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阴阳脉法解析

2015-12-18 07:59钱会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脉象五脏心肺

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临床脉象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应提纲挈领把握脉象,进行疾病诊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将阴阳学说运用于疾病诊察理论之中,率先倡导从色脉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确立阴阳在辨别归纳脉象,判断疾病中的纲领作用。《灵枢·脏腑邪气病形》亦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提出从缓、急、小、大、滑、涩六方面察脉,以判断疾病的变化。《难经》则进一步提出“脉有阴阳之法”,与《内经》阴阳为纲之理一脉相承,并有拓展与发挥。

1 分脉法为阴阳,示范诊脉法则

《难经·四难》明确提出“脉有阴阳之法”,其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则分别在二难、三难、四难、五难、十七难、二十难、五十八难等多篇文章得以阐述。

1.1 浮沉阴阳脉法 《难经》浮沉阴阳脉法,指在诊寸口脉时,通过指法的浮取与沉取,以区分脉之阴阳,诊察五脏脉象的诊脉方法,主要体现在浮沉辨脉位,长短辨脉体,滑涩辨脉势,而分其阴阳。如《难经·四难》:“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此言者,非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将临床常见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其中以浮、长、滑为阳,以沉、短、涩为阴。

在此基础上,进而结合其相兼脉象,阐发疾病阴阳病变的辨证意义。如脉沉而滑者,为一阴一阳脉;脉沉滑而长者,为一阴二阳脉;脉浮滑而长,但是时而一沉者,则为一阴三阳脉。此“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是以阴脉为主而兼见一种或多种阳脉;其中“浮滑而长,时一沉”之一阴三阳脉,为阴脉兼阳,而非阳脉兼阴。同理,以脉浮而涩,为一阳一阴脉;长而沉涩,为一阳二阴脉;脉沉涩而短,但时而一浮,则为一阳三阴脉。此所言“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是以阳脉为主而兼见一种或多种阴脉,“沉涩而短,时一浮”之一阳三阴脉为阳脉兼阴,而非阴脉兼阳。

《难经·四难》不仅言及浮沉脉位的阴阳分部,且具体阐发脉之阴阳浮沉与五脏的关系,其云:“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大而散者,心也;浮短而涩者,肺也。肝肾俱沉,何以别之?然,牢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在此首先提出“脉有阴阳之法”,即阴阳脉法,以脉的浮沉分阴阳,并候取五脏的脉象状况。究其原理,盖脉息与气息密切相关,故而脉气随呼吸气息的出入而有上浮下沉。心肺居上则属阳,主气之宣发呼出;肝肾居下则属阴,主气之吸入下降;而脾居中间,起上下枢转作用,故而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之说。如脉气随着心肺主持的呼气过程而上浮,又随着肝肾主持的吸气过程而下沉,故脉浮取可候心与肺,脉沉取可候肝与肾,而浮、沉取之间的中按,则候脾,即所谓“其脉在中”。正如张世贤《图注难经》所云:“气有呼吸,脉有阴阳。夫人有气而后有脉也。故言脉之阴阳者先言气之呼吸。心肺浮而在上,浮者主出,故呼出心与肺焉;肝肾沉而在下,沉者主入,故吸入肝与肾焉。”脉浮取可候心肺,临证可结合心肺生理特点加以区别二者脉象特征,如心为阳中之阳,主夏令,属火而性炎上,故其脉浮大而散;肺为阳中之阴,主秋令,属金而性收敛,故其脉浮而短涩。同理,脉沉取同候肝肾,但肝为阴中之阳,属木而主春令,木性曲直,故其脉沉牢而长;肾为阴中之阴,属水主冬令而性沉凝,故其脉沉按之濡而举指来实。

除《难经·四难》以浮沉分阴阳,以候五脏脉之外,《难经·五难》亦提出以指力轻重,分五部以候五脏的诊脉方法,其云:“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实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即以豆之状,分为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等之重量,用菽之数的多少,形容切脉指力的逐步加大,意在说明五脏脉位的浅深,其所论诊脉方法及原理,亦与浮沉阴阳脉法一致。将脉象浮、中、沉三候与五脏阴阳属性相结合测度五脏常脉层次,使五脏脉象诊察更有针对性。经文对脉诊指力的运用,不满足于浮、中、沉的模糊描述,而是进行更为细化的定量(不同菽重)与定位(筋脉肉皮骨)相结合的阐述。这种准确细腻和相对客观化的描述,切合临床[1]。

阴阳脉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伤寒论·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将大、浮、数、动、滑脉归入阳脉;而将沉、涩、弱、弦、微脉归入阴脉。再如《伤寒论·平脉法》言:“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提出以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病脉之提纲。可见,《难经》脉诊体系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二者密切相关[2]。滑寿《诊家枢要》则直接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

1.2 尺寸阴阳脉法 尺寸阴阳脉法是指以尺寸脉分阴阳,即从尺寸脉象辨析疾病阴阳病机的诊脉方法。如《难经·二难》云:“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难经·三难》亦云:“关之前,阳之动也”“关之后,阴之动也”。说明尺寸阴阳脉法是以寸关尺之关为分界,以关前,即寸部所治为阳,关后,即尺部所治为阴,确定阴阳脉位。此法为后世脉法所继承和发挥,而成为诊脉察病的要领之一。如《脉经·辨脉阴阳大法》承袭其旨,而明确指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脉诀》则进一步引申说:“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并阐发其诊察价值:“关前关后定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认为以脉之关部的前后确定阴阳,对诊察疾病根源具有独特意义。

