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游戏对学生性格培养的作用
常志清
( 安阳市第六十四中学,河南 安阳 455000 )
[摘要]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
[关键词]心理游戏;中学生;心理需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心理小游戏对初中生良好性格培养的实践研究”(2015-JCJYC1417050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常志清(1970- ),男,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
心理游戏是指依据个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将心理游戏引入课堂,探索尝试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游戏的意义
1.新课改的需求
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模式不再是接受型、模仿记忆式的,而是把学习融于学生活动之中,通过活动、交流合作使学生轻松领悟课堂知识,甚至向更深更广方面发展。当今的受教者大多是独生子女,同伴较少,在他们的生活中本来就缺少游戏,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充满创造性的游戏活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
2.学生本身的需求
进入初中阶段,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再加之又值学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1)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2)性格封闭性较强,团结合作能力较差。(3)心理承受能力弱,为一点小事情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大动干戈。
二、心理游戏实施的原则
1.面向全体的正面教育原则
当前,心理教育已经引起学生家庭和学校的普遍重视,大多数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平时的教学计划之中,并把它定性为一门发展性很强的课程。这样,就决定了心理健康小游戏不是针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少数受教个体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同时,心理健康小游戏是一种正面的教育活动,它能够通过游戏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心理小游戏是从心理教育理论出发,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游戏需要一定的场地和道具,同时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特殊性。在游戏准备的过程中,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到,才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3.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他们的丰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精心的策划,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使游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三、心理游戏的实施过程
不同类型的心理游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我们设计出了如下三种典型的游戏案例。
(一)适用于学期初期的心理游戏:“共建一个家”
新学年伊始,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班级适应”的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同时,学生之间能否尽快相识并初步建立良好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此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入学(或升学)阶段的心理需要,积极进行入学(或升级)适应的教育。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现状,我们设计出了“共建一个家”的心理小游戏,力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开心扉,卸下心理重负,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迅速融入集体,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共建一个家”的游戏方案如下:
1.游戏目的:参与团体的建设,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2.游戏时间:20分钟左右。
3.准备材料:笔记本、笔。
4.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起“家名”。第一步,学生围坐在一起,每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家”起个响亮的、有特别意义的家名。第二步,决定发言者。可以采用“手心手背”或“石头剪子布”的方法,谁赢了谁先在“家”内发言。第三步,从某个方向开始,“全家”成员轮流发言。第四步,定“家名”。集中每个人的创意,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决定“咱家”的名称。第五步,“家庭”成员推选“家长”。
第二阶段:创立“家号”“家歌”。第一步,每人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咱家”定个代表大家心声的口号和“家歌”。第二步,定“家号”“家歌”。集中大家的意见,决定“咱家”的“家号”和“家歌”。
5.教师点评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体的形成要靠大家的力量。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班集体这个“家”建设好。在“共建一个家”的活动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的智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既活跃了团体气氛,也增强了团体凝聚力。
(二)适用于学期中期的心理游戏:“水晶球”
学期中期,学生们已互相熟悉,但对个人的未来还是普遍比较迷茫,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为此,我们设计出了“水晶球”的心理游戏,以促进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与理想。“水晶球”游戏方案大致如下:
1.游戏目的:学生借助对未来的展望,了解自己当前的感受;并经由其他成员的反馈,增加学生对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心。
2.活动时间:20分钟。
3.准备材料:纸和笔。
4.活动过程
第一步,先进行分组,每组可将某一特殊物品想象成是“水晶球”(从“水晶球”当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再由某一位学生开始,拿着“水晶球”,尝试着描述从“水晶球”中看到的自己几年以后的情形。第二步,学生叙述完毕后,全体组员给予反馈,然后将“水晶球”传至后面的组员,依次进行活动。
5.教师点评
通过“水晶球”活动,有助于大家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理想,增强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能启发大家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适用于学期末期的心理游戏:扑克牌和硬币
学期末段,学生面临期终考试,各科都进入到紧张的复习阶段。由于考试压力较大,部分学生易出现失眠、精神紧张等现象。为此,我们设计出“扑克牌和硬币”的心理游戏,以使学生缓解考试的压力。此游戏方案大致如下:
1.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微笑面对压力,拥抱压力。
2.活动时间:20分钟。
3.准备材料:扑克牌1套、一元硬币若干枚。
4.活动过程
第一步,在每张扑克牌正中心位置打出一个五角硬币大小的孔,然后发放给全体学生各一张,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元硬币一枚。第二步,让学生试图把一元硬币穿过扑克牌中心位置的孔。
5.教师点评
逃避型的学生选择放弃,勇猛型的学生选择硬过。其实把扑克牌稍微做变形,一元硬币就可以从孔中轻松穿过。这说明,在压力面前,如果我们选择消极逃避,压力是不会主动走开的——压力像弹簧,你弱它便强;但是,如果我们选择莽撞硬过,就有可能被碰得头破血流而压力依然巍然不动;而如果我们选择微笑面对,拥抱压力,压力就会被微笑化解。
总之,游戏本身比书本知识更能引导青少年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有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我们设计出的心理游戏方案具有生动活泼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方式,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形成积极、多元的学习动机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坚毅的耐心乃至健全的品格,使之拥有敢于挑战任何困难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史彩娥.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手册[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 〖ZK)]
[2]卢家福.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ZK)]
[责任编辑: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