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洁
[摘要]今年笔者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共讲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由于这次公开课是基于我校“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者对这两种课型的备课、课堂提问环节进行研究,并且课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合作学习”和“教授学习”的关系,认为应该结合互补,这正是我们的“学讲”精神,不同的是“先学”后“讲”,学生先讲,老师后讲,所以在这一点上学生和教师达成了一致。
[关键词]语文教学四段教学法学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7
今年四月二十四日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共讲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这是一次神奇的艺术鉴赏之旅,不仅对于学生来讲收获颇丰,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历练、成长的好机会。由于这次公开课是基于我校“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者想就这两堂课的异处谈几点看法。
首先,备课环节。以往的教学更多重视的还是备教材和备教法,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校的“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则在重视学生的课堂地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就修改了多次,最终确立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叶三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2.通过品读文本,鉴赏本文语言,体会汪曾祺笔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做什么事?达到什么程度?可衡量,这才叫目标。教学目标要尽量具体。在修改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艰难,其确定的原则绝非教师依据文体或是经验随意制定,而一定要根据学情,并且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听课人感觉高大上,而应该是让学生看到后感觉这堂课的学习符合他的阅读习惯和规律,并且是在这堂课上通过个人和小组努力能够达成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接地气”吧。笔者认为不仅在确定教学目标环节要尊重学生,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不是以考虑教师如何教为先。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应该是:1.学生是怎样读小说?2.学生读这篇小说会有什么疑问?3.教师的点拨精讲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其次,课堂的提问环节。传统教学认为提问环节是课堂的核心,问题的预设和达成是最能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例如肖老师在课堂上围绕小说第一节问了六个大问题:
1.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和你平时读的其他人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2.“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能不能改成一个句子——“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3.改成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果贩子是叶三”,这样行不行?
4.把“第一个”去掉可不可以?
5.跟第一段连起来,这个最后一段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6.《鉴赏家》里,你真的能够读懂哪些东西呢?用一个字来讲。
在教学设计上,肖老师做得很巧妙,围绕开篇第一句和题目设计了问题串儿,于无形中将学生引入了教师的预设情境。有人可能会讲这跟传统教学中上课时问问题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区别很大,我们把一些有关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的问题放在了课前的学习指导中,这就是我们的学案。学案中指导学是在引导学生独立学,有了课前的独立学才可能有课上的合作学,即使课前没有完全解决学案上的问题,学生如果能够带着问题去合作讨论也是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这大大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带着学生学,当然也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体现。这篇课文的课前指导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认真阅读文本。1.将自己有深刻感悟的语段标注出来,精彩之处可作旁批。2.记下自己的疑惑,准备小组合作学习。3.小组交流字词整理。4.知人论世。(谈谈你对汪曾祺其人及作品、风格的了解。)“学讲”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前先学指导,它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作业,而是根据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地课前学习。学生只有在认真先学的基础上才能参与课堂的合作学习,进而才能够在教师的点拨精讲中获得收益。回到课堂的开始就是学生的个别问和相互问,区别于以往的师问生答,我们现在是在鼓励学生生问生答,而教师只是引导、协助,在关键处点拨提升,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新课改有人可能会说形式上在标新立异,但是我们从内容上分析发现其实我们现在的课堂才是返璞归真。回归学生的认知规律才是课堂王道。
最后,进行调查比较研究。我在课后对两个班级各小组同学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学生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合作学习”和“教授学习”的关系,认为应该结合互补,这正是我们的“学讲”精神,不同的是“先学”后“讲”,学生先讲,老师后讲,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达成了一致。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对学习情况的督促、检查、反馈、评价,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来完成。教师讲课的多少应该既要符合课改的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理解、解决问题的本领,使学生各自有不同的收获。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