况(×109/L)
由表4可以看出,开始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在(3.02±0.46)×109/L和(2.89±0.35)×109/L,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第3 d,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4.54± 1.14)×109/L,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患者白细胞经治疗后有所上升;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3.65±1.38)×109/L,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也有上升。治疗第3 d,两组患者白细胞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白细胞升高效果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第7 d,两组患者白细胞上升到最高峰。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6.30±1.82)×109/L,与治疗第3 d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从治疗的第3至第7 d,白细胞持续上升;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4.98±1.56)×109/L,与治疗第3 d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治疗的第3 d至第7 d,对照组患者白细胞也在持续上升。治疗第7 d时,两组患者白细胞比较同时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此时治疗组患者白细胞升高疗效优于对照组。
连续治疗7 d后,停止治疗。
停止治疗3 d后,即从开始治疗起第10 d,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6.15±1.69)×109/L,与治疗第7 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第7 d至第10 d,患者白细胞持续上升;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4.73±1.65)×109/L,与治疗第7 d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第7 d到第10 d,对照组患者白细胞没有持续上升。此时,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说明,停止治疗3 d后,治疗组白细胞仍在持续上升,而对照组白细胞却已经有下降的趋势。
停止治疗7 d后,即从开始治疗起第14 d,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5.69±1.45)×109/L,与治疗第7 d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4.38±1.38)×109/L,与治疗第7 d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说明,停止治疗7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较上升峰值均有下降,但都维持在正常范围,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生白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维持能力。
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白细胞增加值变化的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白细胞均值增加值变化情况(×109/L)
表5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7、10、14 d白细胞均值增加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14 d,两组患者白细胞均值增加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维持疗效上没有差异。从表5数据看来,在治疗第3、7、10、14 d,治疗组白细胞均值增加值都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白细胞上升幅度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有效率比较
表6表示,治疗组在显效例数、无效例数和总有效率上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两组在生白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治疗组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放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白细胞减少作为放化疗的最常见副反应成为限制放化疗不能按计划进行的主要原因。放化疗治疗肿瘤在中医角度认为攻伐太过、正气受损,导致气血两亏,是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临床多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自汗、盗汗、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属中医虚劳范畴[3-4]。
中医学认为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5]。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进而影响气血生成。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可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6]。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热毒(放、化疗)之邪侵犯人体,往往劫伤营阴,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患者则兼有血热之证;根据中医学“久病必瘀”的传统认识,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见有血瘀的临床症状表现[7-8]。综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内伤和外感,病机不外乎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先天的关键在于肾,后天的关键在于脾。足三里、关元、气海和膏肓一起并称为强壮四穴[9]。足三里传统保健大穴,也是胃经的合穴,有“三里养先后天之气”之说,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脾胃功能,有助于气血生化,又可增强体质,补养气血、扶正壮阳。现代研究证明,针灸足三里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有效提高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此观点已在动物实验上获得证实,环磷酰胺所致小白鼠白细胞减少症,通过针灸刺激足三里来对抗骨髓抑制[11]。现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针刺足三里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调理素明显增加,促进白细胞成熟,并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同时可增强抗体形成,使血液及体液中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含量增高,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明显上升[12]。并可能会影响体内TGF等生长因子及mRNA表达[13]。
穴位注射维生素B1后,可促进骨髓中的粒细胞集落形成并释放入血,促进造血干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同时还可动员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入血,增加骨髓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能使早期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促使骨髓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14]。总之,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通过穴位、经络的综合作用使原有药物的作用达到更好的发挥,起到填补肾精,养血升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白细胞都有升高,均在第7 d达到峰值,并具备一定维持能力。但治疗组在白细胞升高速度、提升幅度、维持能力、总有效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说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对化疗后白细胞I~II减少症较单纯口服利血生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但本研究样本量仍较少,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另外,可以尝试将中医其他传统如灸法、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或者其他补益类穴位注射联合应用,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治疗优势。
[1]张振美,王宝玲,韩玉萍,等.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3):207-208.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46-151.
[3]李颖,李海斌,黄韬.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J].云南中医学院报.2002,3(1):44-45.
[4]张瑜,汤晓冬,刘益群,等.妇科肿瘤患者穴位注射减轻化疗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0):3344-3345.
[5]沈富林,孙云.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放化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2):239-241.
[6]杨容华,王芳.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防治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50-52,53.
[7]郭发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塞米松对10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2):66-67.
[8]江瑜,田永明,范明文,等.足三里穴位注射防治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2333-2334.
[9]马晓兰,陶可胜,李静.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8):16-19.
[10]杨丽型,王东,李学海,等.脱氧核苷酸钠穴位注射治疗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 [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7): 602-604.
[11]赵喜新,王和平,田开宇,等.针灸对化疗小鼠骨髓粒系细胞动态变化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20(3):172-174.
[12]H.Xia,L.Guan and Y.Yang.Effect of zusanli(ST 36)moxibus⁃tion on rat mesenteric microvascular system[J].J Tradit Chin Med, 2014,34(4):491-497.
[13]陈志娟,曲怡,张立德,等.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形态结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9): 824-828.
[14]程纬民,曾清,陈逸恒,等.足三里穴位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1):10-11.
(收稿:2015-02-06修回:2015-04-26)
(责任编辑何培坤)
R557+.1;R245.9+5
A
1007-6948(2015)05-0509-04
10.3969/j.issn.1007-6948.2015.05.022
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沧州 061001)
2.河北省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沧州 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