以尺寸分阴阳的诊脉方法,不仅是诊察病位阴阳的根据,更重要的是用以诊察阴阳相乘,以及阴阳盛衰等阴阳失调病机。如《难经·三难》所言,尺寸脉太过、不及为阴阳偏盛、偏衰,上鱼、入尺的“覆溢”为阴阳相乘、格拒。《难经·二十难》提出,阴阳相乘、伏匿以及重阳重阴、脱阳脱阴等脉象及其主病,均是从尺寸阴阳脉法角度,对疾病进行诊察和辨析。《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从尺寸分辨阴阳,用以诊断鉴别不同类型的外感热病,为疾病的阴阳病机辨析,提供脉诊资料。因而,尺寸分阴阳得到后世重视,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伤寒论·平脉法》进一步指出:“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这些均以寸为阳而尺为阴,且举例说明,寸口之脉微为阳不足,寸脉不至于关部则为阳绝,尺脉弱为阴不足,尺脉不至于关部则为阴绝,表明尺寸阴阳脉法对于诊察阴阳虚实病证具有重要价值。

2 阴阳脉法可总察阴阳盛衰,分候五脏虚实

从脉的浮沉分辨阴阳,分候五脏,从尺寸脉象辨析疾病阴阳病机,从阴阳角度分类脉象,可总察疾病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

2.1 总察阴阳盛衰 《难经》提出从脉之浮取、沉取,可以总察整体阴阳盛衰。如《难经·六难》阐述浮取、沉取以诊察阴阳虚实,其云:“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浮取诊候包括心肺在内的阳部,沉取诊候包括肝肾在内的阴部,故从脉“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可知病为阴盛阳虚;而脉“沉之损小,浮之实大”,则可知其病为阳盛阴虚。诚如滑寿《难经本义》所注:“浮沉以下指轻重言,盛虚以阴阳盈亏言。轻手取之而见减少,重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阴盛阳虚也;重手取之而见损小,轻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阳盛阴虚也。大抵轻手取之阳分,重手取之阴分,不拘何部,率以是推之。”阐释从脉分辨阴阳盛衰之原理。此外,《难经·二十难》论述涉及阴阳相乘、伏匿,以及重阳、重阴之脉,亦蕴含从脉之浮沉,分辨阴阳脉位之意,正如丁德用《难经集注》注释:“其部非独言寸为阳,尺为阴也。若以前后言,即寸为阳部,尺为阴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以上为阳部,肌肉以下为阴部。”可见,不仅寸部为阳,尺部为阴,推而广之,以其前后、上下而言,对于临床诊察阴阳更胜、格拒、亡脱都有重要意义。

2.2 分候五脏之虚实 《难经》既言从脉之阴阳可候五脏虚实,还提出可以此推测五脏之气的虚衰状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如《难经·二十难》云:“五脏之脉已绝于内,肝肾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之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在此所谓五脏之脉“绝于内”“绝于外”,即指脉沉取细弱如绝,浮取虚微如绝,故按阴阳脉法,亦可诊为“肝肾气已绝于内”“心肺气已绝于外”。而且举例批评阳绝反而补阴,阴绝反而补阳,以及心肺气绝反而补益肾肝等,此乃损其不足而补益其有余,直言脉分阴阳,不仅对于诊察脏腑疾病虚实,而且对于临床治疗补泻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3 阴阳脉法可推断病情逆顺,启迪“举按寻”诊法

《难经》阴阳脉法的运用,对于临床疾病转归,以及病情逆顺的推测,有参考价值,并对后世切脉注重“举按寻”之诊法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1 推断病情逆顺 《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即诊病重视其病情逆顺演变的推测,并以此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难经》阴阳脉法,亦是辨析阴阳逆顺的重要依据,通过相兼脉的辨析,推论脉之阴阳属性,从而推测疾病的预后,如《难经·四难》云:“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即按相兼脉出现的具体部位,或者脉出现的相关经脉,以诊断相应脏腑经脉疾病,推断疾病的逆顺吉凶。《难经·十七难》亦曰:“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者死。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此以谵言妄语为阳证,故见洪大之阳脉为顺,若见沉细之阴脉,则属脉证相逆,预后不佳。腹胀泄泻为阴证,故见微细而涩之阴脉为顺,若反见紧大而滑之阳脉,则属脉证之阴阳相逆,预后不良。故《景岳全书·脉神章》指出:“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证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从证的有余与不足,以及脉的阴阳属性,相符与否,判断疾病的逆顺预后。

3.2 启迪“举按寻”脉诊 《难经》的浮沉阴阳脉法,启迪后世“举按寻”诊脉方法。如滑寿《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其所言举、按、寻,亦是对《难经·四难》阴阳脉法的发挥。再如赵绍琴《文魁脉学》[3]介绍其父赵文魁脉法云:“诊脉定位应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主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可用浮、中、按、沉四部分辨清楚”。赵绍琴根据多年实践体会,认为诊脉“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疾患,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其指出“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其所述脉诊之法,的确有独到之处,可谓是将《难经》浮沉分阴阳,以及切脉指按轻重五部等阴阳脉法融会贯通,加以实践运用。

4 结语

《难经》拓展《内经》以阴阳为辨证之纲领的旨意,明确提出脉分阴阳之法,从脉之浮沉为基,尺寸为分,结合脉之滑涩、脉位之长短等,论述了阴阳脉法,对于总察整体阴阳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逆顺,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1]鲁明源.《难经》诊察常脉的原则和方法探微[J].江苏中医药,2013,45(6):57-59.

[2]烟建华,翟双庆.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J].山西中医,1990,6(4):3-6.

[3]赵绍琴.文魁脉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脉象五脏心肺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漫画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