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
四川攀钢集团成都医院护理部 成都 610066
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指局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在透视的情况下把不同型号的导管运用抽捅、捻转等手法选择性的运送至颈动脉或椎动脉内并注射造影药物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1]。DSA 具有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主要运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介入治疗和某些占位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2]。本文旨在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1—2013-02我院收治的行DSA脑血管疾病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男43例,女30例;年龄24~65岁,平均(47.2±6.8)岁;其中颅内动脉瘤33 例,脑血管畸形26 例,动静脉瘘10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47例,女26例;年龄21~67岁,平均(46.9±7.4)岁;其中颅内动脉瘤34 例,脑血管畸形23例,动静脉瘘13例,其他3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均符合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2)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及其他重要脏器病变;(3)无凝血功能障碍;(4)造影剂敏感试验阴性;(5)排除老年性动脉硬化患者;(6)血压控制在125~180 mmHg/70~95mmHg(1mmHg=0.133kPa)范围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术前准备: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心电图等;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脑血管超声等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进行初步评估;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尿、进食、翻身等,排尿困难者可给予热敷、按摩等诱导排尿;术前行造影药剂敏感试验,如15min内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结膜充血、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则为试验阴性。(2)术中护理:患者取仰卧位,按外科术前要求准备穿刺部位皮肤,告知患者局麻后可能会出现头部发热、发胀等不适,嘱患者深呼吸,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全身放松保持体位不变,确保成像清晰。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表情,并给予心理支持,如有不适及时处理。(3)术后护理: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24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血压、脉搏、有无神经系统症状等。穿刺点给予纱布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6~12h,并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渗血等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3]对比分析2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从性判断: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时能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体位不动且无明显肌肉紧张,顺利完成检查为依从性好。依据WHO 疼痛程度4级评估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1)0级:无疼痛或稍感不适;(2)Ⅰ级:轻微疼痛,但可忍受;(3)Ⅱ级:明显疼痛,但可忍受;(4)Ⅲ级:剧烈疼痛,且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比较 全程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2,P<0.001)。见表1。
表1 2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比较 [n(%)]
2.2 2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疼痛程度比较 [n(%)]
2.3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2,P<0.001)。见表3。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脑血管造影是一项有创检查,其术后并发症及相应的全程护理干预措施[4],主要包括:(1)穿刺点的出血、血肿:常常由于压迫止血时间不够、穿刺侧肢体制动不良、凝血功能障碍和病人烦躁不安所致,术前检查出凝血功能,及术后密切观察加压敷料有无移位、是否干燥、有无渗血等,嘱咐患者不可屈曲穿刺侧下肢等可有效防止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但同时要避免压迫力度过大造成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还应加大巡视次数,注意压迫力度和时间,定时松解按摩肢体,观察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末梢血运、穿刺侧下肢皮肤温度、颜色等,一旦发生并发症应报告医师并给予及时处理。如穿刺点局部出现搏动性肿块时,多为假性动脉瘤,必须延长压迫及卧床制动时间,直至搏动性肿块消退。(2)尿潴留:脑血管造影术后因体位改变、精神紧张、过度恐惧等原因,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难以适应,且患者不习惯于在床上排尿排便,易引起术后尿潴留,临床上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腹胀、不愿饮水等,在护理过程中应指导患者通过热敷、改变体位、按摩等诱导排尿,必要时可予导尿;嘱咐患者多喝水,促使造影剂随尿液排出,术前行排尿训练,可有效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3)头痛:由于造影剂及血管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脑血管,易引起局部血管痉挛,患者可出现头痛、偏瘫甚至意识障碍,采用尼莫地平静脉微泵输入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4)腰背疼痛:由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且穿刺侧肢体制动,容易引起腰背疼痛、肢体麻木等不适,甚至长期卧床制动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应格外注意。可在患者腰背部垫一软枕,定时拍背、翻身、按摩加快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或血栓形成,必要是给予止痛剂。(5)腹胀:多与术后体位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有关,给予腹部按摩可有效缓解,术后应给予低盐、低脂、高营养、易吸收、不含高维生素K 饮食,禁食产气、刺激性食物。(6)肾功能损害:多与体内造影剂不能有效排除有关,医护人员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24h尿量、颜色,患者术后无恶心呕吐即可鼓励其多喝水,促使造影剂随尿液从体内排出。待尿液由白色浑浊变为淡黄色澄清后说明造影剂已全部排出。经全程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脑血管造影术的依从性(80.82%)明显高于对照组(50.68%),且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颜玉贤等报道基本一致[5-8]。
综上所述,有效的全程护理干预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王建灵,周雪梅,黄海燕.临床护理路径在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34-236.
[2]钟有安,肖开敏,钟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1,6(6):561-564.
[3]黄丽伟,许素梅,黄凤形,等.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2):171-173.
[4]闭海容,吴振宏,韦英海,等.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技术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4,9(4):474-476.
[5]颜玉贤,蔡传钢,梁喜芳,等.改良全程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3 153-3 155.
[6]刘宁.全程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33):3 103-3 104.
[7]李淑玲,唐霞珠,陈淑梅.全程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 662-2 663.
[8]毛杰云,鲁艳玲.全程护理干预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