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友芳
很多老师会困惑,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语文成绩依然不见起色。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阅读。只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语文素养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传授,轻阅读的熏陶,语文教学在用单只腿走路。只有走出教材、课堂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只有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养成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让学生精神敞开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和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获得美的熏陶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有了兴趣与习惯,学生自然而会对阅读充满向往,并把阅读的内容由课内延至课外。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阅读,能够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乐于探索,乐于学习,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格。
博览群书不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途径之一,所以,好的阅读习惯会为孩子奠基幸福人生。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个性化阅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之路。
当学生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后 ,接着要做得就是教给他们一套好的方法,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开展个性个化阅读,就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方法的掌握都源自教师扎扎实实的教,而学生只要掌握这个点石成金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能随时随地点文本为知识。“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课内注重方法的指导,而课外注重阅读书籍量的增加。这就特别需要老师在课内要对课文进行细细品读,特别是阅读方法要指导到位,指导学生学会摘抄优美词句,指导学生学会作批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等。课内阅读得法,课外阅读就可以成倍地增加,课外阅读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是施教的基础,但仅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我们现在提倡大语文观,要求学生身在课堂知天下。这就必须形成以课文为中心辐射课外式的阅读方式。教材的课文内涵丰富,引导学习领悟之后,就做好课内与课外的链接,寻找最恰当的链接点,把学生的视线投向丰富的课外,引领学生把对教材浅层的理解深化到课外广泛的阅读。要想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只能把学生带入深源远长的文化世界之中,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课堂阅读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阅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奠定基础,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是人文自然知识的载体,它无所不包,因此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帮助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通道。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学生都会沉浸在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独特的感受之中。此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趁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承接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相互衔接,互相补充,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启迪思想的机会,教育孩子做阅读的有心人,引领学生为自己创设一片阅读的新天地,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
总之,课内阅读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课外阅读则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因而课内阅读能力不过关的学生,是难以具有课外阅读能力的,因此,以教材为基点,课堂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地教,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课外阅读要丰丰富富地读,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将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课内牵手课外,学生就能遨游知识的海洋。
[1]《初中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6期.
[2]《魏书生讲座》,2006年如何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