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5-12-19 05:08贾俊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血肿微创低温

贾俊峰 丁 磊

湖北应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应城 432400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在短时间 内出现颅内高压、脑组织压迫和神经功能损害,临床上多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疗效较为理想。但在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的损害仍在持续,与局部代谢产物的持续作用有关。近年研究发现,通过亚低温治疗有助于降低局部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进而改善神经功能[1]。本研究中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0-04-2014-05我院收治的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收住院后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排除伴重症心、肝、肾疾患者。根据是否接受亚低温治疗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48~76(64.45±6.22)岁;发病后就诊时间2~8(3.12±0.63)h;出血量15~85(61.32±7.84)mL;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31例,脑叶出血22例,硬膜下出血12例,小脑出血5例。对照组男50例,女20例;年龄45~75(66.17±7.10)岁;发病后就诊时间2~6(3.07±0.55)h;出血量15~80(60.54±7.65)mL。2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实施微创血肿清除,首先通过影像学检查对血肿进行定位,而后采用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根据血肿定位判断穿刺针所需长度,在距针尖合适距离处安装限位器;选择皮层非功能区进行穿刺,按照顺时针旋转方向钻颅,穿透颅骨、硬脑膜后将针体缓慢进入血肿边缘,将液态血肿吸出;注入3~5mL生理盐水冲洗后吸出半固态血肿;置入粉碎器将固态血肿打碎,冲洗后吸出。观察组在围手术过程中加用亚低温治疗,采用水循环式降温毯,肛温维持在33~35℃,治疗时间维持2~3d,将YZK-1066低温治疗仪放置在头部,颈部大动脉用冰袋外敷,治疗过程中采用红外线耳式温度计测定鼓膜温度,控制在33~35℃,若温度未达到,可用消炎痛塞肛、酒精擦浴。复温方法:采用自然复温,停止亚低温治疗后,每4h复温1℃,1h后体温恢复至37℃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术后引流量、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采用CSS量表、NIHSS量表、MMSE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采集2组患者外周血,离心后收集血清检测内皮素ET、血管升压素AVP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术后意识恢复时间(d)术后引流量(mL) 卧床时间(d) 住院总时间(d)观察组2.91±0.35 84.28±9.71 8.44±1.03 17.75±2.16对照组5.62±0.71 175.69±23.85 14.91±1.94 26.93±3.44 t 值9.394 11.385 8.868 6.474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2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个月时,2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观察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血管活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血管活性因子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ET、AV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CSS评分 NIHSS评分 MMSE 评分观察组治疗前28.51±3.45 34.23±5.47 14.45±2.26治疗后17.19±2.47*#22.24 ±3.22 *#32.25 ±5.32 *对照组治疗前28.87±3.24 34.64±4.98 14.71±2.09治疗后24.34±3.28*29.11 ±4.41 *21.68 ±3.25 *#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管活性因子含量比较 (±s)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管活性因子含量比较 (±s)

组别 ET(ng/L)AVP(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92.32±10.62 56.84±7.56 17.74±2.04 7.48±0.9 1对照组91.95±11.31 78.51±9.68 17.46±1.93 12.56±1.74 t 值0.373 5.283 0.283 6.674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脑出血治疗方法,相比传统的去骨瓣减压和血肿清除术,该治疗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微创[2]。微创血肿清除术通过一次性颅内穿刺针建立工作通道并直达出血部位,避免了对颅骨大面积的剥离和对脑组织的损伤,可以直接吸除颅内积血[3]。另外,经由穿刺针建立的通道还能够置入粉碎器,利用生化酶技术对颅内半固态和固态的血肿进行液化处理,保证血肿得以彻底清除。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为理想[4]。

尽管如此,在治疗过程中,脑组织受到压迫等物理因素以及超氧阴离子等化学因素的作用,神经功能的损害仍在继续。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脑组织局部的温度略高于体温,这与大脑局部血供丰富、代谢旺盛有关。当脑出血发生后,亚低温治疗的意义在于降低缺血区域脑组织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有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以及局部水肿的减轻[5]。另外,在低温条件下,钙离子内流减小、超氧阴离子和自由基的生成也相应减少,神经元的损伤因素得以控制[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采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发现患者术后出血量更少、神经功能恢复更为理想[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表明亚低温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出血量。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为理想。

脑出血的急性期多伴血管活性物质的紊乱[8]。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内皮素ET、血管升压素AVP等血管活性物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9]。当脑出血发生后,ET、AVP等大量生成,造成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重脑组织缺血。ET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AVP主要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脑出血发生后,局部细胞受到刺激、大量分泌产生ET、AVP[10]。本文观察组患者ET、AVP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亚低温治疗有助于降低血管活性因子的含量、维持脑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

综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ET和AVP含量,维持脑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1]闫宫伦.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血管内降温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42-43.

[2]冯士军,石瑞成,张春阳.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治疗和内科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10):39-41.

[3]李利中,赵施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02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09,15(17):2 704-2 706.

[4]姜子荣.立体定向手术抽吸对脑出血伴发脑水肿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 329-6 330.

[5]张俊,谢仁龙.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加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4(2):225-227.

[6]周利胜,陈光荣.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11):2 276-2 278.

[7]王志恒.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1):16-19.

[8]杜景升,龙竹青.局部亚低温治疗对于早期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2):78-79.

[9]Dai M,Freeman B,Bruno FP,et al.The novel ETA receptor antagonist HJP-272prevents cerebral microvascular hemorrhage in cerebral malaria and synergistically improves survival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rtemisinin derivative[J].Life Sci,2012,91(13/14):687-92.

[10]胡锦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 163-3 164.

猜你喜欢
血肿微创低温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