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对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

2015-12-18 04:31郭素玲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学教学对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

郭素玲

(安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进行生态人格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学科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主渠道。经济学蕴含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在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中大有作为。在经济学教学中要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生态教育的独特作用;不断挖掘和丰富生态经济理论,为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加强教师生态修养,导引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加强经济学课程实践,注重生态体验,形成生态行为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人格;经济学教学;生态经济思想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郭素玲,女,河南省鹤壁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2

[收稿日期]2015-05-25

当今世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此,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关键是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否掌握生态知识和技能、形成生态意识,并转化为自己自觉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潜在的决策者、组织者、建设者,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治理生态危机是他们的担当和责任。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包含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在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生态人格培育,有利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优质经营管理人才。探索在经济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培育生态人格,既是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学之责任。

一、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生态人格教育:势在必行

(一)生态人格:生态文明时代大学生的必备人格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与工业文明大量耗费资源能源、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方式不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是人。当前生态人格的缺失导致工业文明不断制造一次次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1]。生态人格即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2]。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主体,要求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生态素养和生态人格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生态环保意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因此,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需与社会的要求高度一致。当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高校必须承担生态教育的责任,培养生态型人格。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人格培育势在必行。

(二)生态人格教育:经济学教学的应有责任

在高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是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生态人格培育,学科教学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途径。各学科知识中都包含丰富的生态内容,所有课程都应充分挖掘课程中包含的生态因素,发挥生态教育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时效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平台课程,在为学生提供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和提高经济学知识素养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大学生深入进行生态人格教育的重任。经济管理类人才是否形成生态意识并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践行生态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往往会形成示范效应,影响其他专业人员的生态行为。但在长期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和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其独特的生态教育功能。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探讨进行生态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生态人格培育:大有作为

生态人格培育,是主体对生态思想的认知、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发展实践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和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对生态人格的培育意义重大,也为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生态人格培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经济学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有助于学生的生态认知

当前大学生对生态危机问题认识不足,甚至出现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这样的生态人格扭曲,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掌握的生态知识有限,没能形成生态认知。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普遍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虽然二者的研究视角和最终结论不同,但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形成了完善的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学教学加强这些理论的挖掘和传授,能更好使学生了解生态现状,形成生态意识。

生态人格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格。政治经济学首先对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进行充分呈现。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是劳动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商品理论揭示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体现了人类劳动与自然物的相互依赖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同时,恩格斯指出了自然力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负向作用:“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会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3]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丰富了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也为生态人格培育提供了更强的理论支撑。如企业理论把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主体,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在进行企业治理过程中需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为此,考虑到外部社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企业承担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信用理论中,信用经济不断发展并开始深刻影响社会的稳定,维护信用本身就包含企业对污染治理的内容。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管理创造价值而且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消耗更少的资源、带来极少的污染,是现代经济转型的方向。这些理论无疑会对大学生生态知识的丰富、生态认知的提高提供理论滋养。

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就有了生态经济思想。威廉·配第开始,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自然条件会约束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4]。西方经济学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进行经济分析的,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环境问题上市场失灵,而从外部性看环境问题又呈现出明显的外部性,进而引发严重的“公地悲剧”。从边际收益角度看,目前一般的资源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而环境要素的边际收益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为治理环境危机,庇古提出环境税,以税收方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筹集资金治理环境污染。在当前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学对这些经济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自然会使学生受到一次生态人格的洗礼。

(二)经济学深刻的理论证明有助于学生的生态价值认同

掌握了一定的生态经济知识、形成生态认知之后,要转化为生态行为,还需要真正在思想上形成生态价值认同。而经济学深刻的理论为学生的生态价值认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学对生态问题提供理论证明,可以激发学生生态情感,进而使学生真知、真信。如从外部性看,环境与生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污染行为却带有显著的负外部性,在实现自身眼前经济利益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科斯定理为这一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证明,即只要初始产权明晰,最终在解决环境危机时就能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因此,环境资源的特点要求国家和政府承担环境治理的重大责任。公共产品理论在分析公共产品的特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可能蕴含的资源过度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公地悲剧”的实证分析,学生会产生对环境问题的担忧,进而认清自己环境维护的责任,形成生态认知,为生态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经济学的其他理论,如再生产理论、博弈论、成本收益理论、消费者理论等都从不同的侧面为生态问题提供理论证明,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经济思想的认同度。

