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产业共性技术研究

2015-12-18 19:54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仲 勇

(安徽建筑大学, 合肥 23002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产业共性技术研究

仲勇

(安徽建筑大学, 合肥 230022)

摘要:以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快速建设为研究背景,分析研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科技产业共性技术。从共性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角度,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急需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在技术研究产品推广过程中,需遵循市场竞争机制,使用激励政策来调动共性技术研发企业的供给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可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并在变化中把握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共性技术

1 共性技术基础

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计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寻求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点燃了中部加速崛起助推器。

阿伯内西和克拉克定义的革命性创新作为推翻一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竞争力的产品或工艺变更。其革命性的创新概念是相对于一个公司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而不是描述一种技术的绝对值[1]。图什曼和安德森扩大了革命性创新的概念,描述不连续的技术对现有企业的任何竞争力增强或者破坏能力的影响。竞争力增强的不连续性是既有企业利用现有的能力、新技术,保持其竞争优势的潜在新进入正常启动。不连续的技术的先驱者往往是新的初创公司不从惯性防止在位企业从看到的必要性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受到影响[2]。“破坏性技术”克里斯滕森(1997年)的概念,描述了这种能力摧毁的不连续性,以及防止在职人员从认识到新兴市场和/或产品功能的潜在的惯性[3]。

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的概念的提出于1992年,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经济学家Albbert Link和 Gregory Tassey提出来[4]。近年来共性技术的扩散和吸收一直被各类行业所关注,成为研究者和行业内的热点和重点,由于产学研合作的推进,现今技术创新网络正由开始形成迅速扩张至全行业乃至整个区域。

共性技术是因为它有可能创造在广泛的行业和应用价值的兴趣。通过“共性技术”,我们是指“一种技术的开发将产生效益,适用范围广,经济和社会阶层。”我们定义“激进的技术”具有“潜在的交付显着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更低的生产成本,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样定义的,通用的,激进的技术商业化既是国家政府和企业寻求利润非常可取的。然而,共性的,激进的技术可能会面临很高的壁垒和商业化,尽管其存在潜在的价值创造[5]。

由图1可以看出,产业共性技术在整个产业技术演进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一旦缺乏产业共性技术作为开端,那么不可能出现其它的创新演进结果。后续投资必须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才能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是其他多项技术的进步的支撑,作为跨产业部门的关键技术,它也可以为多用户所用。有明显的规模效用。

在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过程,创新的主体除了一般技术创新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外,也会涉及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共性技术的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主体。在创新链中起着重要角色的,离不开这些主体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成果共享。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的主体,分别是决策管理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其中,技术管理组织和行政组织均属于决策管理层的组织。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水平发展规律,国家科技部和行业职能部门下达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筹集和调配资金以完成相应任务,并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不连续性与以前的产品或工艺导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和延误采取的一个创新(见图2)。

2 产业转移动因

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目的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先天的自然要素差异导致要素在地区之间的梯度流动;后天发展的差距,使得要素流动,从而最终引致了产业转移。随着生产能力扩张与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突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企业追求更多利润之间的矛盾加剧,以及产业加快发展和资源环境瓶颈之间的矛盾上升,都使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变为必然,地区差异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产业转移的不仅仅是产业资产、设备等生产资料简单的空间移动,更重要的是技术、管理、观念等无形资产价值的转移,其中技术转移最为关键。产业承接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参与到产业价值链中,才可能减少产业转入的负效应,从而增加与发达地区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技术转移是产业转移的关键,政府介入是产业转移成功的重要保证[6]。

3 案例分析

一般情况下,地区的经济行为具有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即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交互效应。一般来说,分析中涉及到的空间单元越小,那么离得近的单元也就越有可能在空间上有密切关联。我们定义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以表示n个位置空间区域邻近关系,

计算并检验某地区的经济社会行为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依赖)性。最常用的有Moran’s I、Geary’s C、Getis指数。主要通过Moran’s I、Geary’s C指数对全局自相关统计量进行估计,Moran’s I最常用。

以皖江城市带安徽省境内相关城市数据为例(见表1):

表1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主要部门区位熵

城市流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表明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它们的定量结果可以用城市流强度计算。这种计算方法相比以往仅采用人口和GDP指标评价,避免了评价的片面化[7]。

4 结论

共性技术是一类准公共产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共性技术的供给模式在供给上存在自身特点。共性技术的发展也象征着技术的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等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首先,共性技术是产业创新的基础,因此需要分类确定共性技术。而在对共性技术的发展中需要抓住其关键性技术,从而影响未来产业技术范式形成,促进跨越式发展。

(2)其次,公共技术研究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使用一些激励政策来调动共性技术研发企业的供给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可以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并在变化中把握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Battisti, G and Stoneman, P. The intra-firm diffusion of new process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5, 23: 1-22.

2Bozeman, B, Hardin, J and Albert N. Link. Barriers to the diffusion of nanotechnology[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8, 17(7): 749-761.

3Bocquet, R,Brossard, O and Sabatier, M. Complementarities in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the diffu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3): 367-386.

4Basu, S, Fernald, J.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s a Genera-Purpose Technolgoy: Evidence from U.S industry data[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6.

5Comin, D and Hobijn, B. Lobbies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9, 91(2): 229-244.

6徐岚.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57-59.

7王锐,张霞.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中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56-15360.

Research on Common Technology of Industry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e Zone of Wan-Jiang Urban Delt

ZHONG Yo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nhui,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Anhui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The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e zone of Wan jiang urban belt.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technology,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should be laid down to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n technology by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research product promoti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echanism must be followed, and the other incentive polic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comm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So that enterprises can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e.

Key words:Wan-jiang urban belt; industrial transfer; generi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382(2015)05-096-03

DOI:10.11921/j.issn.2095-8382.20150521

作者简介:仲勇(1967-),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节能环保。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资助(KJ2008B146),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12020503012)

收稿日期: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