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文献综述

2015-12-17 01:40李晓云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宗祠文献综述

李晓云

摘要:文化礼堂是浙江省政府在2013年提出来的建设农村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改建旧宗祠为文化礼堂这一举措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宗祠改建成文化礼堂的发展如何,现将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进行一个归类。

关键词:文化礼堂;宗祠;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宗祠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执行族规家法、进行议事宴饮的地方,是宗族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因此,祠堂文化,既包括祠堂的物质形态,也包括家族秩序、家族仪礼以及家族伦理等非物质形态。2013年浙江省政府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通过以旧祠、古书院等为依托建立 1000个文化礼堂来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型举措。它的初衷是通过文化设施、文脉传播、文明传承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文章拟以旧宗祠的改建为例,说明活化宗祠文化的必要性。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文化礼堂的前身——宗祠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对祠堂文化及其价值进行讨论,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一、祠堂与宗族历史变迁的研究

宗祠发轫于夏、商,盛于唐、宋,至清代晚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新思想冲淡了建设宗祠的意识。传统宗祠开始失去其存在的条件,宗庙建设和民间宗祠逐渐走向衰落。刘黎明在专著《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中介绍了祠堂的大致情况,围绕“血脉”展开讨论,对天子宗庙、民间祠堂、古代民间祠堂建筑、孔庙及祭田进行了介绍,并对与祠堂相关的家谱及族权与家庭伦理展开了讨论。学者冯尔康在《中国古代宗族与祠堂》中从古代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宗族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叙述了各个时期宗族的结构和作用,对宗祠教化族人生活的教育功能、族人互助互济的经济生活及宗族谱牒编撰进行考察。

二、祠堂的价值和功能

宗祠作为宗法社会的象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赖叶、蔡翔在《浙江新叶村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一文中对作为维系血缘关系的祠堂的性质、等级与建筑风格、祠堂的“匾额文化”展开研究,指出“匾额文化”是祠堂家族地位的象征。章力、章海君的《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一文通过对江浙几处典型祠堂建筑的调查,分析其建筑历史、建筑特色及建筑布局,并进一步研究祠堂的祭祀礼仪及家谱撰写,充分展现了江浙地区祠堂的南方聚族而居的血缘文化。陈瑞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介绍了在明清时期祠堂对于整个宗族的意义所在,着重阐述了它发挥的功能与作用,然而,全篇只分析了祠堂的控制功能有哪些,却没系统分析这些功能是在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桑良至在《徽州祠堂与终极伦理》中认为祠堂与西方教堂一样起着道德管理与精神管理的功能。

三、祠堂的保护与利用

研究祠堂的学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提出针对性意见。他们的意见给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有一定帮助,但在文献资料中,学术界关注祠堂的开发多于保护,如何保护开发过程中祠堂的原貌,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如何协调,还要深入研究。如李芳在《浅议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与更新》一文中指出“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指出目前保护与规划惠山古祠堂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给相关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对于祠堂的利用,王兆燕在《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中指出应把祠堂当作一种旅游资源来保护它的存在,并从规划、宣传、线路等多个角度对宗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上述研究专著中,虽然学者从各方面对祠堂作了详细的描述,但祠堂在现代化境遇中的转型——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著,民众对它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对文化礼堂的宣传;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对宗祠建筑的保护,二是对宗祠文化功能的重构,三是遇到的问题。如高宇霞发表的《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浙江省安吉县高禹村文化礼堂建设纪实》叙述了高禹村的文化礼堂建筑以及它对当地人的影响,还有王蓓在《文化礼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中指出,文化礼堂来历以及它的建设对当地人生活的作用。徐声响在论文《外部输入与内部建构的分离与融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思考》中指出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说明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现状,以及面临着政府外部输入与村庄内部建构之间分离的问题与瓶颈,以苍南县在“宗祠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到文化礼堂的实践中,说明政府的外部输入与村庄的内部建构的融合,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李旭芳在《论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实践思考》中在阐述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艺术职业学院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中的作用,并对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等等。除了这几篇文章,还有很多文章只是对文化礼堂做以简单的叙述,没有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视角研究祠堂在当代社会的转变对民众的影响,以及文化礼堂的产生对建设当代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农村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田野调查予以论证。

总之,宗祠是中国宗法社会的产物,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它作为文物形态的建筑样式,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保护。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宗族文化的需要,是现代化精神文明的一种补充,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一种身份认同的关系。这种保护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宗族及其成员为主体,这样才能使祠堂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和利用,才能保持其文化的本真性。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视角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姚周辉,何华湘.宗族村落文化范本——温州永嘉岩头金氏宗族村落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2]韩雷,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2013(5):13-22.

[3]邓苗.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以浙南四村为中心的考察[D].温州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宗祠文献综述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慷慨宗祠祭先贤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浙江上虞市『大舜庙·虞舜宗祠』楹联征集结果述评