(三)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本性有助于学生的生态践行

经济学是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经济学理论在对现实经济生活和实践的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发现生态问题,验证生态理论,剖析产生根源,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行为。如成本—收益理论,学生在初学经济学之时,就会自觉对自己来大学求学的成本—收益问题进行分析,核算总成本,而经济学上的成本既包括实际支出的成本(如学费、交通费等),也包括机会成本(如因求学而失去的打工挣钱的机会这样的代价)。依据模型对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的同时,学生会自然形成降低成本获取更高收益的理念。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将其用于生产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这样的具有负价值的产品,同时治理污染还会消耗更多的成本,这样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成本核算时就会考虑环境成本问题,将生态成本、环境成本、污染治理成本纳入成本收益核算,自觉践行生态维护的行为。

三、经济学教学中提升生态人格水平:任重道远

探索在经济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培育生态人格,既是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学之责任。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学教学忽视生态教育,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发挥课堂教学对生态教育的独特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生态人格培育的主要途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学科,理论知识的讲授占有很大的比重,课堂教学仍是经济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容易实现经济理论知识与生态教育的紧密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态人格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格范式,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我们首先在讲授生产力理论时,注重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在授课中,我们一般先介绍生产力的要旨,说明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其主要分析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然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对于自然力的作用,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已注意到生态环境问题。在说明这一基础性的问题之后,我们会进一步说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足和目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由于马克思在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这一问题并不突出,因而在理论阐述时也未将其列为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发展的自然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自然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现时代,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低碳经济问题出现并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低碳经济是在技术的支撑下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并为更高的生活质量创造更好机会和条件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阐述,不仅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而且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继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责任和重担,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意识和热情。在此之后,我们会提出生产力的现代内涵: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组织管理。阐述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分析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的差距,启发学生形成主动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并将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在讲授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理念,进而在创新中加快经济向低碳生态转型。

(二)挖掘和丰富生态经济理论,为生态人格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在经济学科学的体系中,生态教育的材料很丰富也很实用,我们在备课中要注重将这些材料与实际社会需要结合进行挖潜、整合、分析,抓住培养学生生态人格的宗旨,从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生态行为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生态教育。

首先应挖掘生态因素。生态教育的素材往往蕴含于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如果不透过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挖掘、透彻的研究、仔细的推敲,很多生态教育素材往往会与教学失之交臂,失去应有的价值,发挥不出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生态教育素材挖掘出来,寓于教学之中。在授课中,我们首先要分析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充分认识其生态人格培养的目标,然后,研究、分析各章知识点,了解进行生态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经济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只要每个教师做有心人,注意研究,努力挖掘,就可以使经济学学科教学中的生态教育工作大有可为。

(三)加强教师生态修养,导引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

在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生态人格教育的责任。现代生态人格培育要求教师素质的生态转向。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指出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可见,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加强生态人格教育,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以自己言行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从而增强教师言教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经济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教师应率先垂范,加强生态修养。首先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对社会的要求,带头践行,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经济学教学中,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对学生潜移默化,达到“内化”的实效。

(四)加强课程实践,加深生态体验,形成生态行为自觉

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品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教育作用,从生态人格培育的视角看社会实践,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生态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提供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生态理念、形成生态认知;选择、优化社会生态教育资源,强化教育实效。目前,在经济学教学中都普遍开设了课程实践,在设置课程实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首先应将了解社会生态状况、发现生态问题、自觉践行生态行为的内容纳入实践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体验(如生态旅游、环保宣传、环境知识竞赛等),不断提高生态认知水平,从自身做起,形成自觉的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彭立威.生态人格:生态文明时代的主体呼唤[J].传承,2012,(5):63.

[2]彭立威.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旨归[J].道德与文明,2011,(4):117-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83.

[4]岳利萍,白永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1,(6):24-28.

[责任编辑:D]

猜你喜欢
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放飞女大学生创业梦想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